日历

« 2024-04-27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统计信息

  • 访问量: 161
  • 日志数: 6
  • 建立时间: 2009-06-04
  • 更新时间: 2009-07-04

RSS订阅

我的最新日志

  • 厦门商品油画的发展道路与困惑

    2009-7-04

    油画是个外来品种,是西方国家传统的艺术品,历来深受人们喜爱,但油画昂贵的价格使它与社会大众有相当大的距离。商品油画的出现,凭借其惟妙惟肖的临摹、大众化的价位,使油画成为广大民众家庭中普遍可以拥有的装饰品。

        深圳大芬村、乌石浦油画村、莆田被称为“世界三个油画基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油画在这里成了一个大的产业,让如此小小的村庄成了一个大的国际市场?为了撩开这个神秘面纱,记者走访了三大油画村,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油画市场在何方 

        中国生产的油画,目前90%出口,内销比重还不大。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油画市场,据美国海关数据,2003美国进口油画为25亿多美元,2005年美国则为32亿美元,增幅为28%,预计2006年进口的油画将达40亿美元。美国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美元,购买能力强。美国人家庭居住面积宽敞,民族文化十分偏好室内装饰,他们相当喜欢手工油画这类比较有文化内涵的装饰品,所以对装饰油画的需求量很大。又由于美国人工费用昂贵,进口就成为装饰油画的主要来源。在美国,装饰油画作为一种商品,它的市场定位为年收入在3万美元到10万美元之间的中产阶级。按此标准估算,美国1亿个家庭中,中产阶级占80%左右,广大的中产阶级是美国最强大的消费群体。

        厦门乌石浦油画协会会长庄德义告诉记者,市场虽然庞大,但是细分的工作仍必不可少。装饰油画市场基本上可以说成25张画:家庭中的客厅、走道、主卧、客房以及洗手间各一张;办公场所中大小办公室、会议室等总共需要5张;酒吧各处也需要大小装饰油画5张;酒店大堂、贵宾房、多功能厅、管理中心等等应该分布10张油画。商品油画既然是装饰品,不是作为投资收藏的艺术品,就应该按商品的最终用途作细分。比如说,可以有家居装饰系列,宠物系列、酒吧系到(如西部牛仔,色彩浓重的山貌、戈壁景观)、餐馆系列。有些题材能提供富丽堂皇、高贵舒适的视觉效果,就可以列入宾馆系列。以宗教为主题的就以遍布各地的教会团体、信徒为主要消费群体,有些题材要针对服务业(如医院、诊所,律师楼,会计师楼),有些题材适合办公大楼、银行、学校、图书馆等。要让消费者感觉到总有特别为他们准备的、最适合他们的一张画。只有这样,才能有市场竞争力。

     

    产业集群之路

        “深圳大芬村、乌石浦、莆田”这三个地方都是以外单为市场的主导方向。莆田是以本地人为主的小经营者带领百个小团体的形式,相对零散,再者那里乡土气息太浓,没有西餐,国外客商很难在那里扎根,最多只是设个临时性的采购点;大芬村在2004年之前以香港的外商为主导,以黄江为代表的画师在深圳布局设公司,市场规模优势比较明显,油画生产、销售及相关配套产业的链条相当完善;乌石浦的最大特色是从事绘画的人来管理经营。从产品的品味来看,三个地方各不相同,莆田主要走欧洲,产品表现为色彩暗灰;深圳走欧美;而乌石浦60%以上则走美国,并且质量上乘,比较新潮,画家来源更有广泛性、综合性,文化气息也很浓。

    人们已经意识到产业化、集聚化发展的必要性,虽然国画欲与油画相比,创作方式、目标市场都不尽相同,但大芬村的产业模式的确值得借鉴,这种产业化很容易形成品牌,也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不仅为画家的劳动成果提供了保障,免除了画家独自面对市场的后顾之忧,最关键的是,它的规模经济容易形成气候,形成跨区域的影响力。

        大芬油画村是海内外知名的油画产业基地,“大芬村模式”已经成为油画产业化发展的模范。成功经验是深圳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油画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房地产业等的发展。乌石浦和莆田要走一条产业规模、产业集群的道路,大芬村经验能给努力探求可行性经营路子的乌石浦人和莆田人一些启示。
        

    困惑发人深思 

        现在,很多欧美商人直接到乌石浦收购油画作品,然后带到上海、深圳等地销售。一张画布10元、20元,油料也就是几十元,但一出口就是五百一千,甚至1万元。也就是说,利润的大头都让别人赚走了。中国油画产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仅占1.5%。目前许多中国油画产品不是直接进入美国市场,许多是从香港转口,也有从欧洲或中东转道美国的。

        优秀画师每个月的收入有三四千元,而普通画师不过两千多元。这是一个十分辛苦的行业,画师们能生产出十分优秀的作品,却居住在一个非常简陋的地方。油画村的现状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缺乏明确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几个大画商在各自操作,即掌握了主要的画家、画工、画品资源,尤其是外销渠道,缺乏公开的透明操作机制。而油画村协会只是服务机构,尚不具备切实有效的执行功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搭建产业平台,促进健康发展。由于油画村是自发形成的,缺乏产业规划和产业指导,缺少平台。

        有关专家提出将油画村建成金字塔型艺术结构,下方是行画产业,是基础;上方是正在培育的原创画家,将提升油画村的艺术品位,树立商品油画的艺术品牌。

    “乌石浦是全国三大油画村之一,也是与大芬村齐名的全球两大油画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的油画约占全球商品油画总量的18%。”当乌石浦美术产业协会会长庄德义这样向人们介绍时,不少人的第一感觉是“震惊”,生产规模庞大的乌石浦为何寂寂无名?

        但深圳画商吴周艺告诉记者,乌石浦的油画质量比较高、水平上乘,的确是业界公认。然而,当大芬村已经发展成集油画生产、交易、展览、培训、旅游五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时,乌石埔油画市场在产业化方面,基本上还是原地踏步。庄德义也坦言,与整洁干净、弥漫着浓郁文化气息的深圳大芬村相比,乌石浦目前还算是作坊式的生产,缺乏诸如展示、拍卖、交易等平台,也没有形成统一的产业市场机制,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作基地相去甚远。

     

    商品油画与市场经济 

        “商品油画”主要是指作为装饰品的油画,业内人士称之谓“行画”,有别于另一类作为艺术收藏品的油画,虽然艺术收藏品在市场上也是宏观意义上的“商品”,但这两者都是文化艺术品,针对的市场则完全不同。

        以商业的口味制造艺术和艺术的原创性之间的矛盾给油画产业基地出了一道难题。作为艺术与市场相接合的产物,行画带来的经济效益无可质疑,但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却令行家堪忧。在许多专业艺术家看来,商业化的加工制作,导致油画技艺的程式化,造c**们对油画的误解,掩盖油画艺术的真正魅力。既然是艺术产业,艺术性就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产业化的艺术不但不能放弃艺术性,而且还要在市场规律的调节下,不断丰富和开发。

        深圳布吉镇街道宣传部部长任晓峰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市民已成了艺术品的最大需求群体。‘行画’虽然进不了展览馆和拍卖厅,但它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份额。”

        在三个油画村中,行画创造了市场,为原创画家的作品提供了与市场对接的便利条件;反过来,原创画家的聚集,带有较高艺术含量的展览活动和艺术交流活动的举办,也能有力地促进了行画质量的提高。

        在大芬村的市场形成中,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最早低档的很多,很便宜,十块、八块的一张也有,现在出现有几千块、上万块钱的,而且还有俄罗斯的画家,这是因为市场形成以后会吸引各个消费层次的人去关注。有美国油画采购商表示:这些油画作品与在美国创作的油画相比,厦门的艺术水平更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因为厦门乌石埔的油画水平上乘,不仅国外的画商纷至沓来,而且深圳大芬村的画商们也从厦门收购油画。据了解,每年深圳大芬村销售的油画中,有40%以上货源来自厦门,可以说,厦门很大一部分的油画生产是为深圳提供原产品的。

        厦门市文化局原局长彭一万说,“油画发展好了,可以一业带百业,如建博物馆、举办油画节等等。让游客到乌石浦之行不仅可以看油画、还可以买油画、学油画、了解油画,进而真正把厦门艺术之城的品牌打出去。” 另外,他还呼吁:除了模仿外,也适当进行创作,比如创作厦门的风景画等等。从模仿、吸收到创新,大家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从画匠、画师到画家的道路。

    廈門烏石浦村是大陸商品油畫的發源地,全球三大商品油畫產業基地之一。這個赫赫有名的小村,每年創匯2億元。然而最近油畫村卻人心惶惶,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油畫村會不會就此“煙消雲散”?

     

        “遠看像乞丐,近看像民工,再一看原來是畫畫的。”這是廈門江頭烏石浦村村民對長期租住在此地做商品油畫的畫師畫工們的描述。

        就是這樣一群自稱像是社會閒雜人員的畫工畫師們,卻頗受歐美畫商的尊敬,許多歐美畫商來到烏石浦,看到他們的生活和畫作,有不少人向他們彎腰鞠躬,表示深深敬意。

        烏石浦,可能有相當部分的人仍不能相信,這個至今還是個城鄉結合部的村落,竟然是中國大陸商品油畫的發源地,全球三大商品油畫產業基地之一,這裏出產著代表中國最高水準的商品油畫,歐美油畫市場80%份額都出自廈門烏石浦,這個小村年創匯2億元。

        奇蹟,

    中国商品油画业已成为出口支柱产业,有行画真好

    26岁的张利冰(ZhangLibing,音译)在深圳龙岗区布吉镇大芬村自家三楼的画室里临摹梵高作品,阳台上还晾晒着许多未干的画布。他估计自己已经临摹了2万多幅梵高作品,这个数字比梵高当年亲手创作的还要多。
        在离开张利冰工作室一个街区的一间位于三楼的小阁楼中,现年25岁的叶小东(YeXiaodong,音译)已经完成了200幅红白相间花朵的风景画;而在这条街道上还有一名同龄人黄立宏(HuangLi-hong,音译)也从事着同样的行业,现年25岁的黄立宏经常会在一间小店铺中现场绘制水彩画。
        他们绘制的这些画作无一例外都是出口到美国。
        据美国海关统计,2004年进口中国油画的数量几乎是1996年的3倍,达3050万美元,而这些油画在美的最终零售所得将是该数字的几倍。中国油画在美最大的买方市场存在于佛罗里达州等地,但是从全美角度来看,众多酒店和旅馆才是中国油画最大的买家。

    中国油画流水线生产
        目前,中国的油画生产已经从手工作坊式的独立作业成功转型为大工业流水线发展,就中国的国情而言,确实非常擅长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
        位于深圳的大芬村素有“中国油画第一村”之称,由制作、销售行画起家,以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临摹原创作品,然后低价销售,形成大型油画复制加工厂。在这里,颜料、刷子、画布和其他原料都极其便宜,一个小小的村庄就有数百家油画商店。美国油画销售网站Oil-paintings.com的主席赫洛特说:“大芬村生产的地中海、威尼斯或者巴黎之类的欧洲风景画卖得最好。”而这些中国画家却大多没有看过这些画面,他们通常都是从明信片或者图片中获得信息。所出售的画都是在厦门等中国沿海城市创作的,而是在他们的主页顶端清晰地标明“Georgia,U.S.A.”(美国乔治亚州),表明自己是美国乔治亚州一家画廊的分支机构。今年春天,众多出口商都聚集在广州贸易公司(theCantonTradeFair)商讨油画出口事宜。总部设在曼彻斯特的齐格诺夫公司(theZiganofGroup)首席执行官艾得里安·戈得伯格(portrait paintingAdrianGoldberg)也到了这里,他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内就决定了大笔订单,这些油画将会在今年秋天完工时装满6个40英尺长的集装箱运往欧美。戈得伯格称,每幅画加装裱的价格在25美元到30美元,每幅作品约1美元的运费,他准备把这些油画销往家具店,每幅售价在35美元至40美元,“这些油画在欧洲的零售价将达每幅100美元~125美元,而在美国的零售价将达到每幅160美元。”他说。
        广州贸易公司负责人王远康(WangYuankang,音译)刚刚接了齐格诺夫公司的大笔订单,他说他的工厂共有10名“设计师”,他们负责原创油画,还有300名画工负责复制这些原创作品,此外,还有200名员工负责装帧。
        不过,还有比广州贸易公司更大规模的“油画厂”———潮州宏佳艺术品公司(ChaozhouHongjiaArtsandCraftsCompany)wholesale oil painting,这家公司拥有两家工厂、10位“设计师”、250名临摹师和500多位装帧工人。
        这些大公司的优势在于把油画生产演变成流水线化的操作,临摹分工非常细致,不仅使效率得到提高,成本也降得更低。
    引起美国业内人士警惕
        中国油画流水线作业不仅引起西方艺术圈内人士的关注,也将对欧美及世界各地的画家、画廊甚至艺术业都将产生巨大影响。美国许多艺术组织已开始警惕这一现象,并着手调查一系列中国油画是否遵循了美国的相关著作权法律。
        据沃尔玛(Wal-Mart)公司新闻发言人比尔·沃特兹称,出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因,该公司将不再选择经营中国油画。但是一些零售商如Bath&Beyond却对此毫不在乎,目前仍然在进口中国油画,主要是通过如custom oil paintingOilpaintings.com等网站进行交易。
        出口中国油画的公司一致认为,每幅临摹的名画都是由画师手工制作,因此不会有侵犯版权的问题。但美国视觉艺术和画廊联合会会长罗伯特却不同意这一说法,“20世纪以前创作的艺术品当然可以复制和自由贩卖,但是近代作品无论是被‘合理’的复制和销售都是违法的。”
    中国画家报酬低廉
        然而在中国,只有少数艺术家如陈逸飞、赵无极、吴冠中等的作品可以在欧美卖到每幅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美元的好价钱,大多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单价都在每幅500美元甚至更少。许多中国画家的创作来源只是那些明信片或者是来自因特网的图片等,张利冰临摹的2万多幅梵高作品就是来自于一本卷了页的梵高画册,他们就是依靠临摹这些名家画作来赚取低廉的生活费。
        张利冰和叶小东都是经过两年学徒生涯后开始进行油画绘制的,他们每个月薪水少于200美元,但住宿是免费的;黄立宏则毕业于江西一所大学,并具有美术方面的学士学位,他表示他每个月的薪水是360美元,但是不包食宿。
        叶小东表示自己正在学习流水线式的绘画方法,并摆出一排未完成的油画,先把需要绘画的白色花朵在每个画布上全部完成,再按照类别进行绘制。叶小东说,“这样干得快些。”像叶小东和张利冰这样的小型作坊每个月收入不足200美元,不过他们却很满足。
        但拥有本科学历的黄立宏却希望能有更高的成就,他自豪地说:“我临摹的作品从未超过4幅,如果画得更多的话,就会觉得非常无聊也非常累。”
    美国“大芬村”被中国取代
        “大芬村”并不是中国特有的产业,美国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大芬村”模式运行,但如今,那里的画工和设计师都不知所踪。
        当时在美国新泽西州北部聚集了一批专门为家庭、餐馆和饭店绘画设计的艺术公司,但是目前这些公司已经摒弃了制作方向,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进口生意上。以大隆公司(DaeRyungComopanyportrait painting)为例,20年前他们有7个绘画师专门在画室内工作,而在4年前,最后一个画师也离开了这个公司。该公司成员周海伦(HelenCho)说:“这地方开始时不错,我们也能够明确告诉画师市场需要什么油画,但现在,中国人后来居上了。”

    链接:
    行画之源说“大芬”
        在艺术界,人们将那些以复制名画原作,或者模仿名作风格的作品称为“行画”。这些画作因为缺少原创性,并且多是批量生产而价格低廉,大量地占据了艺术品的中低端市场。据世界行画批发商麦克维达的调查,美国市场上流行的油画行画70%来自中国,其中80%产自深圳。大芬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一跃成为“中国油画第一村”,被有关专家称之为“大芬模式”和“大芬现象”。
        大芬油画村是根据国际文化市场需求生产行画(世界名画临摹本)产品而起家的。最早来到这里从事经营油画生意的是来自香港的画商黄江。他们从接受境外、国外的订单开始而从事油画行画的加工和制作,从而形成了市场订货———画家制作———画商收购———国外销售的运作模式。
        中央美院《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走入寻常百姓家才是艺术家的出路。“艺术品应当盯紧挂历失宠之后老百姓家中空白的墙壁。”殷双喜算了一笔账,2005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22平方米,而居民居住的空间即是室内艺术品的空间。深圳市大芬油画村管理办公室主任任晓峰: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要走向市场,大芬油画村就是给艺术家———尤其是刚从院校毕业不久的这种初级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场所,一个展示自己才华,把才华变成财富的一个场所。
        深圳市龙岗区大芬美术产业协会副秘书长贺克:油画复制品有其市场,大芬的第一张《蒙娜丽莎》就是我临摹出来的,那画促使这里第一个油画工作室,很快这工作室就发展到十多个人,一间铺面也换成了两间铺面。
    18世纪广州外销画  
        大规模、流水线的制作非原创性的油画,这既非中国独创的行当,在中国历史上也可寻到渊源。jewelry17世纪晚期,外国商人陆续进入广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下令关闭除广州外的所有对外港口,广州成为唯一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并成为洋商聚集之地。
        18世纪欧洲逐渐掀起一股中国热,欧洲人回国时除了携带一些丝绸、茶叶、陶瓷器皿等极具中国性质的商品以外,还希望能带回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投其所好,广州就出现了外销画产业,运用中西合璧的画法将富有异国情趣的中国形象运往遥远的西方各国。
        画家们的画室主要汇聚在珠江沿岸与外国商馆相接的十三行靖远街和同文街。由于外销画销量非常好,当时画画的人已非画家而被称之为画匠或画工,他们所进行的也成为非创作性的重复性劳动,分工明确的大批量生产,房子、树或人物等都有专门的画工操作,他们虽各有所长,精于一处,但几乎都不能独自完成全部工序,此番情景与现代大工业化时代的流水线有异曲同工之处。
        由于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远不如对瓷器、漆器等工艺品喜爱,画匠们通常在中国绘画的基础上,根据西方画家或买主带来的绘画,整体上运用西洋绘画的透视法和阴影法,表现出三维空间与立体感,而树木、岩石与水边等细节则运用中国绘画的手法。
        此类画以港湾全景、茶叶丝绸的生产制作过程、宫廷商家的生活情景、中国风俗和贵妇人肖像等为主,这些作品全面而又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国港口城市的风土人情。

    大芬村作为全国最大的油画生产基地,是中国油画产业兴起的典范。但社会上总是有那么一些人,酸溜溜的说“这是行画,是复制品,不值钱的!”,custom oil painting甚至尖刻的讲“有身份的人是不买这种低档货!看都不看!”,还有以轻蔑的口吻提醒朋友:“这是画工们画的!”。

    一些所谓文化人和某些“艺术家”的议论,深深刺伤了大芬村人的心,也居然让有些大芬村人自己感到矮了半截,好象从事“行画”产业不太高尚。以至于为了改变自己“行画”的形象,增加“艺术”的气质,淡化从事的“产业”,他们也开口称(画)“家”,闭口说(画)“廊”,逢人就谈(画)“展”,力图表示自已确实是艺术圈内人士,与“行画”不是一会事。 

    为“行画”呐喊

    我们要为“行画”呐喊,“行画”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低俗!

    是大芬村的“行画”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兴起的重要标志,是大芬村的“行画”使大芬村富裕,是大芬村的“行画”为近万名人士提供了就业机会,正是大芬村的“行画”,神奇的使一个没有工业,没有国家投资的小村庄,创造了几千万美元的出口额而名闻国内外。order oil painting“复制品”有什么不好!油画工厂化生产正是中国人在新时代的创举!

    试问:有多少人是通过买作家们的“原稿”阅读的,难道出版、购买图书就不那么高尚?套用“行画”的提法,作家们不都是希望自已的“行书”出版更多些,读者越来越多而感到满足与自豪吗?

    我们也可以再举一个例子:人们都是以能亲临音乐会现场,观赏聆听艺术家们的表演为快事,但更多人只能通过购买碟片来满足自己的喜好。而艺术家们不也是以个人的光碟(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行碟”)发行量的多少作为成功的标志吗?

    上面提到的作家与图书的出版,音乐家与光碟的发行都属于文化艺术界的活动,应该与画家与“行画”的制作有相似与可比之处,其实油画批发产业与服装产业也是非常类似的。可见,从事“行画”产业,如同图书出版,光碟制作,服装生产一样,也是十分高尚的文化事业。而且,图书出版与光碟制作现在可以用机器,实现自动化的生产,这更突显只能用人工制作的“行画”,能作到高度逼真,高度一致,是多么的不易。我们不应该为这种“工艺”倾倒与赞叹吗?不应向技艺高超的“画师”、“画匠”、“画工”们喝采叫好吗?

    “行画”的大众化价格,正是大芬村油画产业成功的主要原因,不但不容贬低,而且值得国内文化产业界人士学习研究。正是“行画”,使以往官庭的珍稀藏品与达官贵人们高价收购的名贵画作,今天也能为大众欣尝,这正是社会进步、科技发达、市场繁荣的体现。“行画”作为大众喜好的装饰用品,其定价当然是以适合大众消费能力,能有更大的消费群体为标准。我们认为,凡是能被市场接受的商品,不论高价、低价都是好东西,它们只是市场定位或客户群的不同。如果非要用“劳斯莱斯”汽车与“吉利”轿车作比较,不是暴发户心态,那就是无知。

    其实,贬低“行画”的人,往往是一些自视过高,尚未成功的画“家”,或知名度还不太大的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的话才是最有水平的评价,他说:艺术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历代大画家都是商品画出身。17世纪有名的肖像画家是商品画家,早前齐白石、郑板桥也卖画。靳尚谊认为,和欧美油画村相像的大芬村,在中国美术史、油画史上开创了一个先例。

    我们认为,大芬村人对各种贬低“行画”的言行都要豪迈的挺起胸膛应对!我们也奉劝小看行画的朋友们,好好研究市场,摆正自己的位置,正视他人成功的业绩。我们当然希望中国能多出几名如凡高一样的名画家,也更希然他们在生前就能成名而且致富。

    为“画师”叫好

    我们为“行画”呐喊,当然要为“画师”们叫好!他们那么年轻,“手艺”又如此惊人,能如此快速作画,又能如此“逼真”,每一张画还都能一模一样!他们可比拟机器,又都是话生生的人。他们没有电脑作画软件,他们的软件就是“刻苦”与“勤奋”。“画师”当然要向“画家”学习,当然要作更多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作画水平。他们不但应该掌握每一道“工序”,而且要能独当一面。他们也应该从“临摹”向“原创”提高。其实,中国许多著名画家不也是从临摹古代名作,临摹敦煌壁画,从创作电影招贴画与绘制《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些小人书起家的吗?不少画家也是以“行画”谋生再养自己的“创作”。可见画“行画”正是“画工”、“画匠”、“画师”们成为一名真正“画家”的重要历程与经济基础。

    今天在大芬村近万名“画师”、“画匠”、“画工”们,定会有今后了不起的名家,千万不要小看他们。因为他们有最密集的实践锻炼,有最严酷的竞争环境,这往往也是一位画家成名不可缺少的条件。

    不能停顿

    现代社会分工明确,难分贵贱高低,但能判断成功与否。大芬村从事“行画”产业走上了成功之路,但它也不一定永运成功,永远领先,它们还要面对许多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最起码有下面五项工作要他们认真考虑并逐步实施:

    一是要创“大芬油画定制”的品牌,如同青岛啤酒,北京烤鸭,顺德家电,义乌小商品。

    二是要“走出去”,而且在市场最大的欧美地区立足。

    三是要扩大题材,跳出国外客户下单的样稿,贴近市场,研究客户喜好的变化,包括开发“原创”作品,作为“行画”的新题材。

    四是要提高档次,使产品更加逼真,作到以“仿”乱真,从画到框,全面提质,增加产品价值。

    五是要参与经营,进入国际供应链,减少与甩开中间环节,争取自身应有的核心利益。 

    现在有些朋友竭力主张大芬村油画产业“提高”的方向,是向“学院派”与“纯艺术”转型,包括引进“画家”、参加“画展”、进入“画廊”,以示产业提升。其实这是三个“误区”。这是不清楚评估“产业”成就的标准是什么,是不了解作为“产品”的“装饰品”与作为“作品”的“收藏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是不明白不同的商品应有不同的经营策略。这会偏离大芬村现在正确的市场定位,如同劝说一个成功的企业转向去发明专利或写科技论文。

    就是由這些人創造的。走在烏石浦村裏,隨處可見背著畫夾,扛著畫布的男男女女,他們喜歡群居在一起,行動卻是獨來獨往;他們性格特立,卻總是沉默。從上世紀90年代烏石浦油畫村的自然形成開始,他們及他們的學生就一直安靜地在這裏創作、製作和銷售。

        可是最近,平靜的局面被打破了。

     

     

    北京浙江悄悄來挖人

    “畫師的流失就是客戶的流失,產業也將象浮萍一樣漂走。

        張志良,一位從事商品油畫20年的畫師,6年前來到烏石浦發展,現如今擁有1000多平米庫房展廳和20多位畫工。有穩定的海外客戶,事業做的很大,廈門從事此行像他這樣規模的也不過三四家而已。

        可是,張志良最近情緒不定。他的手裏接到了兩份來自北京和浙江的邀請宣傳冊。北京和浙江分別要構建大型的油畫產業基地,築巢就必然引鳳。這兩地政府的第一目標就是直奔中國商品油畫的發源地烏石浦來了。

        6月份,浙江麗水市領導牽頭,帶著招商辦主任和文化局領導及會計,親自來到烏石浦向畫商宣傳。他們通過各種方式聯繫到畫師畫商,稱可以把畫工一起帶走,半年內沒如果有業務,每月就補貼畫工300元伙食費用,免半年租金,建立畫家高級公寓樓、作品展廳等。還要建學校解決畫家子女就學及提供方便快捷的國際貨運,甚至搬家都可以派車下來一次性解決。

        7月份,北京也來人,挨著店面發邀請,宣傳每年將投入8000萬廣告費,為畫家提供總面積6000平方米的專屬公寓樓和工作室,定期舉辦拍賣會,解決市場通路,並樹立畫家聲譽,辦畫展、出版畫冊。

        8月份,浙江周莊也派人下來“挖人”。

    受到三地政府邀請的不只是張志良這樣的大商家,一些中小油畫商也紛紛接到這樣的宣傳冊。而且在6月底,麗水政府還包車從烏石浦請走了30多位畫師去實地考查,并受到麗水副市長的親自宴請。

        不過,由於兩地政府下來挖人都屬於私下活動,不敢大張旗鼓,所以對於烏石浦近5000位畫師畫工來說,他們的宣傳還僅浮於表面。

        但是,在對比了烏石浦的創作環境和產、宣、銷全靠個人單打獨鬥的情況下,這樣優厚的條件還是令不少畫師心動。據瞭解,有部分畫師已經北上安營紮寨。有的畫商在表示要做大一點的畫室後,麗水政府很快提供了1200平方米的場地,半年免租金,在短短的一個月裏業務就順暢啟動了。在先行者的帶動下,目前還在烏石浦的不少年輕畫師們有點坐不住了。

        一些在烏石浦成長發展的畫師們心裏變得忐忑不安,害怕以這樣的趨勢和速度,不出兩年,烏石浦在世界上的名聲將消聲匿跡。

        “局面要打破很容易,他們只要在這裏大貼海報就會很快走空了。中小畫商容易動搖,稍大一點的暫時走不了,但也不會久待的。”

        “留住畫師就是留住產業。這是個特殊行業,不像手工編織或者刺繡那樣只要機械操作就可以。專業性很強,培養一個畫師的週期很長,沒有經驗做不起來。畫師的流失就是客戶的流失,產業也將像浮萍一樣漂走。”

     

     

    油畫村的困惑

    “他們希望,政府能夠用心地來重視這樣一個陽光產業。”

        實際上,北京和浙江兩地下來挖人,只是動搖軍心的最新個案而已。早在兩年前,畫商們就已經蠢蠢欲動。是什麼讓他們如此不能安心呢?

     

        房價嗖嗖上竄

        日漸高昂的房租,是他們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烏石浦油畫村是自然形成的,最早是一個韓國人看中廈門成熟便利的空運海運設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來廈門創辦“樂富門”油畫產業,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樂富門”的分支“思穎”公司做的最大,高額的薪資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油畫專才聚集到此。原來在蓮阪的門面就擴張到了湖里高科技園區,畫師們也自然遷到了烏石浦定居,而後各自接單,在這裏形成萬國諸候。

    那時,國內的商品油畫高手基本上集中到了烏石浦,他們散居于烏石浦自然村、烏石浦新村、嘉景花園油畫一條街及周邊約0.25平方公里範圍內。除了創作生產制畫以外,還有數千人在烏石浦從事油畫產業的配套工作,如經營畫布、畫筆、顏料和制作畫框等。到了2000年初,烏石浦的油畫人才已經達到上萬人,而油畫作品從品質到通路都達到顛峰,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大量的人才湧進帶動了烏石浦這個城鄉村落的經濟發展,村民們大量蓋房出租。隨著近年廈門房價的走高,烏石浦更是房比金價,嗖嗖上竄,對於這群“三無”的特殊人群來說,僅靠基本的勞務酬金和不多的貿易差價已經很難填飽房東的荷包了。

     

        這兩地根本就是一塊肉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房租年年凶漲,是搬到海滄的根本原因。現在烏石浦的油畫產業有70家已經遷往海滄,而且還有2/5也正在動作,剩下的部分如果再走,烏石浦油畫村就消失了。”一位烏石浦董姓畫商憂心忡忡地說道。

        他說,在烏石浦租一間80幾平方米的房子要1000多元,同樣的價格在海滄中心地段可以租到兩間,到了海滄東嶼則可以租到一幢300平米左右的樓房,而且那邊房屋設施條件也比較齊全。這兩年畫商陸陸續續搬遷過去後,海滄區政府也十會重視,同時成立了一個油畫產業協會,與烏石浦的油畫協會形成了暗中的競爭關係。

        “前一段時間有媒體還在報導海滄與烏石浦的龍虎相鬥”,他苦笑了一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面對近來北京浙江下來的“偷人才偷文化”的蠶食政策,他說:“這裏面哪裡有龍啊,根本兩邊都是一塊肉,任人宰割。直到把全部挖走,廈門想打造都來不及了。人才培養週期很長,一弄出去就沒有資源了。”

     

        畫師的心都亂了

        由於兩邊的分割,烏石浦油畫產業現在只剩餘不到5000人,當年風光早已不再。

        談起現狀,這些對烏石浦感情至深的藝術家們都在歎息:“還會有些人受不了房租的壓力往海滄移走;而另有一些受到吸引,也決定北上發展,畫工也都會帶走。出去的人都是雄心壯志,而留下的人也是在觀望而已,心都不在這裏了。”

        畫師小張在烏石浦創作油畫有12年了,至今仍然租住在屋頂漏水的民房裏。他的畫作遠銷歐美,廈門本地的高檔酒店也大多掛著他的作品。可是說起這兩年的情況,他說心都亂了,以前被家鄉人稱為畫家,現在連開車的都瞧不起他,創作起來根本無心,沒有激情。

        當年與他同時在烏石浦打拼的另兩位林姓和葉姓的畫師,從烏石浦走出去到了滬杭一帶發展,憑藉當地政府的助力,一舉成名,一幅畫能拍賣到10幾萬元,一平米單價就可達到8萬元。

        與他們比起來,這可是天壤之別。因為堅持和熱愛留在了烏石浦,可如今,現實價值等號的另一端又是什麼?小張不願在傷口上灑鹽。

     

        別的地方  開不出這朵幽蘭

        房租是心頭大患,烏石浦村的創作環境也著實令人擔憂。記者在聚集畫師較多的烏石浦舊村裏走了一遭,這裏的民房建設仍然與十幾年前一樣簡陋而橫七豎八,道路沒有規劃,小坡小巷遍佈四處,人頭嘈雜,衛生狀況也令人失望。讓人不能不由衷地佩服這些畫師在這樣的環境裏還能創作出高品質的畫作。

        而這種環境,按照畫師們自己的說法,“要是日本鬼子打進來,都走不出去。客人來買一張畫,七拐八繞也運不出來。”

        “烏石浦是廈門的一朵花,這裏的油畫始終是商業界的主流,這是廈門寶貴的資源。只要是在國內各大城市開店做畫廊的人都知道廈門烏石浦,而三年前在世界上也是聲名赫赫,別的城市是開不出這樣一朵幽蘭的。10幾年歷史,代表著廈門有這種環境和土壤,能夠催生出這一塊的文明。這是天然形成的,是真正屬於廈門的文化,可是現在正在受到外界的干擾,我們不希望看著這朵花漸漸枯萎。”這是畫師小劉的心聲,也是目前仍然留在烏石浦繼續油畫事業的所有人的心願。

        “房租不漲,人心就會穩住。”他們希望,政府能夠用心地來重視這樣一個陽光產業,能夠像北京浙江那樣特劃一塊地來建成廉租房專門提供給美術人才,集中規模化地發展油畫產業。讓他們安心創業,有了畫師,才會有產業發展,不然就是個空架子,只有遊擊隊,沒有凝聚力。

     

     

     

    油畫街的煩惱

    “如果不是政府要求,我們吃飽撐著來這里開什麼店?”

        放水養魚,再不放水魚就會死掉。

        房價的問題不僅困擾著油畫村裏的畫師們,也同樣像一塊頑石一樣堵在油畫一條街20多戶畫商的胸口。

     

        一條名街靜的出奇

        油畫一條街緊鄰烏石浦舊村,是政府為打造廈門旅遊文化城市而設立的一張“名片”。

        這條街與中山路、台灣街等齊名,並列為廈門十大名街。

        可是,當記者在不同營業時間來這裏觀察時,發現這張“名片”並不響亮。這條由住宅樓車庫改造的幾十馀米長的名街無論什麼時間總是處於一種“淒淒慘慘戚戚”的境地。

        雖然有路標和看板指示,但由於這條街處於馬路的背面,又是下坡方向,前面的坡路又讓二手車市場給占滿了視覺空間,所以如果不是專誠來的人,就根本不會想到這個角落裏還藏著一條廈門名街。

        記者看到,除了部分畫商來訂畫,來逛街買畫的市民是屈指可數。店主們大多在屋裏泡茶聊天,一條街安靜的出奇,只有沿街的牆面上的五彩斑斕在提醒著人們,這裏在做著油畫的買賣。

        “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我們這裏酒再香別人也找不進來。掉一塊金子一天都沒有人撿。”一位店主這樣自嘲道。

     

        20多家店  整整兩年都在混

        開店沒有人流量已經很沮喪,租金的上漲更讓他們氣憤。一位從外地來作畫框生意的店主說:“原來是車庫時,一平米只有18元人民幣,可是改造成街道後,一夜間月租就上漲到33元一平米,而且是硬性規定。成本一下子增加了一倍,而門市銷售又是這樣冷清,我們是響應政府號召來這裏開店的,沒想到結果是這樣。我們又已經投入了裝修,進退兩難,誰來為我們解決?”

        “當初是政府為打造旅遊文化城市而建成這條街,我們是應要求而來的,現在店開了,卻不見一個旅遊團來。整整兩年,這條街20多家店都在混,都很無奈。如果不是政府要求,我們吃飽撐著來這裏開什麼店?每個月在家裏光畫畫訂單就不斷,租房子也比開店成本低。如果能把租金合理地降低一點,我們也是願意繼續經營下去,還是相信政府能認真對待油畫街的出路的。oil painting”另一個年輕的店主這樣說。

     

        地圖上的路都通了

        一位店主則指出了油畫街目前處于窘境的另一個關鍵點:當初承諾在SM城附近還要建一個大型的油畫藝術中心,本想可以與油畫街連成文化商圈,可是這事從去年開工了以後就沒了下文。而從SM城到油畫街也不過20幾米,當初承諾的修路現在卻成了“三不幹”( 拆遷戶、政府和開發商都不幹)地帶,這中間的拆遷戶們更是堅不可摧,牛氣逼人。“地圖上的路都通了,可現實卻沒有通。”

        由於這20幾米路段的阻隔,油畫街想與SM城共榮的願景也算是泡湯了,“本地市民都找不進來,更別提吸引外地客商了,我們現在只能靠訂單度日。”

        最靠近路邊的店主劉先生認為,開油畫街門市,主要供應市場應該是本島市民,這樣才能與城市文明配套,如果自已的產品只能牆外開花而不能被當地消化,則說明城市的文明程度還不夠。“北京和浙江的做法就很務實,為畫師和畫商考量實際問題,如果這裏的店面接下來仍不起色,就會考慮關門北上。而這一關門,將會拉動門市背後的畫師畫工們一起跟風而動,後果將不堪設想。”

     

     

     

    大芬經驗

    “至今為止,大芬村的很多畫商依然要來烏石浦訂畫瞭解國際行情。”

        這些面臨的問題并不是找不到出路來解決。與烏石浦同期形成,並稱“姐妹花”的深圳大芬村的發展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

        其實很多業內人士都知道,大芬村只是個銷售基地,烏石浦才是創作生產的源頭。至今為止,大芬村的很多畫商依然要來烏石浦訂畫瞭解國際行情。只是由於早期政府的重視和規劃宣傳,大芬村現在的發展已經風頭在上,一躍成為了“中國油畫第一村”。

     

        保護這棵“大樹”

        由於也是自然形成,大芬村所在的區鎮兩級政府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就注意到了這個村特殊的文化現象,決定由政府牽頭來引導大芬村油畫產業向系統化發展。

        2000年開始,當地政府邀請了專家為大芬油畫的發展制訂了總體規劃,同時由區鎮村三級共同出資1000多萬元,著手改造了村內環境,拆除了違法建築,疏通了村內道路,建起了油畫市場。當年,大芬村的油畫門店由原來的20多家猛增到近百家。

        在深圳市明確將文化產業確定為繼高新技術、金融、現代物流之後的第四大支柱產業後,大芬村所在的龍崗區政府從規劃定位、政策扶持、綜合管理等方面多管齊下保護這棵正在成長中的“大樹”,同時依託深圳文博會的巨大影響力,將大芬油畫推向一個產業高點。

     

        為人才進戶建樓

        2003年前後,大芬村採取了讓畫師進戶口、開店經營補貼租金等優惠措施,從烏石浦挖走了一大批畫師。現在大芬村有一半畫師來自烏石浦和福建省內各地,人稱“福建村”。

        同時,當地政府加快大芬油畫村附近的“舊改”步伐,建設30棟廉租房,為畫工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留住一批知名的畫家、畫工,壯大了大芬油畫村隊伍。

        此外,還建設大芬美術館,大芬油畫交易廣場,大力興辦美術專業學校,有針對性地為大芬贏得將來的市場做可持續性的人才資源儲備。

        去過廣交會的廈門畫師都難以抗拒大芬村的招商熱情:“幾輛大巴就停在會場門口,只要願意上車到大芬村看一看,可以免費吃住,相關部門還設宴盛情款待。他們的人就站在車門前拉人。”

        經過近20年的發展,大芬村已形成了以原創油畫及複製藝術品加工為主,附帶有國畫、書法、雕刻及畫框顏料銷售等配套產業經營,集生產加工、展示銷售、旅遊服務為一體的現代文化產業基地。

        在大芬村一平方公里範圍內,有油畫經營門店800多家,聚集著從事油畫生產的畫師、畫工及學員8000多人。預計到2007年年底,大芬的繪畫工作者人數將達到10000人,年創匯將超過4億。

     

        留住人才看大戲

        張志良曾經帶他的美國客戶到大芬村去考查,場面不僅讓客戶激動,也讓張志良驚訝。相比之下,烏石浦油畫產業的業態顯得多麼小兒科和初級。他對記者說:“oil painting由於缺乏產業規劃和指導,烏石浦沒有展示、拍賣和交易的平台,也沒有形成統一的產業市場機制。如果還是照目前這樣小打小鬧的‘遊擊隊’發展趨勢,烏石浦在國際油畫界的顯赫名聲很快就消亡了。”

        他說,對人才的重視是大芬村飛速發展的主要原因。而來自烏石浦油畫產業協會提供的數字表明:烏石浦年生產的油畫大約在126萬張左右,且畫師隊伍的層次比較高。在烏石浦的jewelry4000多名油畫師群體中,高等美術院校畢業的占25%,中等美術院校畢業的占35%,其他初、高中職業美術職業學校畢業的占30%。

    留住人才,成為烏石浦油畫產業目前首要考慮的問題。

        據瞭解,商品油畫產業是目前中國文化貿易中惟一實現順差的行業。就像一位畫商所說的那樣,這個產業就像一個戲台一樣,台上沒有好戲唱,下面就無人看戲。效果是簡單而直接的。

        現在看來,烏石浦已具備天時、地利,若是能用心地真正留住這些“角兒”,熱熱鬧鬧地再唱上一出“花開富貴”也是未嘗不可的。

  • 中国商品油画业已成为出口支柱产业,有行画真好F

    2009-6-15

    中国商品油画业已成为出口支柱产业,有行画真好

    26岁的张利冰(ZhangLibing,音译)在深圳龙岗区布吉镇大芬村自家三楼的画室里临摹梵高作品,阳台上还晾晒着许多未干的画布。他估计自己已经临摹了2万多幅梵高作品,这个数字比梵高当年亲手创作的还要多。
        在离开张利冰工作室一个街区的一间位于三楼的小阁楼中,现年25岁的叶小东(YeXiaodong,音译)已经完成了200幅红白相间花朵的风景画;而在这条街道上还有一名同龄人黄立宏(HuangLi-hong,音译)也从事着同样的行业,现年25岁的黄立宏经常会在一间小店铺中现场绘制水彩画。
        他们绘制的这些画作无一例外都是出口到美国。
        据美国海关统计,2004年进口中国油画的数量几乎是1996年的3倍,达3050万美元,而这些油画在美的最终零售所得将是该数字的几倍。中国油画在美最大的买方市场存在于佛罗里达州等地,但是从全美角度来看,众多酒店和旅馆才是中国油画最大的买家。

    中国油画流水线生产
        目前,中国的油画生产已经从手工作坊式的独立作业成功转型为大工业流水线发展,就中国的国情而言,确实非常擅长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
        位于深圳的大芬村素有“中国油画第一村”之称,由制作、销售行画起家,以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临摹原创作品,然后低价销售,形成大型油画复制加工厂。在这里,颜料、刷子、画布和其他原料都极其便宜,一个小小的村庄就有数百家油画商店。美国油画销售网站Oil-paintings.com的主席赫洛特说:“大芬村生产的地中海、威尼斯或者巴黎之类的欧洲风景画卖得最好。”而这些中国画家却大多没有看过这些画面,他们通常都是从明信片或者图片中获得信息。所出售的画都是在厦门等中国沿海城市创作的,而是在他们的主页顶端清晰地标明“Georgia,U.S.A.”(美国乔治亚州),表明自己是美国乔治亚州一家画廊的分支机构。今年春天,众多出口商都聚集在广州贸易公司(theCantonTradeFair)商讨油画出口事宜。总部设在曼彻斯特的齐格诺夫公司(theZiganofGroup)首席执行官艾得里安·戈得伯格(portrait paintingAdrianGoldberg)也到了这里,他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内就决定了大笔订单,这些油画将会在今年秋天完工时装满6个40英尺长的集装箱运往欧美。戈得伯格称,每幅画加装裱的价格在25美元到30美元,每幅作品约1美元的运费,他准备把这些油画销往家具店,每幅售价在35美元至40美元,“这些油画在欧洲的零售价将达每幅100美元~125美元,而在美国的零售价将达到每幅160美元。”他说。
        广州贸易公司负责人王远康(WangYuankang,音译)刚刚接了齐格诺夫公司的大笔订单,他说他的工厂共有10名“设计师”,他们负责原创油画,还有300名画工负责复制这些原创作品,此外,还有200名员工负责装帧。
        不过,还有比广州贸易公司更大规模的“油画厂”———潮州宏佳艺术品公司(ChaozhouHongjiaArtsandCraftsCompany)wholesale oil painting,这家公司拥有两家工厂、10位“设计师”、250名临摹师和500多位装帧工人。
        这些大公司的优势在于把油画生产演变成流水线化的操作,临摹分工非常细致,不仅使效率得到提高,成本也降得更低。
    引起美国业内人士警惕
        中国油画流水线作业不仅引起西方艺术圈内人士的关注,也将对欧美及世界各地的画家、画廊甚至艺术业都将产生巨大影响。美国许多艺术组织已开始警惕这一现象,并着手调查一系列中国油画是否遵循了美国的相关著作权法律。
        据沃尔玛(Wal-Mart)公司新闻发言人比尔·沃特兹称,出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因,该公司将不再选择经营中国油画。但是一些零售商如Bath&Beyond却对此毫不在乎,目前仍然在进口中国油画,主要是通过如custom oil paintingOilpaintings.com等网站进行交易。
        出口中国油画的公司一致认为,每幅临摹的名画都是由画师手工制作,因此不会有侵犯版权的问题。但美国视觉艺术和画廊联合会会长罗伯特却不同意这一说法,“20世纪以前创作的艺术品当然可以复制和自由贩卖,但是近代作品无论是被‘合理’的复制和销售都是违法的。”
    中国画家报酬低廉
        然而在中国,只有少数艺术家如陈逸飞、赵无极、吴冠中等的作品可以在欧美卖到每幅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美元的好价钱,大多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单价都在每幅500美元甚至更少。许多中国画家的创作来源只是那些明信片或者是来自因特网的图片等,张利冰临摹的2万多幅梵高作品就是来自于一本卷了页的梵高画册,他们就是依靠临摹这些名家画作来赚取低廉的生活费。
        张利冰和叶小东都是经过两年学徒生涯后开始进行油画绘制的,他们每个月薪水少于200美元,但住宿是免费的;黄立宏则毕业于江西一所大学,并具有美术方面的学士学位,他表示他每个月的薪水是360美元,但是不包食宿。
        叶小东表示自己正在学习流水线式的绘画方法,并摆出一排未完成的油画,先把需要绘画的白色花朵在每个画布上全部完成,再按照类别进行绘制。叶小东说,“这样干得快些。”像叶小东和张利冰这样的小型作坊每个月收入不足200美元,不过他们却很满足。
        但拥有本科学历的黄立宏却希望能有更高的成就,他自豪地说:“我临摹的作品从未超过4幅,如果画得更多的话,就会觉得非常无聊也非常累。”
    美国“大芬村”被中国取代
        “大芬村”并不是中国特有的产业,美国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大芬村”模式运行,但如今,那里的画工和设计师都不知所踪。
        当时在美国新泽西州北部聚集了一批专门为家庭、餐馆和饭店绘画设计的艺术公司,但是目前这些公司已经摒弃了制作方向,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进口生意上。以大隆公司(DaeRyungComopanyportrait painting)为例,20年前他们有7个绘画师专门在画室内工作,而在4年前,最后一个画师也离开了这个公司。该公司成员周海伦(HelenCho)说:“这地方开始时不错,我们也能够明确告诉画师市场需要什么油画,但现在,中国人后来居上了。”

    链接:
    行画之源说“大芬”
        在艺术界,人们将那些以复制名画原作,或者模仿名作风格的作品称为“行画”。这些画作因为缺少原创性,并且多是批量生产而价格低廉,大量地占据了艺术品的中低端市场。据世界行画批发商麦克维达的调查,美国市场上流行的油画行画70%来自中国,其中80%产自深圳。大芬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一跃成为“中国油画第一村”,被有关专家称之为“大芬模式”和“大芬现象”。
        大芬油画村是根据国际文化市场需求生产行画(世界名画临摹本)产品而起家的。最早来到这里从事经营油画生意的是来自香港的画商黄江。他们从接受境外、国外的订单开始而从事油画行画的加工和制作,从而形成了市场订货———画家制作———画商收购———国外销售的运作模式。
        中央美院《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走入寻常百姓家才是艺术家的出路。“艺术品应当盯紧挂历失宠之后老百姓家中空白的墙壁。”殷双喜算了一笔账,2005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22平方米,而居民居住的空间即是室内艺术品的空间。深圳市大芬油画村管理办公室主任任晓峰: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要走向市场,大芬油画村就是给艺术家———尤其是刚从院校毕业不久的这种初级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场所,一个展示自己才华,把才华变成财富的一个场所。
        深圳市龙岗区大芬美术产业协会副秘书长贺克:油画复制品有其市场,大芬的第一张《蒙娜丽莎》就是我临摹出来的,那画促使这里第一个油画工作室,很快这工作室就发展到十多个人,一间铺面也换成了两间铺面。
    18世纪广州外销画  
        大规模、流水线的制作非原创性的油画,这既非中国独创的行当,在中国历史上也可寻到渊源。jewelry17世纪晚期,外国商人陆续进入广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下令关闭除广州外的所有对外港口,广州成为唯一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并成为洋商聚集之地。
        18世纪欧洲逐渐掀起一股中国热,欧洲人回国时除了携带一些丝绸、茶叶、陶瓷器皿等极具中国性质的商品以外,还希望能带回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投其所好,广州就出现了外销画产业,运用中西合璧的画法将富有异国情趣的中国形象运往遥远的西方各国。
        画家们的画室主要汇聚在珠江沿岸与外国商馆相接的十三行靖远街和同文街。由于外销画销量非常好,当时画画的人已非画家而被称之为画匠或画工,他们所进行的也成为非创作性的重复性劳动,分工明确的大批量生产,房子、树或人物等都有专门的画工操作,他们虽各有所长,精于一处,但几乎都不能独自完成全部工序,此番情景与现代大工业化时代的流水线有异曲同工之处。
        由于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远不如对瓷器、漆器等工艺品喜爱,画匠们通常在中国绘画的基础上,根据西方画家或买主带来的绘画,整体上运用西洋绘画的透视法和阴影法,表现出三维空间与立体感,而树木、岩石与水边等细节则运用中国绘画的手法。
        此类画以港湾全景、茶叶丝绸的生产制作过程、宫廷商家的生活情景、中国风俗和贵妇人肖像等为主,这些作品全面而又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国港口城市的风土人情。

    大芬村作为全国最大的油画生产基地,是中国油画产业兴起的典范。但社会上总是有那么一些人,酸溜溜的说“这是行画,是复制品,不值钱的!”,custom oil painting甚至尖刻的讲“有身份的人是不买这种低档货!看都不看!”,还有以轻蔑的口吻提醒朋友:“这是画工们画的!”。

    一些所谓文化人和某些“艺术家”的议论,深深刺伤了大芬村人的心,也居然让有些大芬村人自己感到矮了半截,好象从事“行画”产业不太高尚。以至于为了改变自己“行画”的形象,增加“艺术”的气质,淡化从事的“产业”,他们也开口称(画)“家”,闭口说(画)“廊”,逢人就谈(画)“展”,力图表示自已确实是艺术圈内人士,与“行画”不是一会事。 

    为“行画”呐喊

    我们要为“行画”呐喊,“行画”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低俗!

    是大芬村的“行画”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兴起的重要标志,是大芬村的“行画”使大芬村富裕,是大芬村的“行画”为近万名人士提供了就业机会,正是大芬村的“行画”,神奇的使一个没有工业,没有国家投资的小村庄,创造了几千万美元的出口额而名闻国内外。order oil painting“复制品”有什么不好!油画工厂化生产正是中国人在新时代的创举!

    试问:有多少人是通过买作家们的“原稿”阅读的,难道出版、购买图书就不那么高尚?套用“行画”的提法,作家们不都是希望自已的“行书”出版更多些,读者越来越多而感到满足与自豪吗?

    我们也可以再举一个例子:人们都是以能亲临音乐会现场,观赏聆听艺术家们的表演为快事,但更多人只能通过购买碟片来满足自己的喜好。而艺术家们不也是以个人的光碟(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行碟”)发行量的多少作为成功的标志吗?

    上面提到的作家与图书的出版,音乐家与光碟的发行都属于文化艺术界的活动,应该与画家与“行画”的制作有相似与可比之处,其实油画批发产业与服装产业也是非常类似的。可见,从事“行画”产业,如同图书出版,光碟制作,服装生产一样,也是十分高尚的文化事业。而且,图书出版与光碟制作现在可以用机器,实现自动化的生产,这更突显只能用人工制作的“行画”,能作到高度逼真,高度一致,是多么的不易。我们不应该为这种“工艺”倾倒与赞叹吗?不应向技艺高超的“画师”、“画匠”、“画工”们喝采叫好吗?

    “行画”的大众化价格,正是大芬村油画产业成功的主要原因,不但不容贬低,而且值得国内文化产业界人士学习研究。正是“行画”,使以往官庭的珍稀藏品与达官贵人们高价收购的名贵画作,今天也能为大众欣尝,这正是社会进步、科技发达、市场繁荣的体现。“行画”作为大众喜好的装饰用品,其定价当然是以适合大众消费能力,能有更大的消费群体为标准。我们认为,凡是能被市场接受的商品,不论高价、低价都是好东西,它们只是市场定位或客户群的不同。如果非要用“劳斯莱斯”汽车与“吉利”轿车作比较,不是暴发户心态,那就是无知。

    其实,贬低“行画”的人,往往是一些自视过高,尚未成功的画“家”,或知名度还不太大的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的话才是最有水平的评价,他说:艺术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历代大画家都是商品画出身。17世纪有名的肖像画家是商品画家,早前齐白石、郑板桥也卖画。靳尚谊认为,和欧美油画村相像的大芬村,在中国美术史、油画史上开创了一个先例。

    我们认为,大芬村人对各种贬低“行画”的言行都要豪迈的挺起胸膛应对!我们也奉劝小看行画的朋友们,好好研究市场,摆正自己的位置,正视他人成功的业绩。我们当然希望中国能多出几名如凡高一样的名画家,也更希然他们在生前就能成名而且致富。

    为“画师”叫好

    我们为“行画”呐喊,当然要为“画师”们叫好!他们那么年轻,“手艺”又如此惊人,能如此快速作画,又能如此“逼真”,每一张画还都能一模一样!他们可比拟机器,又都是话生生的人。他们没有电脑作画软件,他们的软件就是“刻苦”与“勤奋”。“画师”当然要向“画家”学习,当然要作更多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作画水平。他们不但应该掌握每一道“工序”,而且要能独当一面。他们也应该从“临摹”向“原创”提高。其实,中国许多著名画家不也是从临摹古代名作,临摹敦煌壁画,从创作电影招贴画与绘制《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些小人书起家的吗?不少画家也是以“行画”谋生再养自己的“创作”。可见画“行画”正是“画工”、“画匠”、“画师”们成为一名真正“画家”的重要历程与经济基础。

    今天在大芬村近万名“画师”、“画匠”、“画工”们,定会有今后了不起的名家,千万不要小看他们。因为他们有最密集的实践锻炼,有最严酷的竞争环境,这往往也是一位画家成名不可缺少的条件。

    不能停顿

    现代社会分工明确,难分贵贱高低,但能判断成功与否。大芬村从事“行画”产业走上了成功之路,但它也不一定永运成功,永远领先,它们还要面对许多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最起码有下面五项工作要他们认真考虑并逐步实施:

    一是要创“大芬油画定制”的品牌,如同青岛啤酒,北京烤鸭,顺德家电,义乌小商品。

    二是要“走出去”,而且在市场最大的欧美地区立足。

    三是要扩大题材,跳出国外客户下单的样稿,贴近市场,研究客户喜好的变化,包括开发“原创”作品,作为“行画”的新题材。

    四是要提高档次,使产品更加逼真,作到以“仿”乱真,从画到框,全面提质,增加产品价值。

    五是要参与经营,进入国际供应链,减少与甩开中间环节,争取自身应有的核心利益。 

    现在有些朋友竭力主张大芬村油画产业“提高”的方向,是向“学院派”与“纯艺术”转型,包括引进“画家”、参加“画展”、进入“画廊”,以示产业提升。其实这是三个“误区”。这是不清楚评估“产业”成就的标准是什么,是不了解作为“产品”的“装饰品”与作为“作品”的“收藏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是不明白不同的商品应有不同的经营策略。这会偏离大芬村现在正确的市场定位,如同劝说一个成功的企业转向去发明专利或写科技论文。

  • 现如今已经黯然褪色的厦门乌石浦油画村C

    2009-6-11

    乌石浦--- 厦门一个并不显眼的小村落。15年前,像厦门其他农村部落一样,不断涌入大量外来务工者。不同的是这里围居的是一群拿笔的曾让人惊羡又让人哀叹的商业画者。10多年来,这里的画者曾不断为厦门文化的发展添色加彩,同时也为许多捷足先登的画商织绣作嫁。到今天,这块披着全国美术文化产业基地荣誉的小村落,让厦门文化政绩提升了,让一些精明画商发展了,而那些画者自己呢?至今还是生活在漫无目的的浮萍中。

    一、油画街的哭泣
         记得是2004年12月24日看到央视报道了深圳大芬油画村的故事。作为厦门的一个画者,当时就曾萌生了一个成立行业协会,推动行业发展的概念。并当即将自己的构思与前乌石浦美术文化产业协会秘书交流。对方曾让我执笔一份报告,递交相关政府机构。由于本人当时没有住在乌石浦,同时也考虑到自身的实力与影响的不足,还是知难而退。不想几个月后,协会成立了,对方也成了秘书长。并隆重推出协会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美术文化发展工程----油画街的建立。于是也及时加入了组织,开起了自己的画廊。并对当时政府与协会的发展计划与未来充满信心。同时由于生性热心,集体荣誉感强,被油画街众商家推选为油画街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会长兼主任)。本以为自己的文化艺术人生找到了自身发展的定位,可以大显身手一番了。谁曾料到,生性正直,刚正偏激的我,实在难以适应当今社会那些潜规则的硬性环境,协会那一幕幕不合常规的游戏,还有政府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态度,硬是让我对油画街失望了。
         由于协会的屡次不作为,与政府的持续观望态度,以至油画街的发展缓慢,生意极不看好。要知道,一个可以发展自己生意的人,并不一定具有可以发展一个产业的能力与眼光。事实上,在油画街的运作上,就证明了这一点。政策的导向与力度、市场的规划、推广、管理、创新,都没有得到科学的应用,其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了。难怪会出现2006年6月19日厦门6家媒体联合报道油画街关门罢市弹核协会的无奈之举。
         如今,油画街已经含泪走过了三年慢慢风雨路,生意固然还是死气沉沉。怎么也看不到市场的春天。一条说了唱了盼了数年的二号路至今还未打通,曾经风光奠基过的SM 文化艺术中心也落花流水随风而逝了。

    二、油画产业的乱像
         油画产业是一个特殊行业,也是一个自由行业。曾经在市场红火的时候,有一部分画师画家通过自身努力,有了一笔积蓄后,自然想建家置业。一些画家自发到海沧购房安家,并在家里继续从事自己的油画行业。同时,由于岛内外房价的差别,乌石浦的画师也慢慢地往海沧迁移了。海沧的画师增多了,画商也跟着多了起来。于是,一个新的海沧美术协会也应运而生。油画市场也随之分家了。
         市场经济也是自由经济,市场导向有时候是难以预测的。不多久,在海沧沧林三路也建起了一条油画街。由于店租的优势,很多画师走出画室,开起了自己的小画店,一边画画,一边卖画。这样一个小小的厦门岛,便有了两个油画市场,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市场优势,两个协会也互不侵犯,各自占山为王,做着自己的生意。可是好景不长,由于乌石浦的房租不断上涨,跑去海沧的画师越来越多。没多久,海沧的马青路又建起了一个油画城,弄得画师画商们不知所云,如何是好。一些老外到了厦门采购油画更是被搞得晕头转向。
         日月如梭,转眼到了2008奥运年,由于乌石浦与海沧油画的乱像运作,厦门油画市场简直令人啼笑皆非,犹如打翻的五味瓶---说不出的味道。有趣的是,画师们真的犹如自由电子,无孔不入。就在今年7月,位于思明区明发商业广场三楼再次成立了一个明发艺术城。又有一批画家画师们从乌石浦与海沧搬迁到了新的根据地。并于8月份成立了一个新的行业协会。这样,厦门便有了如三国演义般三足鼎立的油画市场。
         看,这难道不是厦门油画产业典型的乱像现象吗?

    三、油画村的荒凉
         由于厦门油画产业的遍地开花,乌石浦油画街的持续冷清。曾经是厦门油画根据地的乌石浦油画村,也逐渐变得愈来愈冷清了。更是因为这两年来的物价上涨,房价的猛增,画价的无序竞争,让画师们越来越难以承受了。画师们虽是自由的,也是可怜的。既没有任何福利保障,也没有最低收入保障,更别说什么社保医保了。特别是今年美国市场的极度萧条,美金的大幅贬值,使得整个厦门油画出口市场大为逊色,订单少了,收入少了,消费却还是继续呈递增趋势。油画村已经是很旧甚至是危房的房子,原来三房每月不到1000元的房租,现在猛增加到1500元以上。难怪最近很多画师都相继搬出。为了生存,有的画师无奈地放弃了画笔改行,有的在新村干起了炸油饼小买卖,有的租个地下室,卖起了冷饮。为了生计,可笑吗?一点都不可笑!无奈吗?有点无奈!
         乌石浦---昔日曾经让画师们辉煌过的厦门油画村,已经没有了当时的市井气氛,慢慢地变成了一个有点荒凉的油画村了。

    四、画者的呼唤
         厦门,作为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花园旅游城市,也是全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今天,厦门的经济上去了,厦门的城市发展了,厦门的房价飞镖了。可是,厦门的美术文化发展是否也一样呢?记得2006年5月在海沧的一次《厦门油画拓展美国市场》的研讨会上,美中商务中心总裁姚定康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既有经济也有文化的城市才是一流的城市;经济发展但文化不足的城市只能算二流城市;经济不足文化落后的城市自然就是三流城市了。可见此话的经典之处。
          如今,商业油画在厦门已经立足生根了20年左右。一个曾经生机勃勃的美术文化产业,一个曾经被命名为全国第二批美术文化产业基地的油画村,一支曾经让画师们感到欣慰与骄傲的美术队伍,今天竟然会走到如此黯然的一面。这里除了市场的因素外,难道没有其他部门的原因与责任吗?难道相关部门真的没有能力与责任来拯救乌石浦这一代表着厦门文化名片的美术产业基地吗?
         顺便一提,同样有着全国美术文化示范基地的深圳大芬油画村,起源曾落后于厦门乌石浦油画村,但由于及时得到当地政府一个亿的大力支持,以至于早早超越了厦门乌浦油画村的发展步伐,使当地的美术文化产业经济与文化知名度同步得到了提升。如今,莆田的油画村也看好了厦门的画家画师,曾由政府代表牵头引导,也召开过厦门招商会,并邀请画师画商们组团到实地考察。真不知厦门的这支绘画队伍明天的路将向何处?
         油画村在我脑海里最初的想象应该是一个充满艺术与优雅环境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远看似一副画,近看充满了好奇和惊喜,周围至少有山、有水、有现场临摹的画手,或者这样的地方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在小溪边有专业的油画高手在创作,有初次进入这个行业的爱好者在画坊院内学习,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油画村的店铺外观也具有江南的特色,也有西方的装修风格等……,若能置身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感受艺术的魅力,真好!

        乌石浦是厦门最早的油画村。走进油画村,扑鼻油画颜料味不断传来,不时可以看到画商忙碌的身影。然而我和友人走访之后,带着遗憾离开这里,因为没有感受到这里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也没有感受到油画村带给我们的惊喜和激动。

    圈内人讲出了一长串惊人的数字:目前厦门油画产业拥有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共有8000多名专职画师,画师主要聚居地有两个:湖里区的乌石浦村4000多人,海沧区2000多人,分散在厦门岛内其他地方约2000人。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油画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国家,而在全国居于前列的油画创作与生产基地中,全国三个,福建就占了两个:厦门和莆田。相比于著名的深圳大芬油画村,厦门油画村为何名不见经传呢?
         

    厦门轮渡公交总站,10路公交车顶上十分显眼地写着“开往乌石浦油画村”。在乌石浦的一条街道中间,一块灯箱广告牌上书“乌石浦油画街” wholesale oil painting ,箭头所指的新建居民小区,店铺几乎全是油画店。但国内油画目前主要做出口,所以街上没什么行人,也没什么顾客。
         

    与这些画店经营者交谈得知,许多人家中本来就有搞绘画的,好多还招聘一些画师,一起从事油画创作。在鑫利油画店,女店主说店里的画大多数是他丈夫创作的,丈夫毕业于广州一个美术学校,原来是在深圳大芬油画村当画师,以后经营油画,去年厦门乌石浦油画村“油画一条街”开业时,他就来到这里,因为他是厦门人,觉得还是回家乡来发展比较好。
         

    “你们创作油画是在哪里呢?”女主人指了指店铺里面的狭窄通道。通道的墙面上挂着一面大大的画布,只画好了一部分海景,是一幅未完成的油画。“好多来买画的看到这个台子时,都说没想到这些画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创作出来的!”女主人看到我有些疑问时,这样解释。
          

    她的丈夫叫林艺馨,创作题材多以大海为背景,因为他从小生长在海边,现在又经常到厦门的海滨写生,所以根据写生的素材略一构思,便可以创作出多幅海景油画来。“他的画还要去参加一个艺术品的拍卖呢,好多人来这个店就是要买他的海景画的。”
        

    “这里的店租如何?”
        

    “就是有点贵,一平方米33元,生意不好时感到有点吃力。”
         

    乌石浦油画村是自发形成的。据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有画师陆续进驻乌石浦村,主要是因为有画商一年几次到厦门收购油画,这些画师也和固定的画商挂钩,出卖由画商提供样本绘就的画作,赚取劳务报酬。目前,约有8000名油画师在厦门创业,其中乌石浦占了过半。他们散居于乌石浦自然村、乌石浦新村、嘉景花园油画一条街及周边约0.25平方公里范围内,其中有画商200家,专业店面80间,画师约4000多人。行内朋友告诉我:2004年,厦门油画年产量已经占到全球油画市场产量的18%,年创汇2亿元左右,成为全球三大商品油画产地之一,其中乌石浦占全市总产量的70%以上。
        
         去年,乌石浦油画街热热闹闹地开张,当时大家都有些兴奋,远大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规模最大、最专业的油画贸易平台。但半年多时间过后,乌石浦油画街却是“门庭冷落车马稀”,除周末会有极少数人前去看画、买画外,其余时间几乎不见顾客踪影。许多画商说,portrait painting“现在生意是倒着做的”。
        
         在乌石浦,油画街是新生的,而油画村却有比较长的历史。油画村是画师的聚集地,专门搞生产的,在厦门已有十多年历史;油画街开业还不到一年,主要负责销售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分工。
          
         乌石浦油画村自发形成10多年后,厦门市有关方面打算把油画作为一个产业来做。厦门提出要建设文化之城、科技之城、艺术之城。“自发形成的乌石浦油画村应该可以成为我们三城建设的一个亮点。”湖里区一位官员说,“扶植油画行业的发展,也是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定位于科技之城、文化之城、艺术之城,我们想把湖里区为厦门打造艺术之城,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想法很好,油画一条街开业了。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离我们脑海里的距离相差甚远,个人感觉选择的地点、环境不好,为什么要选择在居民小区楼下开设一条街呢?oil painting湖里区政府的官员为什么不集中选择一个适宜的地方来建设油画村产业基地呢?
        
       
            我一个朋友初闻乌石浦油画村,是今年5月18日在深圳举行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上,乌石浦油画村推出20个展位。“乌石浦是全国三大油画村之一,也是与深圳大芬村齐名的全球两大油画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的油画约占全球商品油画总量的18%,年销售额达6300多万元。”当乌石浦美术产业协会会长庄德义这样向人们介绍时,不少人的第一感觉是“震惊”,生产规模庞大的乌石浦为何寂寂无名?
       

     深圳的朋友说,乌石浦的油画质量的确比较高、水平上乘,的确是业界公认的,深圳大芬的不少画商也从厦门收购油画。然而,当大芬村已经发展成集油画生产、交易、展览、培训、旅游五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时,乌石浦油画市场在产业化方面,基本上还是原地踏步。
        

    一个自发形成的产业聚集地也许生命力更长久,但缺乏规范和引导必然难以形成跨越式发展。与整洁干净、弥漫着浓郁文化气息的深圳大芬村相比,jewelry乌石浦目前只能算是作坊式的生产,缺乏诸如展示、拍卖、交易等平台,也没有形成统一的产业市场机制,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作基地相去甚远。
        

        “卖一幅画,我们能挣多少钱?”custom oil painting乌石浦人一直在算这笔账:一张画布不过10元、20元,油料也才几十元,但经过画商的包装,再出口到国外,一幅画就是成百上千,有的超过万元,增值的部分都被谁赚走了?
        
         大芬油画村是海内外知名的油画产业基地,成功经验是深圳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油画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房地产业等的发展。而厦门油画村虽然政府重视了,但没有更好的去开发、没有选择一个理想的、适合油画发展并与厦门旅游相结合的思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乌石浦油画村,她普通的可以让人忘记这里的存在,唯一能留下印象的是乌石浦油画村前的那条拓宽的黑色沥青马路修建的好漂亮!

    充满艺术气息的店铺坐落在小区边,似乎与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

     

    这样的画廊外观没有一点艺术风味,如果不是那个红色的牌子,还以为是一家小炒店呢。

    乌石浦油画街白天看上去是“门庭冷落车马稀”,除周末会有极少数人前去看画、买画外,其余时间几乎不见顾客踪影。

  • 美国现代艺术及特点,美国艺术家

    2009-6-09

    摇滚乐、好莱坞、迪斯尼,这都是人们最常感受到的美国文化,在这个盛产文化快餐的国度里,会有艺术么?答案是肯定的。三百年来美国在艺术领域的成就有着鲜明的特色与个性。

      美国现代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贴近生活。从国家诞生的第一天起,美国的艺术家们就把自己的创作和国家的历史紧密结合起来,不论是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美西战争的腥风血雨,还是西部开发的坎坷艰辛,不论是流水线时代的惊喜,还是芝加哥大火的惨痛,都能在艺术创作中得到生动深刻的表现。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艺术道路难以产生一代宗师和旷世之作,但这却是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并为产生代代不绝的欣赏者创造了良好氛围。

      美国现代艺术的另一大特点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爵士乐、布鲁斯有着鲜明的黑人血统,乡村音乐又饱含浓厚的欧洲乡村音乐养分,波普艺术和现代抽象派绘画源于法兰西……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现代艺术馆号称“全球现代艺术的第一圣殿”,最引以为豪的收藏品却多是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马蒂斯《钢琴课》这样的外来货。然而拿来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在消化的基础上形成美国自己的现代艺术,对传统流派、套路和技法的不拘一格给了美国艺术家更大的发挥空间。在这样的基础和氛围下,美国现代艺术体现出多元化、敢创新、勇于突破传统的特色。

      美国现代艺术的第三大特点就是和时尚、世俗的紧密结合。从波士顿的建筑流派到波普主义的风行一时,从好莱坞大片的一热再热到流行古典乐登上大雅之堂,美国现代艺术永远披着时尚的闪亮外衣。您可以指责它市侩、它快餐化,它不能代表艺术的最高峰,但您不能指责它的成功:普通民众需要艺术,而美国现代艺术正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那一类。

      美国现代艺术形成这样的特色有其深刻的背景。美国是年轻的国家,年轻一方面意味着底蕴不足,迫使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寻求和汲取艺术养分;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较少成见、定式和束缚,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另外,美国社会的普遍富足产生了热心艺术赞助的大批商业支持者,他们热心文化资助,举办各种文化交流和推广活动,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发展。二战后美国全球影响力的空前提高,也使得美国现代艺术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当然,商人与政府的介入,也使艺术很难避免铜臭味和过度炒作。文化的产业化、快餐化在繁荣了美国文化界和文化市场的同时,也造成许多缺憾:外国人几乎都对好莱坞大片耳熟能详,对美国的歌星、影星、球星如数家珍,却很少知道那些独具创意的美术作品,以及那些同样充满才思却曲高和寡的小制作艺术电影和音乐。

      如今美国的文化产品一如既往地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着,而且越来越流行,在欧洲、在远东,对美国文化产品品位的质疑、批评、嘲弄之声也一如既往地响亮着。这种微妙的矛盾也许同样是美国现代艺术不可或缺的一景。

    美国艺术家在墙上创作逼真3D画作

    美国艺术家在墙上创作逼真3D画作(组图)
    加利福尼亚州洛斯加托斯一条主要大街上创作的“地震 ”作品。


     

    美国艺术家在墙上创作逼真3D画作(组图)
    巨大的海浪要冲向街道的场景


     

    美国艺术家在墙上创作逼真3D画作(组图)
    加州圣何塞一咖啡馆前的作品。


     

    美国艺术家在墙上创作逼真3D画作(组图)
    普已习惯于人们在经过他壁画时的惊讶反应


     

      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26日报道,美国艺术家约翰-普在墙上创作了许多3D画作,油画的内容很逼真,完全可以骗过人的视觉。

      约翰-普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斯加托斯一条主要大街上创作的“地震”作品就骗过了许多人。这一作品是在当地1989年发生地震后创作的。人们刚开始看这一作品会认为自然灾难使建筑物的墙倒塌,隐藏数千年的建筑因此重见天日,神庙一样的内部建筑有美洲狮神像,玛雅人认为它是地震的制造者。人们反复观看这一作品会也会得到同样的感觉,但这一令人感到惊叹的影像并不是出于地震,甚至那位观看废墟的女子也不是真的,它实际是油画在一面完好无损墙面上的巨幅艺术作品。

      约翰-普利用他的技能来欺骗那些观看在光滑表面上创作的3D作品的观众。这位出生在加州的艺术家称:“看起来,人们对于自己视觉被欺骗都会感到很好玩。”

      约翰-普的作品已分布在世界各地,他在所就读的加州州 portrait painting立大学泰勒厅里也有一件作品,人们在一个看起来已破损的墙后看到了希腊多立克风格的柱子。他在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创作的另一件作品展现了一个巨大的海浪要冲向街道的场景,那幅作品的策划时间达2个月,在11名其他艺术家的合作下花了6个月的时间才完成。由于这一场景过于逼真,当作品快完成时,它吸引了消防队的注意,消防队为此还派出了消防车。普说:“他们跳出车来营救墙上的小孩,他们在意识到这只是一件作品时笑个不停。”

      这就是约翰-普所希望达到的效果,他很喜欢看到自己的公共作品使社区的人们团结在一起。他的许多作品讲述了作品所在地区的故事。普已习惯于人们在经过他壁画时的惊讶反应。他说:“他们会说‘你看到了那个了吗,我认为那是真的。公共艺术可以把人们联系在一起,激发社区内的自豪感。这些真人大小的作品可以使我能与广大观众进行交流。”约翰-普目前正在为加州一警局和加拿大的一个娱乐中心创作壁画。

    美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朱利安·施纳贝尔作品

                              

     

    美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新表现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朱利安·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oil painting)作品回顾展于2008年1月19日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举办。展览将展出艺术家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意义的油画作品共27副。这是施纳贝尔的作品第一次来到上海和大众见面。

    施纳贝尔是被公认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他的油画创作使用了各种材料和媒介,显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所指,既指日常经验,也指他自己的个人视觉。从画面上,这些所指可以是涂鸦,或是某种姿态,它们要么间接地回到古典,要么更具象,就像那些具象绘画一样。比如他近期的冲浪绘画,它们具有共同的个人兴趣和快乐。在颜料和肌理中总是充满纯粹的愉悦。

    施纳贝尔是“新表现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国际艺术界的中坚力量。他早年取得了休斯顿大学的美术学士学位。在1973年成功举办了第一次画展后,他开始赴欧洲旅游,并深受多位艺术大师的影响。1979 年,施纳贝尔在纽约著名画廊Mary Boone举办个人油画展,1980年,他还参加了意大利双周展。时至今日,施纳贝尔的作品在纽约、伦敦、巴黎和洛杉矶等地的各大美术馆中都能找到。

    朱利安·施纳贝尔的艺术创作涉及到多个领域,均获得巨大成功,被艺术界称为摄影家、雕塑家和电影制作人的集合体。同时他还以电影导演的身份赢得了除艺术界之外的赞誉。他以法语电影《潜水钟和蝴蝶》获得了200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他最新的电影《柏林》被他自己描述为

    15世纪以前的古代欧洲绘画,采用过种种材料和制作技术,如蜡画、湿壁画、胶彩画、蛋彩画等。这些画种的工具、材料和绘制方法虽与油画不尽相同,但与油画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直到14世纪末、15世纪初,画家凡爱克兄弟(Hurbert Van Eyck and Jan Van Eyck)利用亚麻子油、核桃油调合颜料后,干燥速度适中,颜色附着力强,色泽也较为鲜艳持久。自此,这种材料和技术便广为流传,遍及欧洲,成为欧洲绘画的主要手法,油画因而成为独立的画种。

    在油画形成的初期,作法并无规则,当时的作品较少借助于光和色的复杂变化,常以勾线填色或平涂法(即每层次之颜色为单一色泽)为主。到了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三杰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米高安哲奴(Michelangelo)和拉斐尔(Raphael),他们结合了科学研究的成果,把解剖学、透视学和光学的原理应用于绘画中,他们的作品具有坚实的素描基础,准确的线条透视,严谨的形体结构,丰富的明暗层次,使作品中的人物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提香(Titian)的作品中,常用较稠厚的颜料作厚薄有致的推涂,落笔果断有力,颜色鲜明饱和,而且不惜来回改动,充分发挥了油画艺术的特性,使厚涂法逐渐成为后来主要技法之一。

    到了17世纪后的巴罗克时期(Baroqueoil painting),欧洲油画的表现技法日趋成熟,绘画方面的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气氛紧张。

    鲁本斯(Rubens)善于通过造型的节奏来表现运动的连续及加强光影效果。能使人感觉到体积的重量感,画面构图洋溢及激烈旋转动感的是荷兰画家伦勃朗(Rembrandt),他承前启后,是开拓近代油画画技先河的大师,充分利用明暗法,光线的集中,空间的深沉是他作品的显著特色。17世纪西班牙的委拉斯贵兹(Velazquez)是一位具有敏锐观察力和非凡描绘能力的画家,他采用了底稿上直接厚涂的作画方法。他用笔准确、自由、紧密结合着形体塑造,很有表现力。

    从17到19世纪,欧洲绘画艺术的发展是平稳的,出现了法国的普桑(Poussin)、华托(Watteau)、夏尔丹( Chardin )、西班牙的戈雅(Goya)、英国的康斯泰布尔(Constable)、透纳(Turnerportrait painting)等等大师,普桑是巴罗克风格的代表人物,作品高雅、严肃而且有条不紊。透纳把水彩画的某些技法融合在油画中,表现出光和雾的蒙?效果。而康斯泰布尔则喜欢直接在户外写生,着重大自然的景象。

    库尔贝(Courbet)、米勒(Millet)、柯罗(Camille Corot)这几位19世纪法国画家,虽然都采用了贸然的写实主义技巧,但艺术处理手法各有千秋。库尔贝的作品坚实有力,特别是熟练地用画刀塑造形体,富于表现力和创造性。米勒的作品真挚感人,具人民性,绘画技巧朴实无华。柯罗和巴比仲画家们一样,目光注视周围的实际生活,面向自然,对景写生,作品简洁明了,使人感到亲切,柯罗作品中的银灰调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印象主义是欧洲油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自文艺复兴时期逐步形成的再现自然的写实手法到印象主义画派,可说是发展到了高峰。印象派画家不再沿袭传统的某些题材和画法,放弃了绘画的文学性,在他们的作品中,闪烁着自然界一瞬间展现的光色变化,远较过去绘画中的暗褐色调更为真实。在此之前,油画的色彩运用始终是以明亮度的变化为基础,而印象派画家们将色彩的冷暖变化,纯度变化引入了油画色彩的应用范畴,特别是色彩的冷暖对比,丰富了油画艺术语言。

    莫奈(Monet)是印象派的代表,他的画法最具印象派特色。他创作了大量的风景画,有时对同一景物作多次写生,悉心研究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光色变化,为了强调空气感和光感,他总是把形体轮廓故意画得模糊、放松、有一种颤动感。雷诺阿(Renoir)则以人物画为主,尤其擅长描绘女性人体,他对色彩极为敏感,人体皮肤颜色的细腻变化在他的笔下显得令人信服。

    毕沙罗(Pissarrooil painting)、西斯莱(Sisley)等人的风景作品明亮而清新,也是典型的印象派技法。

    后印象派的几位画家不愿固守于表面的视觉印象,而转向强调艺术要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绪。善于思考的塞尚(Cezanne)执着地探求画面形与色的新秩序。梵谷(Van Gogh)是一位热情洋溢的画家,他以炽烈的色彩、粗犷的笔触来表达内心的激情。高更(Gauguin)则始终追求纯朴的原始美和绘画的装饰趣味。与此同时点彩派的修拉(Seurat)和西湦克(Signac)认为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象的色彩都是分割的,人们在观察时是通过视网膜将色彩综合起来的,他们把色点平列于画面,做成画面的新面貌。

    20世纪初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画派的出现,标志现代绘画艺术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局面已经开始。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等各种流派形形式式,日趋繁杂。野兽派画家借鉴东方绘画、非洲雕刻的表现手法追求单纯化的装饰效果,代表人物有马蒂斯(Matisseportrait painting)、德兰(Andre

    3日晚,世界拍卖巨头佳士得秋拍在香港落槌。这不仅是一季秋拍的谢幕,也是香港艺术品市场结束一段繁华的告别演出。

     

    冬天来了?——艺术品市场遭遇金融寒流

     

    10月初率先在香港开槌的苏富比,成交率下降,买气已不如前。此次佳士得成交了七成拍品,总额大约11.3亿港元。这一成绩还算差强人意,但比起之前春拍会的红火,着实冷了许多。

     

    佳士得这次秋拍仍不乏亮点,名酒、漆器、珠宝、东南亚艺术拍卖结果令人欣喜,44%的拍品以高于估价成交,刷新了多项拍卖纪录。但是,不少重点拍品流拍,有的场次成交率低至仅四成多。

     

    佳士得亚洲区总裁安德鲁·福斯特对结果表示满意。他说,当前艺术品成交率不可避免受到经济形势影响。现在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成绩是令人振奋的。当然,挑战也不容低估。

     

    事实上,很多拍卖行开槌之前已经在做“过冬”的准备。佳士得将莫斯科、太原等城市新增至拍卖品全球巡展名单,还首次把全球各地秋拍精品带来香港预展,以期进一步开拓亚洲市场。当金融风暴袭来,很多拍卖行决定降低拍品估价。

     

    安德鲁·福斯特说:“我们这次秋拍估价是几个月前市场处于高峰期时定的。金融危机发生后,我们顺应市场形势作出了一点调整。但这次风暴来得太突然,很多拍卖行都来不及大幅度调价。明年的估价可能会再调低一些。”

     

    泡沫破了?——艺术品市场进入理性调整期

     

    今季秋拍中,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书画成交情况良好。在佳士得秋拍会上,八大山人册页《山青水碧鸟语花香》以3426万港元高价卖出,吴冠中《白桦林》以506万港元成交。佳士得中国书画部助理副总裁游世勋分析说,如今投资金融市场风险巨大,不少买家选择把中国书画作为最好的投资避风港。

     

    买家普遍对东南亚艺术品兴趣渐浓,一批由年轻艺术家创作、价格相对不高的油画竞投过程激烈。苏富比秋拍中,东南亚艺术品整体拍卖价再创新高;佳士得秋拍会上,藏家对有投资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作品需求殷切。

     

    成交率最低的要数近年来颇受追捧的当代艺术。虽然部分当代艺术作品最终成交价格高于原来的最高估价,如《向杜甫致敬》以4546万港元的成交价创造了赵无极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但整体成交率比前一阶段明显下降。佳士得有的场次成交不到一半,苏富比最低成交不足四成。佳士得拍前呼声最高的一件曾梵志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是以流拍告终。

     

    除经济原因外,有人说,艺术品市场自身也需要回归理性。当代艺术,正是一些业内人士和艺术评论家诟病的艺术市场中价格疯涨虚高、先前被炒得过热的领域。在他们看来,即便没有这次金融危机,当代艺术部分也要面临这样的理性调整,泡沫必将挤出,迟早要回到真实的价位。金融风暴的发生,只是加速了这一调整的进程。

     

    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及中国二十世纪艺术部门主管张丁元说:“目前亚洲当代艺术市场进入了一个理性调整期,当代艺术的买家们会在更加理性地寻求艺术品的合理价格后积极出手,藏家们对当代艺术品合理价格的认知也更加成熟。”

     

    春天在哪里?——艺术品市场复苏孕育生机

     

    安德鲁·福斯特认为,艺术品市场势头仍比较强劲。他说,当前市场整体上会收缩,但这次拍卖仍亮点频现,藏家竞投很积极,对高品质艺术品依然追捧。艺术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尽管市场在波动,但艺术品内涵的文化价值不会变。

     

    张丁元判断:“尽管目前当代艺术品市场的表现略显保守,我们仍可以肯定,全球性的藏家基础依然存在,海内外藏家对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的浓厚兴趣和收藏热情依然不减,且仍然具备充分的流动资金在恰当的时机进入艺术市场。”

     

      安德鲁·福斯特说,信贷市场的信心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艺术品市场的信心。亚洲区域信贷市场总体较好,而且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中国将在带动亚洲区域经济复苏方面发挥很大作用。在全球范围内,相信亚洲艺术市场的复苏速度会更快。

    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方面无疑延续了近年来持续发展的大势,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参与人群的规模化、与其它市场间关联性的增强,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艺术市场不断拓展的深度与广度。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又必须直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由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不断演化的危机蔓延,最终也不得不面对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险恶事实。

        具体而言,2008年的中国 艺术品市场可谓“先喜后悲”,总体行情呈现“先涨后跌”。虽然我们并不否定艺术品市场所具有的某些不同于其它市场的“特殊性”因素,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品市场毋庸置疑地还是要受制于整体经济的大背景。而在另一方面,在这波上涨行情的背后,“艺术投资”的共识已经极大地转变了艺术品市场的旧有属性,使得艺术市场从原本收藏家的小圈子,逐渐转变成为涵盖社会更多阶层的大格局。

        从10月份以来的表现来看,全球艺术品行情急转直下,从纽约到伦敦,从伦敦到香港,从香港到国内,艺术市场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下跌。这些情况一方面反映了艺术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同样存在着广泛联动性,一方面也反映了全球艺术品市场仍以纽约、伦敦为中心的事实未变,而中国等新兴市场虽然在2003年以来的行情发展中增长较快、发展较好,但仍然无法走出迥异于中心市场的独立行情或者独善其身。

        从近期艺术品市场的下跌幅度来看,各个地区又有所不同。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纽约、伦敦,跌幅较大。尤其是拍卖市场的成交率与交易额均较上半年降低50%,但艺术品价格指数跌幅则少于50%,尚在30%左右。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观察,全球艺术市场的前一个峰值出现在1990年,当时由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以及美国经济结构调整,艺术品市场出现了明显下跌。1990年夏季纽约艺术品市场价格指数下跌就达到了38%,直至1996年初之后才行情反转,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以此为基础结合对其他涨跌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品中心市场的涨跌过程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是“走楼梯、坐电梯”,也就是说上涨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下跌的过程会很快速、很剧烈,也就是大家说的“暴跌”。原因当然很清楚,因为无论是消费或投资,艺术品都在“购入排序”中靠后而在“卖出排序”中靠前,况且艺术品不是基本的消费需要。因此在危局面前,恐慌令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态度出现逆转,往往开始非理性的“脱离基本面的交易”,乃至“将婴儿连同脏水一起泼掉”而根本不考虑任何价值的因素。1990年的具体情况是:纽约市场是从7月开始行情下探,经过8、9两个月就完成了38%的跌幅oil painting ,虽然在1990年10月至1992年7月间曾经出现两次反弹,但1992年8月行情再次出现下探,并在1993年10月跌至谷底,而1990年的低点62点与1993年的阶段性底部58点之间也只有4点的差距。结合历史经验来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惊人的一致,2008年纽约艺术品市场也出现了短期“暴跌”,因此我们同样也认为到了2008年底纽约应该已经基本走完了它的下跌周期。如果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而放大其对艺术品市场影响,或者认为最低的行情会在2009年上半年才出现,我们仍然认为目前离真正的底部也并不太远。而从目前纽约中心市场整体价格下跌30%的数据来看,可以看到2008年并不会比1990年的行情下跌还难看、还糟糕。

        同样,如果我们回顾2002-2008年这一波艺术品市场的增长行情,就会发现这一波行情的增长动力,既来源于艺术投资的资金增量,又来自于新兴市场购买力的积极参与,因此结论是这一波行情不是市场的周期性增长,而是市场的结构性增长。这也在客观上令当今的艺术市场具有更大的优化可能与支撑力量。

        区域性的市场,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出现象中心市场那样的“暴跌”,但是历史的经验是区域市场往往会比中心市场下跌幅度更大,下跌的周期更长。譬如,1990年之后的欧洲艺术市场价格整体跌幅达到了64%,1990年7月至1996年7月一直呈现下探底部的趋势。因此我们认为欧洲艺术品市场在此次的下跌中同样会受到沉重的打击,其恢复期要长于美国市场,后市并不乐观。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情形将很难在中国出现。欧洲市场与美国市场关系太密切,而且交易的品种也是如此一致。但中国的情况则迥然不同,因为占市场总体比例70%以上的品种,是非常有特色的区域性交易品种——中国书画和中国古董,而且其中占份额38%的中国书画行情,在2006年之后就在前期增长过快的基础上经历了2年左右的先期调整,并在2008年之后重现了恢复性增长。因此即便受到国际性的影响,而在与国际联动性较强的当代艺术方面出现了行情下跌,oil painting但由于这一部分所占比例只占到整体市场比例的30%左右,因此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稳定性又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殊性而愈加突出。

        所以从2008年的整体情况来看,在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基本面依然较好。当然,2009年受到市场信心的影响而出现的短期波动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认为基本面稳定仍是对2009年的一个基本判断。

     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方面无疑延续了近年来持续发展的大势,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参与人群的规模化、与其它市场间关联性的增强,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艺术市场不断拓展的深度与广度。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又必须直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由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不断演化的危机蔓延,最终也不得不面对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险恶事实。

            具体而言,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可谓“先喜后悲”,总体行情呈现“先涨后跌”。虽然我们并不否定艺术品市场所具有的某些不同于其它市场的“特殊性”因素,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品市场毋庸置疑地还是要受制于整体经济的大背景。而在另一方面,在这波上涨行情的背后,“艺术投资”的共识已经极大地转变了艺术品市场的旧有属性,使得艺术市场从原本收藏家的小圈子,逐渐转变成为涵盖社会更多阶层的大格局。

           从10月份以来的表现来看,全球艺术品行情急转直下,从纽约到伦敦,从伦敦到香港,从香港到国内,艺术市场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下跌。这些情况一方面反映了艺术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同样存在着广泛联动性,一方面也反映了全球艺术品市场仍以纽约、伦敦为中心的事实未变,而中国等新兴市场虽然在2003年以来的行情发展中增长较快、发展较好,但仍然无法走出迥异于中心市场的独立行情或者独善其身。

            从近期艺术品市场的下跌幅度来看,各个地区又有所不同。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纽约、伦敦,跌幅较大。尤其是拍卖市场的成交率与交易额均较上半年降低50%,但艺术品价格指数跌幅则少于50%,尚在30%左右。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观察,全球艺术市场的前一个峰值出现在1990年,当时由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以及美国经济结构调整,艺术品市场出现了明显下跌。1990年夏季纽约艺术品市场价格指数下跌就达到了38%,直至1996年初之后才行情反转,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以此为基础结合对其他涨跌过程的研究portrait painting,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品中心市场的涨跌过程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是“走楼梯、坐电梯”,也就是说上涨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下跌的过程会很快速、很剧烈,也就是大家说的“暴跌”。原因当然很清楚,因为无论是消费或投资,艺术品都在“购入排序”中靠后而在“卖出排序”中靠前,况且艺术品不是基本的消费需要。因此在危局面前,恐慌令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态度出现逆转,往往开始非理性的“脱离基本面的交易”,乃至“将婴儿连同脏水一起泼掉”而根本不考虑任何价值的因素。1990年的具体情况是:纽约市场是从7月开始行情下探,经过8、9两个月就完成了38%的跌幅,虽然在1990年10月至1992年7月间曾经出现两次反弹,但1992年8月行情再次出现下探,并在1993年10月跌至谷底,而1990年的低点62点与1993年的阶段性底部58点之间也只有4点的差距。结合历史经验来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惊人的一致,2008年纽约艺术品市场也出现了短期“暴跌”,因此我们同样也认为到了2008年底纽约应该已经基本走完了它的下跌周期。如果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而放大其对艺术品市场影响,或者认为最低的行情会在2009年上半年才出现,我们仍然认为目前离真正的底部也并不太远。而从目前纽约中心市场整体价格下跌30%的数据来看,可以看到2008年并不会比1990年的行情下跌还难看、还糟糕。

            同样,如果我们回顾2002-2008年这一波艺术品市场的增长行情,就会发现这一波行情的增长动力,既来源于艺术投资的资金增量,又来自于新兴市场购买力的积极参与,因此结论是这一波行情不是市场的周期性增长,而是市场的结构性增长。这也在客观上令当今的艺术市场具有更大的优化可能与支撑力量。

            区域性的市场,油画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出现象中心市场那样的“暴跌”,但是历史的经验是区域市场往往会比中心市场下跌幅度更大,下跌的周期更长。譬如,1990年之后的欧洲艺术市场价格整体跌幅达到了64%,1990年7月至1996年7月一直呈现下探底部的趋势。因此我们认为欧洲艺术品市场在此次的下跌中同样会受到沉重的打击,其恢复期要长于美国市场,后市并不乐观。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情形将很难在中国出现。欧洲市场与美国市场关系太密切,而且交易的品种也是如此一致。但中国的情况则迥然不同,因为占市场总体比例70%以上的品种,是非常有特色的区域性交易品种——中国书画和中国古董jewelry,而且其中占份额38%的中国书画行情,在2006年之后就在前期增长过快的基础上经历了2年左右的先期调整,并在2008年之后重现了恢复性增长。因此即便受到国际性的影响,而在与国际联动性较强的当代艺术方面出现了行情下跌,但由于这一部分所占比例只占到整体市场比例的30%左右,因此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稳定性又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殊性而愈加突出。

            所以从2008年的整体情况来看,在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基本面依然较好。当然,2009年受到市场信心的影响而出现的短期波动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认为基本面稳定仍是对2009年的一个基本判断。

     Delain)、凡.东根(Kees van Dongen)等,他们注重画面的形式感,不求细节肖似甚至拒绝用明暗对比来塑造立体效果,而是以鲜明强烈而接近于平涂的大色块来构成画面,充分显示出色彩的独立表现力。立体派的勃拉克(Georges Braque)、毕加索(Picasso)等人则以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念来绘画。

    “一幅卢?里德(地下丝绒乐队主唱兼吉他手,后被尊为朋克教父)的肖像,一部关于妒忌、愤怒和失败的寓言”,这部影片在2007年9月举行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做了全球首映。

  • 欧洲油画技法从古至今的演变

    2009-6-07

    15世纪以前的古代欧洲绘画,采用过种种材料和制作技术,如蜡画、湿壁画、胶彩画、蛋彩画等。这些画种的工具、材料和绘制方法虽与油画不尽相同,但与油画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直到14世纪末、15世纪初,画家凡爱克兄弟(Hurbert Van Eyck and Jan Van Eyck)利用亚麻子油、核桃油调合颜料后,干燥速度适中,颜色附着力强,色泽也较为鲜艳持久。自此,这种材料和技术便广为流传,遍及欧洲,成为欧洲绘画的主要手法,油画因而成为独立的画种。

    在油画形成的初期,作法并无规则,当时的作品较少借助于光和色的复杂变化,常以勾线填色或平涂法(即每层次之颜色为单一色泽)为主。到了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三杰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米高安哲奴(Michelangelo)和拉斐尔(Raphael),他们结合了科学研究的成果,把解剖学、透视学和光学的原理应用于绘画中,他们的作品具有坚实的素描基础,准确的线条透视,严谨的形体结构,丰富的明暗层次,使作品中的人物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提香(Titian)的作品中,常用较稠厚的颜料作厚薄有致的推涂,落笔果断有力,颜色鲜明饱和,而且不惜来回改动,充分发挥了油画艺术的特性,使厚涂法逐渐成为后来主要技法之一。

    到了17世纪后的巴罗克时期(Baroqueoil painting),欧洲油画的表现技法日趋成熟,绘画方面的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气氛紧张。

    鲁本斯(Rubens)善于通过造型的节奏来表现运动的连续及加强光影效果。能使人感觉到体积的重量感,画面构图洋溢及激烈旋转动感的是荷兰画家伦勃朗(Rembrandt),他承前启后,是开拓近代油画画技先河的大师,充分利用明暗法,光线的集中,空间的深沉是他作品的显著特色。17世纪西班牙的委拉斯贵兹(Velazquez)是一位具有敏锐观察力和非凡描绘能力的画家,他采用了底稿上直接厚涂的作画方法。他用笔准确、自由、紧密结合着形体塑造,很有表现力。

    从17到19世纪,欧洲绘画艺术的发展是平稳的,出现了法国的普桑(Poussin)、华托(Watteau)、夏尔丹( Chardin )、西班牙的戈雅(Goya)、英国的康斯泰布尔(Constable)、透纳(Turnerportrait painting)等等大师,普桑是巴罗克风格的代表人物,作品高雅、严肃而且有条不紊。透纳把水彩画的某些技法融合在油画中,表现出光和雾的蒙?效果。而康斯泰布尔则喜欢直接在户外写生,着重大自然的景象。

    库尔贝(Courbet)、米勒(Millet)、柯罗(Camille Corot)这几位19世纪法国画家,虽然都采用了贸然的写实主义技巧,但艺术处理手法各有千秋。库尔贝的作品坚实有力,特别是熟练地用画刀塑造形体,富于表现力和创造性。米勒的作品真挚感人,具人民性,绘画技巧朴实无华。柯罗和巴比仲画家们一样,目光注视周围的实际生活,面向自然,对景写生,作品简洁明了,使人感到亲切,柯罗作品中的银灰调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印象主义是欧洲油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自文艺复兴时期逐步形成的再现自然的写实手法到印象主义画派,可说是发展到了高峰。印象派画家不再沿袭传统的某些题材和画法,放弃了绘画的文学性,在他们的作品中,闪烁着自然界一瞬间展现的光色变化,远较过去绘画中的暗褐色调更为真实。在此之前,油画的色彩运用始终是以明亮度的变化为基础,而印象派画家们将色彩的冷暖变化,纯度变化引入了油画色彩的应用范畴,特别是色彩的冷暖对比,丰富了油画艺术语言。

    莫奈(Monet)是印象派的代表,他的画法最具印象派特色。他创作了大量的风景画,有时对同一景物作多次写生,悉心研究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光色变化,为了强调空气感和光感,他总是把形体轮廓故意画得模糊、放松、有一种颤动感。雷诺阿(Renoir)则以人物画为主,尤其擅长描绘女性人体,他对色彩极为敏感,人体皮肤颜色的细腻变化在他的笔下显得令人信服。

    毕沙罗(Pissarrooil painting)、西斯莱(Sisley)等人的风景作品明亮而清新,也是典型的印象派技法。

    后印象派的几位画家不愿固守于表面的视觉印象,而转向强调艺术要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绪。善于思考的塞尚(Cezanne)执着地探求画面形与色的新秩序。梵谷(Van Gogh)是一位热情洋溢的画家,他以炽烈的色彩、粗犷的笔触来表达内心的激情。高更(Gauguin)则始终追求纯朴的原始美和绘画的装饰趣味。与此同时点彩派的修拉(Seurat)和西湦克(Signac)认为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象的色彩都是分割的,人们在观察时是通过视网膜将色彩综合起来的,他们把色点平列于画面,做成画面的新面貌。

    20世纪初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画派的出现,标志现代绘画艺术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局面已经开始。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等各种流派形形式式,日趋繁杂。野兽派画家借鉴东方绘画、非洲雕刻的表现手法追求单纯化的装饰效果,代表人物有马蒂斯(Matisseportrait painting)、德兰(Andre

    3日晚,世界拍卖巨头佳士得秋拍在香港落槌。这不仅是一季秋拍的谢幕,也是香港艺术品市场结束一段繁华的告别演出。

     

    冬天来了?——艺术品市场遭遇金融寒流

     

    10月初率先在香港开槌的苏富比,成交率下降,买气已不如前。此次佳士得成交了七成拍品,总额大约11.3亿港元。这一成绩还算差强人意,但比起之前春拍会的红火,着实冷了许多。

     

    佳士得这次秋拍仍不乏亮点,名酒、漆器、珠宝、东南亚艺术拍卖结果令人欣喜,44%的拍品以高于估价成交,刷新了多项拍卖纪录。但是,不少重点拍品流拍,有的场次成交率低至仅四成多。

     

    佳士得亚洲区总裁安德鲁·福斯特对结果表示满意。他说,当前艺术品成交率不可避免受到经济形势影响。现在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成绩是令人振奋的。当然,挑战也不容低估。

     

    事实上,很多拍卖行开槌之前已经在做“过冬”的准备。佳士得将莫斯科、太原等城市新增至拍卖品全球巡展名单,还首次把全球各地秋拍精品带来香港预展,以期进一步开拓亚洲市场。当金融风暴袭来,很多拍卖行决定降低拍品估价。

     

    安德鲁·福斯特说:“我们这次秋拍估价是几个月前市场处于高峰期时定的。金融危机发生后,我们顺应市场形势作出了一点调整。但这次风暴来得太突然,很多拍卖行都来不及大幅度调价。明年的估价可能会再调低一些。”

     

    泡沫破了?——艺术品市场进入理性调整期

     

    今季秋拍中,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书画成交情况良好。在佳士得秋拍会上,八大山人册页《山青水碧鸟语花香》以3426万港元高价卖出,吴冠中《白桦林》以506万港元成交。佳士得中国书画部助理副总裁游世勋分析说,如今投资金融市场风险巨大,不少买家选择把中国书画作为最好的投资避风港。

     

    买家普遍对东南亚艺术品兴趣渐浓,一批由年轻艺术家创作、价格相对不高的油画竞投过程激烈。苏富比秋拍中,东南亚艺术品整体拍卖价再创新高;佳士得秋拍会上,藏家对有投资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作品需求殷切。

     

    成交率最低的要数近年来颇受追捧的当代艺术。虽然部分当代艺术作品最终成交价格高于原来的最高估价,如《向杜甫致敬》以4546万港元的成交价创造了赵无极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但整体成交率比前一阶段明显下降。佳士得有的场次成交不到一半,苏富比最低成交不足四成。佳士得拍前呼声最高的一件曾梵志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是以流拍告终。

     

    除经济原因外,有人说,艺术品市场自身也需要回归理性。当代艺术,正是一些业内人士和艺术评论家诟病的艺术市场中价格疯涨虚高、先前被炒得过热的领域。在他们看来,即便没有这次金融危机,当代艺术部分也要面临这样的理性调整,泡沫必将挤出,迟早要回到真实的价位。金融风暴的发生,只是加速了这一调整的进程。

     

    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及中国二十世纪艺术部门主管张丁元说:“目前亚洲当代艺术市场进入了一个理性调整期,当代艺术的买家们会在更加理性地寻求艺术品的合理价格后积极出手,藏家们对当代艺术品合理价格的认知也更加成熟。”

     

    春天在哪里?——艺术品市场复苏孕育生机

     

    安德鲁·福斯特认为,艺术品市场势头仍比较强劲。他说,当前市场整体上会收缩,但这次拍卖仍亮点频现,藏家竞投很积极,对高品质艺术品依然追捧。艺术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尽管市场在波动,但艺术品内涵的文化价值不会变。

     

    张丁元判断:“尽管目前当代艺术品市场的表现略显保守,我们仍可以肯定,全球性的藏家基础依然存在,海内外藏家对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的浓厚兴趣和收藏热情依然不减,且仍然具备充分的流动资金在恰当的时机进入艺术市场。”

     

      安德鲁·福斯特说,信贷市场的信心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艺术品市场的信心。亚洲区域信贷市场总体较好,而且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中国将在带动亚洲区域经济复苏方面发挥很大作用。在全球范围内,相信亚洲艺术市场的复苏速度会更快。

    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方面无疑延续了近年来持续发展的大势,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参与人群的规模化、与其它市场间关联性的增强,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艺术市场不断拓展的深度与广度。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又必须直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由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不断演化的危机蔓延,最终也不得不面对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险恶事实。

        具体而言,2008年的中国 艺术品市场可谓“先喜后悲”,总体行情呈现“先涨后跌”。虽然我们并不否定艺术品市场所具有的某些不同于其它市场的“特殊性”因素,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品市场毋庸置疑地还是要受制于整体经济的大背景。而在另一方面,在这波上涨行情的背后,“艺术投资”的共识已经极大地转变了艺术品市场的旧有属性,使得艺术市场从原本收藏家的小圈子,逐渐转变成为涵盖社会更多阶层的大格局。

        从10月份以来的表现来看,全球艺术品行情急转直下,从纽约到伦敦,从伦敦到香港,从香港到国内,艺术市场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下跌。这些情况一方面反映了艺术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同样存在着广泛联动性,一方面也反映了全球艺术品市场仍以纽约、伦敦为中心的事实未变,而中国等新兴市场虽然在2003年以来的行情发展中增长较快、发展较好,但仍然无法走出迥异于中心市场的独立行情或者独善其身。

        从近期艺术品市场的下跌幅度来看,各个地区又有所不同。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纽约、伦敦,跌幅较大。尤其是拍卖市场的成交率与交易额均较上半年降低50%,但艺术品价格指数跌幅则少于50%,尚在30%左右。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观察,全球艺术市场的前一个峰值出现在1990年,当时由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以及美国经济结构调整,艺术品市场出现了明显下跌。1990年夏季纽约艺术品市场价格指数下跌就达到了38%,直至1996年初之后才行情反转,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以此为基础结合对其他涨跌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品中心市场的涨跌过程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是“走楼梯、坐电梯”,也就是说上涨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下跌的过程会很快速、很剧烈,也就是大家说的“暴跌”。原因当然很清楚,因为无论是消费或投资,艺术品都在“购入排序”中靠后而在“卖出排序”中靠前,况且艺术品不是基本的消费需要。因此在危局面前,恐慌令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态度出现逆转,往往开始非理性的“脱离基本面的交易”,乃至“将婴儿连同脏水一起泼掉”而根本不考虑任何价值的因素。1990年的具体情况是:纽约市场是从7月开始行情下探,经过8、9两个月就完成了38%的跌幅oil painting ,虽然在1990年10月至1992年7月间曾经出现两次反弹,但1992年8月行情再次出现下探,并在1993年10月跌至谷底,而1990年的低点62点与1993年的阶段性底部58点之间也只有4点的差距。结合历史经验来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惊人的一致,2008年纽约艺术品市场也出现了短期“暴跌”,因此我们同样也认为到了2008年底纽约应该已经基本走完了它的下跌周期。如果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而放大其对艺术品市场影响,或者认为最低的行情会在2009年上半年才出现,我们仍然认为目前离真正的底部也并不太远。而从目前纽约中心市场整体价格下跌30%的数据来看,可以看到2008年并不会比1990年的行情下跌还难看、还糟糕。

        同样,如果我们回顾2002-2008年这一波艺术品市场的增长行情,就会发现这一波行情的增长动力,既来源于艺术投资的资金增量,又来自于新兴市场购买力的积极参与,因此结论是这一波行情不是市场的周期性增长,而是市场的结构性增长。这也在客观上令当今的艺术市场具有更大的优化可能与支撑力量。

        区域性的市场,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出现象中心市场那样的“暴跌”,但是历史的经验是区域市场往往会比中心市场下跌幅度更大,下跌的周期更长。譬如,1990年之后的欧洲艺术市场价格整体跌幅达到了64%,1990年7月至1996年7月一直呈现下探底部的趋势。因此我们认为欧洲艺术品市场在此次的下跌中同样会受到沉重的打击,其恢复期要长于美国市场,后市并不乐观。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情形将很难在中国出现。欧洲市场与美国市场关系太密切,而且交易的品种也是如此一致。但中国的情况则迥然不同,因为占市场总体比例70%以上的品种,是非常有特色的区域性交易品种——中国书画和中国古董,而且其中占份额38%的中国书画行情,在2006年之后就在前期增长过快的基础上经历了2年左右的先期调整,并在2008年之后重现了恢复性增长。因此即便受到国际性的影响,而在与国际联动性较强的当代艺术方面出现了行情下跌,oil painting但由于这一部分所占比例只占到整体市场比例的30%左右,因此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稳定性又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殊性而愈加突出。

        所以从2008年的整体情况来看,在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基本面依然较好。当然,2009年受到市场信心的影响而出现的短期波动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认为基本面稳定仍是对2009年的一个基本判断。

     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方面无疑延续了近年来持续发展的大势,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参与人群的规模化、与其它市场间关联性的增强,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艺术市场不断拓展的深度与广度。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又必须直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由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不断演化的危机蔓延,最终也不得不面对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险恶事实。

            具体而言,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可谓“先喜后悲”,总体行情呈现“先涨后跌”。虽然我们并不否定艺术品市场所具有的某些不同于其它市场的“特殊性”因素,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品市场毋庸置疑地还是要受制于整体经济的大背景。而在另一方面,在这波上涨行情的背后,“艺术投资”的共识已经极大地转变了艺术品市场的旧有属性,使得艺术市场从原本收藏家的小圈子,逐渐转变成为涵盖社会更多阶层的大格局。

           从10月份以来的表现来看,全球艺术品行情急转直下,从纽约到伦敦,从伦敦到香港,从香港到国内,艺术市场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下跌。这些情况一方面反映了艺术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同样存在着广泛联动性,一方面也反映了全球艺术品市场仍以纽约、伦敦为中心的事实未变,而中国等新兴市场虽然在2003年以来的行情发展中增长较快、发展较好,但仍然无法走出迥异于中心市场的独立行情或者独善其身。

            从近期艺术品市场的下跌幅度来看,各个地区又有所不同。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纽约、伦敦,跌幅较大。尤其是拍卖市场的成交率与交易额均较上半年降低50%,但艺术品价格指数跌幅则少于50%,尚在30%左右。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观察,全球艺术市场的前一个峰值出现在1990年,当时由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以及美国经济结构调整,艺术品市场出现了明显下跌。1990年夏季纽约艺术品市场价格指数下跌就达到了38%,直至1996年初之后才行情反转,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以此为基础结合对其他涨跌过程的研究portrait painting,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品中心市场的涨跌过程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是“走楼梯、坐电梯”,也就是说上涨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下跌的过程会很快速、很剧烈,也就是大家说的“暴跌”。原因当然很清楚,因为无论是消费或投资,艺术品都在“购入排序”中靠后而在“卖出排序”中靠前,况且艺术品不是基本的消费需要。因此在危局面前,恐慌令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态度出现逆转,往往开始非理性的“脱离基本面的交易”,乃至“将婴儿连同脏水一起泼掉”而根本不考虑任何价值的因素。1990年的具体情况是:纽约市场是从7月开始行情下探,经过8、9两个月就完成了38%的跌幅,虽然在1990年10月至1992年7月间曾经出现两次反弹,但1992年8月行情再次出现下探,并在1993年10月跌至谷底,而1990年的低点62点与1993年的阶段性底部58点之间也只有4点的差距。结合历史经验来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惊人的一致,2008年纽约艺术品市场也出现了短期“暴跌”,因此我们同样也认为到了2008年底纽约应该已经基本走完了它的下跌周期。如果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而放大其对艺术品市场影响,或者认为最低的行情会在2009年上半年才出现,我们仍然认为目前离真正的底部也并不太远。而从目前纽约中心市场整体价格下跌30%的数据来看,可以看到2008年并不会比1990年的行情下跌还难看、还糟糕。

            同样,如果我们回顾2002-2008年这一波艺术品市场的增长行情,就会发现这一波行情的增长动力,既来源于艺术投资的资金增量,又来自于新兴市场购买力的积极参与,因此结论是这一波行情不是市场的周期性增长,而是市场的结构性增长。这也在客观上令当今的艺术市场具有更大的优化可能与支撑力量。

            区域性的市场,油画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出现象中心市场那样的“暴跌”,但是历史的经验是区域市场往往会比中心市场下跌幅度更大,下跌的周期更长。譬如,1990年之后的欧洲艺术市场价格整体跌幅达到了64%,1990年7月至1996年7月一直呈现下探底部的趋势。因此我们认为欧洲艺术品市场在此次的下跌中同样会受到沉重的打击,其恢复期要长于美国市场,后市并不乐观。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情形将很难在中国出现。欧洲市场与美国市场关系太密切,而且交易的品种也是如此一致。但中国的情况则迥然不同,因为占市场总体比例70%以上的品种,是非常有特色的区域性交易品种——中国书画和中国古董jewelry,而且其中占份额38%的中国书画行情,在2006年之后就在前期增长过快的基础上经历了2年左右的先期调整,并在2008年之后重现了恢复性增长。因此即便受到国际性的影响,而在与国际联动性较强的当代艺术方面出现了行情下跌,但由于这一部分所占比例只占到整体市场比例的30%左右,因此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稳定性又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殊性而愈加突出。

            所以从2008年的整体情况来看,在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基本面依然较好。当然,2009年受到市场信心的影响而出现的短期波动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认为基本面稳定仍是对2009年的一个基本判断。

     Delain)、凡.东根(Kees van Dongen)等,他们注重画面的形式感,不求细节肖似甚至拒绝用明暗对比来塑造立体效果,而是以鲜明强烈而接近于平涂的大色块来构成画面,充分显示出色彩的独立表现力。立体派的勃拉克(Georges Braque)、毕加索(Picasso)等人则以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念来绘画。

  • 金融危机下的艺术品市场投资存在风险

    2009-6-04

    3日晚,世界拍卖巨头佳士得秋拍在香港落槌。这不仅是一季秋拍的谢幕,也是香港艺术品市场结束一段繁华的告别演出。

     

    冬天来了?——艺术品市场遭遇金融寒流

     

    10月初率先在香港开槌的苏富比,成交率下降,买气已不如前。此次佳士得成交了七成拍品,总额大约11.3亿港元。这一成绩还算差强人意,但比起之前春拍会的红火,着实冷了许多。

     

    佳士得这次秋拍仍不乏亮点,名酒、漆器、珠宝、东南亚艺术拍卖结果令人欣喜,44%的拍品以高于估价成交,刷新了多项拍卖纪录。但是,不少重点拍品流拍,有的场次成交率低至仅四成多。

     

    佳士得亚洲区总裁安德鲁·福斯特对结果表示满意。他说,当前艺术品成交率不可避免受到经济形势影响。现在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成绩是令人振奋的。当然,挑战也不容低估。

     

    事实上,很多拍卖行开槌之前已经在做“过冬”的准备。佳士得将莫斯科、太原等城市新增至拍卖品全球巡展名单,还首次把全球各地秋拍精品带来香港预展,以期进一步开拓亚洲市场。当金融风暴袭来,很多拍卖行决定降低拍品估价。

     

    安德鲁·福斯特说:“我们这次秋拍估价是几个月前市场处于高峰期时定的。金融危机发生后,我们顺应市场形势作出了一点调整。但这次风暴来得太突然,很多拍卖行都来不及大幅度调价。明年的估价可能会再调低一些。”

     

    泡沫破了?——艺术品市场进入理性调整期

     

    今季秋拍中,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书画成交情况良好。在佳士得秋拍会上,八大山人册页《山青水碧鸟语花香》以3426万港元高价卖出,吴冠中《白桦林》以506万港元成交。佳士得中国书画部助理副总裁游世勋分析说,如今投资金融市场风险巨大,不少买家选择把中国书画作为最好的投资避风港。

     

    买家普遍对东南亚艺术品兴趣渐浓,一批由年轻艺术家创作、价格相对不高的油画竞投过程激烈。苏富比秋拍中,东南亚艺术品整体拍卖价再创新高;佳士得秋拍会上,藏家对有投资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作品需求殷切。

     

    成交率最低的要数近年来颇受追捧的当代艺术。虽然部分当代艺术作品最终成交价格高于原来的最高估价,如《向杜甫致敬》以4546万港元的成交价创造了赵无极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但整体成交率比前一阶段明显下降。佳士得有的场次成交不到一半,苏富比最低成交不足四成。佳士得拍前呼声最高的一件曾梵志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是以流拍告终。

     

    除经济原因外,有人说,艺术品市场自身也需要回归理性。当代艺术,正是一些业内人士和艺术评论家诟病的艺术市场中价格疯涨虚高、先前被炒得过热的领域。在他们看来,即便没有这次金融危机,当代艺术部分也要面临这样的理性调整,泡沫必将挤出,迟早要回到真实的价位。金融风暴的发生,只是加速了这一调整的进程。

     

    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及中国二十世纪艺术部门主管张丁元说:“目前亚洲当代艺术市场进入了一个理性调整期,当代艺术的买家们会在更加理性地寻求艺术品的合理价格后积极出手,藏家们对当代艺术品合理价格的认知也更加成熟。”

     

    春天在哪里?——艺术品市场复苏孕育生机

     

    安德鲁·福斯特认为,艺术品市场势头仍比较强劲。他说,当前市场整体上会收缩,但这次拍卖仍亮点频现,藏家竞投很积极,对高品质艺术品依然追捧。艺术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尽管市场在波动,但艺术品内涵的文化价值不会变。

     

    张丁元判断:“尽管目前当代艺术品市场的表现略显保守,我们仍可以肯定,全球性的藏家基础依然存在,海内外藏家对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的浓厚兴趣和收藏热情依然不减,且仍然具备充分的流动资金在恰当的时机进入艺术市场。”

     

      安德鲁·福斯特说,信贷市场的信心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艺术品市场的信心。亚洲区域信贷市场总体较好,而且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中国将在带动亚洲区域经济复苏方面发挥很大作用。在全球范围内,相信亚洲艺术市场的复苏速度会更快。

    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方面无疑延续了近年来持续发展的大势,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参与人群的规模化、与其它市场间关联性的增强,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艺术市场不断拓展的深度与广度。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又必须直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由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不断演化的危机蔓延,最终也不得不面对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险恶事实。

        具体而言,2008年的中国 艺术品市场可谓“先喜后悲”,总体行情呈现“先涨后跌”。虽然我们并不否定艺术品市场所具有的某些不同于其它市场的“特殊性”因素,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品市场毋庸置疑地还是要受制于整体经济的大背景。而在另一方面,在这波上涨行情的背后,“艺术投资”的共识已经极大地转变了艺术品市场的旧有属性,使得艺术市场从原本收藏家的小圈子,逐渐转变成为涵盖社会更多阶层的大格局。

        从10月份以来的表现来看,全球艺术品行情急转直下,从纽约到伦敦,从伦敦到香港,从香港到国内,艺术市场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下跌。这些情况一方面反映了艺术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同样存在着广泛联动性,一方面也反映了全球艺术品市场仍以纽约、伦敦为中心的事实未变,而中国等新兴市场虽然在2003年以来的行情发展中增长较快、发展较好,但仍然无法走出迥异于中心市场的独立行情或者独善其身。

        从近期艺术品市场的下跌幅度来看,各个地区又有所不同。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纽约、伦敦,跌幅较大。尤其是拍卖市场的成交率与交易额均较上半年降低50%,但艺术品价格指数跌幅则少于50%,尚在30%左右。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观察,全球艺术市场的前一个峰值出现在1990年,当时由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以及美国经济结构调整,艺术品市场出现了明显下跌。1990年夏季纽约艺术品市场价格指数下跌就达到了38%,直至1996年初之后才行情反转,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以此为基础结合对其他涨跌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品中心市场的涨跌过程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是“走楼梯、坐电梯”,也就是说上涨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下跌的过程会很快速、很剧烈,也就是大家说的“暴跌”。原因当然很清楚,因为无论是消费或投资,艺术品都在“购入排序”中靠后而在“卖出排序”中靠前,况且艺术品不是基本的消费需要。因此在危局面前,恐慌令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态度出现逆转,往往开始非理性的“脱离基本面的交易”,乃至“将婴儿连同脏水一起泼掉”而根本不考虑任何价值的因素。1990年的具体情况是:纽约市场是从7月开始行情下探,经过8、9两个月就完成了38%的跌幅oil painting ,虽然在1990年10月至1992年7月间曾经出现两次反弹,但1992年8月行情再次出现下探,并在1993年10月跌至谷底,而1990年的低点62点与1993年的阶段性底部58点之间也只有4点的差距。结合历史经验来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惊人的一致,2008年纽约艺术品市场也出现了短期“暴跌”,因此我们同样也认为到了2008年底纽约应该已经基本走完了它的下跌周期。如果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而放大其对艺术品市场影响,或者认为最低的行情会在2009年上半年才出现,我们仍然认为目前离真正的底部也并不太远。而从目前纽约中心市场整体价格下跌30%的数据来看,可以看到2008年并不会比1990年的行情下跌还难看、还糟糕。

        同样,如果我们回顾2002-2008年这一波艺术品市场的增长行情,就会发现这一波行情的增长动力,既来源于艺术投资的资金增量,又来自于新兴市场购买力的积极参与,因此结论是这一波行情不是市场的周期性增长,而是市场的结构性增长。这也在客观上令当今的艺术市场具有更大的优化可能与支撑力量。

        区域性的市场,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出现象中心市场那样的“暴跌”,但是历史的经验是区域市场往往会比中心市场下跌幅度更大,下跌的周期更长。譬如,1990年之后的欧洲艺术市场价格整体跌幅达到了64%,1990年7月至1996年7月一直呈现下探底部的趋势。因此我们认为欧洲艺术品市场在此次的下跌中同样会受到沉重的打击,其恢复期要长于美国市场,后市并不乐观。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情形将很难在中国出现。欧洲市场与美国市场关系太密切,而且交易的品种也是如此一致。但中国的情况则迥然不同,因为占市场总体比例70%以上的品种,是非常有特色的区域性交易品种——中国书画和中国古董,而且其中占份额38%的中国书画行情,在2006年之后就在前期增长过快的基础上经历了2年左右的先期调整,并在2008年之后重现了恢复性增长。因此即便受到国际性的影响,而在与国际联动性较强的当代艺术方面出现了行情下跌,oil painting但由于这一部分所占比例只占到整体市场比例的30%左右,因此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稳定性又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殊性而愈加突出。

        所以从2008年的整体情况来看,在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基本面依然较好。当然,2009年受到市场信心的影响而出现的短期波动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认为基本面稳定仍是对2009年的一个基本判断。

     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方面无疑延续了近年来持续发展的大势,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参与人群的规模化、与其它市场间关联性的增强,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艺术市场不断拓展的深度与广度。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又必须直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由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不断演化的危机蔓延,最终也不得不面对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险恶事实。

            具体而言,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可谓“先喜后悲”,总体行情呈现“先涨后跌”。虽然我们并不否定艺术品市场所具有的某些不同于其它市场的“特殊性”因素,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品市场毋庸置疑地还是要受制于整体经济的大背景。而在另一方面,在这波上涨行情的背后,“艺术投资”的共识已经极大地转变了艺术品市场的旧有属性,使得艺术市场从原本收藏家的小圈子,逐渐转变成为涵盖社会更多阶层的大格局。

           从10月份以来的表现来看,全球艺术品行情急转直下,从纽约到伦敦,从伦敦到香港,从香港到国内,艺术市场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下跌。这些情况一方面反映了艺术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同样存在着广泛联动性,一方面也反映了全球艺术品市场仍以纽约、伦敦为中心的事实未变,而中国等新兴市场虽然在2003年以来的行情发展中增长较快、发展较好,但仍然无法走出迥异于中心市场的独立行情或者独善其身。

            从近期艺术品市场的下跌幅度来看,各个地区又有所不同。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纽约、伦敦,跌幅较大。尤其是拍卖市场的成交率与交易额均较上半年降低50%,但艺术品价格指数跌幅则少于50%,尚在30%左右。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观察,全球艺术市场的前一个峰值出现在1990年,当时由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以及美国经济结构调整,艺术品市场出现了明显下跌。1990年夏季纽约艺术品市场价格指数下跌就达到了38%,直至1996年初之后才行情反转,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以此为基础结合对其他涨跌过程的研究portrait painting,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品中心市场的涨跌过程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是“走楼梯、坐电梯”,也就是说上涨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下跌的过程会很快速、很剧烈,也就是大家说的“暴跌”。原因当然很清楚,因为无论是消费或投资,艺术品都在“购入排序”中靠后而在“卖出排序”中靠前,况且艺术品不是基本的消费需要。因此在危局面前,恐慌令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态度出现逆转,往往开始非理性的“脱离基本面的交易”,乃至“将婴儿连同脏水一起泼掉”而根本不考虑任何价值的因素。1990年的具体情况是:纽约市场是从7月开始行情下探,经过8、9两个月就完成了38%的跌幅,虽然在1990年10月至1992年7月间曾经出现两次反弹,但1992年8月行情再次出现下探,并在1993年10月跌至谷底,而1990年的低点62点与1993年的阶段性底部58点之间也只有4点的差距。结合历史经验来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惊人的一致,2008年纽约艺术品市场也出现了短期“暴跌”,因此我们同样也认为到了2008年底纽约应该已经基本走完了它的下跌周期。如果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而放大其对艺术品市场影响,或者认为最低的行情会在2009年上半年才出现,我们仍然认为目前离真正的底部也并不太远。而从目前纽约中心市场整体价格下跌30%的数据来看,可以看到2008年并不会比1990年的行情下跌还难看、还糟糕。

            同样,如果我们回顾2002-2008年这一波艺术品市场的增长行情,就会发现这一波行情的增长动力,既来源于艺术投资的资金增量,又来自于新兴市场购买力的积极参与,因此结论是这一波行情不是市场的周期性增长,而是市场的结构性增长。这也在客观上令当今的艺术市场具有更大的优化可能与支撑力量。

            区域性的市场,油画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出现象中心市场那样的“暴跌”,但是历史的经验是区域市场往往会比中心市场下跌幅度更大,下跌的周期更长。譬如,1990年之后的欧洲艺术市场价格整体跌幅达到了64%,1990年7月至1996年7月一直呈现下探底部的趋势。因此我们认为欧洲艺术品市场在此次的下跌中同样会受到沉重的打击,其恢复期要长于美国市场,后市并不乐观。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情形将很难在中国出现。欧洲市场与美国市场关系太密切,而且交易的品种也是如此一致。但中国的情况则迥然不同,因为占市场总体比例70%以上的品种,是非常有特色的区域性交易品种——中国书画和中国古董jewelry,而且其中占份额38%的中国书画行情,在2006年之后就在前期增长过快的基础上经历了2年左右的先期调整,并在2008年之后重现了恢复性增长。因此即便受到国际性的影响,而在与国际联动性较强的当代艺术方面出现了行情下跌,但由于这一部分所占比例只占到整体市场比例的30%左右,因此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稳定性又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殊性而愈加突出。

            所以从2008年的整体情况来看,在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基本面依然较好。当然,2009年受到市场信心的影响而出现的短期波动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认为基本面稳定仍是对2009年的一个基本判断。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