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辉油画作品 *

    2010-11-10 16:04:39

    刘辉 简历
    1979 生于天津
    2002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   

    展览
    2002年 大学生优秀作品      何香凝美术馆 广州
    2007年 生命的力量联展      宋庄 北京
    2008年 六人油画邀请展      尚东艺术车间 北京
    2009年 艺术家群落展        万盛美术馆 北京
    2009年 亚洲艺术联展        Sandra Lee Gallery 美国
    2010年 《ART SHOW》      旧金山巡回展 美国   
    2010年 凝 - 刘辉油画作品展  香地艺术中心 上海
                                                                      
    Liu Hui
    1979   Born in Tianjing Province
    2002   Graduated from Tianjin Fine Arts Institute
    EXHIBITIONS
    2002  Excellence works of College students     He Xiangning Art Museum  Guangzhou
    2007  Joint exhibition of the power of life     Songzhuang  Beijing
    2008  Invitation of six oil painting exhibition     Shangdong art workshop  Beijing
    2009  Artists community exhibition     Wansheng art museum  Beijing
    2009  Art joint exhibition of Asia     Sandra Lee Gallery  USA
    2010  <ART SHOW>     San Francisco travelling show  USA
    2010  FROZEN - Oil painting solo exhibition   CHANTILLY ART CENTER  Shanghai


    羽人3,160x130cm,2009油画.jpg

    羽人1,160x100cm,2009油画.JPG

    星球5,80x80cm,2010油画.jpg

    星球3,120x160cm,2010油画.JPG

    星球2,130x130cm,2010油画.JPG

    大吉,80x80cm,2010油画.JPG
  • 张可为 *

    2010-10-23 18:02:51

    张可为

    1980年出生 硕士学位 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4年本科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

    2009年研究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展览

    2010  危象当代艺术展              香地艺术中心  上海

    2009  张可为作品展                    香地艺术中心  上海

    2008年 更当代-中国当代油画展          香港大会堂

    2007年 四川美院研究生邀请展             重庆

    2006  辽宁省青年美术作品展 金奖        沈阳

    2006  辽宁省美协美术作品展 优秀奖      沈阳

    2004年 第十届全国美展辽宁选区 优秀奖    沈阳

    2003  沈阳市百优青年               沈阳



    《多棱镜之你我》540x250cm布面油画 2009年.jpg
  • 蒲粤梅 *

    2010-10-23 18:01:04

    蒲粤梅

    1982年生于成都
    2006
    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展览

    2010危象当代艺术展              香地艺术中心  上海
    2010年
    西南大学教师作品联展            成都

    2010 陈镪,蒲粤梅双人展              艺术国际

    2009群落,群落当代艺术展        宋庄美术馆  北京

    2007印记”—当代艺术展            上上美术馆  北京




    悬城 - 分岔的花园 150X 100cm 布面丙烯.jpg
  • 林湫平 *

    2010-10-23 17:58:32

    林湫平
    1978年出生于福建漳州
    200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
    现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

    展览
    2001 参加“黄永砯”特别研究班结业展
    2002 个人水墨画展    厦门
    2002 “鲁苑杯”全国高校美术作品优秀奖      沈阳
    2003 全国美术教师美术作品大赛(二等奖)    北京
    2004 全国美术教师美术作品大赛(三等奖)    北京
    2007 第九届全国当代艺术摄影大赛(铜奖)    北京
    2010 “危象”当代艺术展    香地艺术中心    上海

    驰骋的心之二 150x120cm 布面丙烯 2006.JPG
  • 李志军(大菌) *

    2010-10-23 17:57:01

    李志军(大菌)

    1982年生于河北
    2006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


    展览
    2010年“危象”当代艺术展               香地艺术中心  上海
    李志军个人作品展                 红鼎画廊  北京
    “靠边,靠边”艺术展              万盛园美术馆  北京


    2009年“城市领袖—2009北京艺术沙龙展”  北京
    “游园惊梦作品展”                周末美术馆  日本
    “中国路线”国际当代名家邀请展    联合国美协美术馆


    2008 五四国际青年艺术节                虹湾艺术馆  北京

    2006 毕业创作展 二等奖                 河北美术馆
    首届全国毕业生提名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浮生若梦.14 60x80cm 2010.jpg
  • 李一墨 *

    2010-10-23 17:54:42

    李一墨


    1979年出生于杭州


    2000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广告与装璜艺术专业


    2007年毕业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进修课程班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展览


    2006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画室开放日优秀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2007年  2007届毕业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2007年  中国新锐绘画展  广东美术馆


    2007年  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上海
    2008年  高压地带  李一墨个人作品展  先声画廊  北京
    2008年  高压地带  李一墨个人作品展  香地艺术中心  上海

    [ 本帖最后由 21世纪艺术网 于 2010-10-23 17:54 编辑 ]

    漂浮乐园系列200cmx150cm 布面油画 2008 (4).JPG
  • 网站已经恢复正常!

    2010-10-20 11:25:08

    用户您好,网站已经恢复正常!
    给您带来的麻烦敬请谅解!我们已升级硬件服务商,以避免同类事故。
     
    谢谢您的支持!
    21世纪艺术网
    x.21art.cn
    b.21art.cn
  • 艺术走向纯粹抽象

    2010-10-20 11:09:38

    艺 术 走 向 纯 粹 抽 象

    朱雨泽

                                                                   <一>纯粹的抽象取代移情      

        在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就已朝着抽象的视觉艺术发展,这表明这个趋向与前进的科学技术是相符的。创建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佛罗依德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先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电的使用、汽车和摩天大楼快速的出现,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由于这些巨大的社会变革,美国的艺术家率先试验了不同于传统的技术和材料的绘画语素及形式。给美国带进现代主义的关键活动是1913年现代艺术的国际展览会,较今天的“军械库展”更著名。展览第一次展露给美国观众的抽象派艺术受到许多人嘲笑,然而后来他们逐渐地接受了抽象并欣赏抽象艺术风格,并且这一新的艺术样式逐渐被并入到了美国视觉艺术词汇里,并成为时尚和主流。特别是精神分析的理论对抽象表现主义发展的影响,在20世纪40年代从纽约开始的,这是个关键。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虽在他们的技术实践上有所不同,但分享了对绘画变革作为内部创造性的能量。波洛克成为了最有影响的,其最著名的是放置画布在他的工作室地板上,他在画布附近走来走去扔涂料,创造了颜色和纹理复杂的色象,后人称之为“滴彩法”。但波洛克的艺术在逐渐消除主观绘画因素,在看似随意的泼洒中,狂野而富有张力的色彩线条有着自身的逻辑,画家也在移动中即兴而刻意地编排着视觉音乐的节律。更多的艺术家使用不同于传统的技术,纽曼和卢斯科创造了更大胆的色彩抽象,但是相互有着相似的图案,他们的尺幅巨大,这些工作甚至动用飞机扑洒颜色。

       这些艺术家大胆地使用着纯净的颜料,其在色彩饱和上的微妙的变化是他们心情和审美情趣的使然。在这些非写实艺术里,颜色从客观上被释放并且本身成为主题,但是这些早期的抽象艺术往往还是主观表现主义层面的,大多表现艺术家自己主观意识的张扬。

       在全世界进入工业化后期,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哲学家们在面对物欲横流、追求物质享受无度,自然界受到疯狂的开发所造成的恶果等等的现实面前,他们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论对世界的负面影响,人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哲学和人生态度来面对当今的世界?哲学和人类价值观念将如何不断更新自身以适应不断更新的世界并指导我们的行动呢?西方现当代哲学家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哲学的新概念,既超越传统哲学,扬弃传统哲学理念(并非抛弃),其实马克思在其晚年也说过哲学应当终结的话,特别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谈到他赞成“消灭哲学”、“否定哲学”,这里的哲学显然是传统概念的哲学。“后哲学”的理念是反对主体和客体二分,强调人与世界合一,物我交融的生活世界,这种超越主客关系的合一与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是相符的。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和他的第子海德格尔都是哲学史上的关键人物,在他们的晚年分别认识到了道哲学的伟大,海德格尔在二战后期找到中国学者萧师毅先生,邀他共同再译《道德经》,后来只翻译了几个章节,二战刚好就结束了, 海德格尔是忠实的纳粹,所以也就无心继续下去了,再译《道德经》就未能成行。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为止,全球图书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西方现当代一批哲学家兴起研究道哲学与禅学,以寻求解决后工业时代人们在思想领域和精神层面的困惑。

       西方美术界普遍认为抽象主义的美学观念最早见于W.沃林格的著作《抽离与情移》。他认为在艺术创造中,除了情移的冲动以外,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冲动支配着,这便是“抽离的趋势”。产生抽离的原因是因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冲突,人们感受到的广大与现象的紊乱,在心理上对空间怀有恐惧,并感到难以安身立命。人们的心灵既然不能在变化无常的外界现象中求得宁静,只有到艺术的形式里寻找慰藉。人们既然不能从外界客观事物中得到美感享受,使希籍将客观物象从其变化无常的偶然性中解放出来,用抽象的形式使其具有永久的价值。抽象艺术始自康定斯基,康定斯基和至上主义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尽管产生了许多流派和形式各异的艺术品,但大多还是未彻底抛弃绘画的主观性和相对造型,与创造的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第一自然的客观世界相比,前期的抽象艺术所创造的图像仍然有很多能被人们明显看得出来的人为因素,这些人为因素依然与画面的整体和谐有相背之处。后现代主义抽象艺术家所秉承的哲学理念,就是沿倚抽象符号的不确定性和语言的不及物性,以自然的艺术手法创造“第二自然”,显现自然,使画更接近“第一自然”的美,其在创作上必然是反对主题先行的绘画形式。

     后哲学思想体系于上世纪80年代渐成,其最重要的学术主张是反对主客二分论(传统哲学的二元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构筑物我交融的地球村。他们所讲的人与世界合一,物我交融之思想是经历了西方千年传统的主客关系式的洗礼之后的超越,这与老庄哲学所倡导的“大美”和“天人合一”有共通的高度。显然这种后哲学的理论体系支持着后现代抽象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后现代抽象艺术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突破一切禁忌和界限,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其基本思想。这也是其对现代艺术进行批判的一个出发点,他们不满现代艺术对形式,体系,观念等的定义和束缚,也不愿看到艺术创作的停滞不前,这种新的抽象艺术继续着对艺术本质的探求。这本身就体现了后现代艺术颠覆传统无止境之精神,表现了艺术对于颠覆旧的文化所表现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后现代抽象艺术否定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之目的不是不要艺术,而是在寻求没有任何限制的新艺术和大自由,是先解构而后再建构的过程。

        纵观全球的艺术发展,我们发现哲学的审美价值与理念产生了根本变化。美是存在于“在场”还是存在于“不在场”的哲学命题经过了几个世纪争议渐有共识。一个能超越“在场”,富于想象力和幻想希望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更能传神,更崇高。希望不是空想,希望总是试图把尚未现实的东西,未显现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存在,把隐性的存在显现为存在,这种转化的过程就是后现代抽象艺术家的追求与创造性过程。纯粹抽象艺术家的诗意境界不要求现实的回应,其超然无为的创作为艺术性的视觉审美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意味着冲破界限和种种桎梏,意味着从既定的现实框架中挣扎出来,希望是痛苦与幸福,黑暗与光明的转换,艺术家要实现这种转换必须要付出血淋淋的代价。

        上世纪现代主义抽象画家和雕刻家已不再实际地描述人和对象,或仿效主题的出现,有些艺术家故意地改变它。他们舒展或弯曲形式,破坏形状,并且给对象以不太可能纹理或颜色。他们通过非现实描绘和行为来表达艺术家对这些变革的态度与观念。非写实而有传神作用的呈现自然被称为抽象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为精神境界的自由而创作出非主题叙述的非写实或非具象的艺术。现代艺术的诸多先锋派别都是根据内在原则来构思和创作,这些构图依然受现实物象的影响和“暗示”,但这种“暗示”最终是被拆毁和瓦解,并另行创设表现性的结构。这种再造的结构是依照艺术表现的内在需要而意指着艺术自身,而不是意指物之外象。后现代艺术延续着这一美学研究,提出表象的概念,认为表象是物之呈现方式,自在之物呈现给我们的东西才叫“表象”,它自在的状态不叫表象,只是物自身。自在之物是如何呈现给我们的呢?其途径就是自在之物发出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我们的感官进入主体内,主体利用自身的“设备”把这些信息转化为表象,表象就是自在之物的“呈现”,表象呈现给我们,我们就看到了事物。就像歌华有线电视通过光缆把信号传递到电视机中,电视机将信号转化为图像,我们就看到了电视节目。但不能说我们看到了电视信号,我们只能是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图像。也就说我们没有直接看到“信息”,而我们看到只是通过我们的感官将信息转化来的表象。也不能说我们看到的是“外物”,而只能说我们看到的是外物的表象。

        哲学美学认为传统艺术是趋于空间化的,现代艺术是趋于时间的,后现代艺术宣称是超越时空关系的。当代哲学家卡利涅斯库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时间与自我的同一构成了现代主义文化的基础。这种同构不单单体现在现代哲学美学中,更深邃地体现在了现代艺术中。现代主义艺术对自然物象的背弃就意味着它与传统艺术的彻底分道扬镳。对抽象艺术的理论探索,沃林格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主张抽象取代“移情”,“移情”是传统艺术的追求。沃林格对现代艺术和美学的重要贡献是对艺术中抽象原则的倡导,而抽象成了现代艺术的主语形态和美学的重要范畴。呈现于他的美学思想中的抽象对移情的取代,深刻体现了现代美学思想的内在变革。尼采的酒神精神;柏格森的纯粹绵延;狄尔泰的诗性体验和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克罗奇的纯粹直觉等都是暗藏着对时间形式的追求。纯粹抽象艺术追求的审美空间是静态的,但时间形式必然是动态的,彻底消除画面的空间感,因为人对空间的恐惧就是最原始的恐惧,人有寻求安宁的需要。纯粹抽象要为人们远离此岸,描述彼岸的神秘和宁静,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慰籍和灵魂的安宁。

     

                  <二> 纯粹抽象艺术的形式本体

     西方“现代哲学”是以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和主体性原则为主导,主体在客体之外而又凭着自己的主体性,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能认识客体,并试图把握客体的本质,达到一种超感性的世界。根据这一哲学基本点,西方现代美学的诸多派别大多是以各不相同的方式,以感性显现理性为美,或是以感性与超感性的理性统一为美的基本原则,因此西方现代美学所讲的美与超感性的概念世界是不可分离的。但在当今欧美哲学美学方面是反对所谓“美是以感性的东西”和“显现感性的东西”的传统观点的,特别是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当代“显隐说”就是这种传统美学观点的主要对立面。“显隐说”主张美不在与超越感性,以感性世界的东西显现超感性的概念世界,而在于超越在场的,具体的东西,从而以在场具体东西“显现不在场”的东西。这种超越不是超越到概念中去,而是从具体的东西超越到具体的东西中去,只不过是前者出场,后者未出场(不在场)而已,也就是说这种超越是对非当前的东西的一种追寻。这种观念带到艺术创作中来就产生了艺术形式本体和艺术自律等概念。

    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艺术的自律性和整体精神被提到至高重要的位置。这主要因为,真正的艺术创新在与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艺术和普世的文化相对峙,并成为它的异质艺术后,颠覆性的反传统才会逐渐被人们接受。真正的反传统艺术就应该坚定地执著于艺术的自律,执著于它应有的本己的自律性艺术追求。艺术要作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不能指望于艺术直接表达出反抗旧的社会的内容,而要靠独创性艺术作品对于艺术自律的绑定。西方后现代艺术在完成对以往精英文化的批判之后,在解构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独创性艺术形式,但也依然是在抽象艺术的维度上的纯粹性抽象艺术。也就是继现代艺术的表现性抽象之后,再发展到纯粹的构成性抽象的又一个艺术探索和前行。

    在哲学家马尔库塞看来,艺术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完形”的过程,它通过对给定了内容的排列与组合来揭示现实的本质,即“人和自然被压抑的潜能”。为此,他提出了“形式的专制”这一概念。“一件艺术作品的真诚或真实与否,并不取决于它的内容,也不取决于它的纯粹形式,而最终取决于它业已成为形式的内容。”。然而在后现代艺术作品中,形式就成为了内容,内容就成为了形式。一幅艺术作品,只有借助能溶合和升华了素材的形式,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马尔库塞的“形式的专制”是作品中压倒一切的必然趋势,它要求任何色彩、任何构成因素都是不可替代的,它压制着表达的直接性。不仅是绘画,而且还有其它艺术形式,都必须改变作为它们物质素材的现实,给那些习以为常的内容和经验以一种“异在”与差异的力量,由此导致新的意识和新的知觉是的诞生,以便重现它借艺术(外在形式)展示的本质。纯粹抽象艺术是彻底抛开了型和形象的束缚,是艺术呈现的借尸还魂。

    人类社会若还承认艺术的存在,只要是艺术,它就不能不保存着对于真理的承诺,因为只要是艺术,它就必然以一种形式而存在。马尔库塞曾说:“那些在真诚的形式中业已获得、展现和揭示的东西,包含着超越直接现实化和解决的真理,也许还包含着超越任何现实化和解决的真理”。真理在艺术中,不仅指作品的内在一致性和逻辑,而且还是对它所述说的、它的图像、它的色彩、它的节奏的确证。艺术作品的形式、构成和意蕴这些东西,是“客观地”存在在那儿供人们去辨识和再创造的东西,这就是作品的客观性。艺术作品的这种客观性,或者说它的普遍确实性,或者说当出现心理和本体领域的混淆时,也不能被消除。艺术作品的这种客观性存在就是作品的永恒的真理性内涵。

     艺术的否定性在于形式,语言的不及物性和艺术的抽象形式多样性是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主语。艺术的否定性和拒绝不是通过直接高喊着否定的口号,说着革命的语言来进行的。抽象艺术对既定现实的否定和拒绝正在与它的形式,即特立独行的形式。也恰恰是这种独立自行的形式使艺术与既定的现实保持一种“异在”的超越和否定的可能,纯粹抽象的形式本体不是物之表象,而是内质和真理的实质。

     抽象艺术形式构成了艺术自身,色彩自律使艺术获得自主与自由。马尔库塞曾说“赋予艺术的非妥协的、自律的性质以审美形式,就是让艺术从‘介入的文学’中挣脱出来,从实际生活和生产过程的王国中挣脱出来。艺术有其自身的语言,而且也只能以自身的语言形式去揭示出真与美的存在”。此外,艺术就时间跨度而言还有它自身的肯定维度和否定维度;这个维度是不能同社会的生产过程和人类的某个时期的认知结合的。这也就是说,色彩自律和形式构成了艺术自立的维度,这一维度拒绝同现实同流合污。

     

    <三>  抽象艺术是上帝与有智慧的艺术家在共同创作

     

     

    纯粹的抽象艺术作品将向有相应哲学和美学知识和有悟性的观者呈现禅境或道和天人合一的境界,它不是具有一般知识结构的观者所能理解的艺术。它不是讲故事和叙事的绘画,它不同于描画实物的再现客观和画家凭主观造诣的作品。一个没有禅悟的和当代哲学知识的人是绝不可能理解抽象艺术的,更不谈创作抽象艺术作品。

     从当代哲学意义上讲,所谓艺术、美学之美,即是通过一种媒介,将人的灵魂或精神引领到一种与“上帝精神”同在的层面;同一的境界,也即通过对作品状态的感觉、感受,使人的灵魂或精神从现世的痛苦和困惑中提升出来,通过专注于作品所引发的“冥想”境界,暂时忘掉现实中的“自我”,休克自我意识,消除主、客对立状态,产生一种无限的自由感;这就是艺术所要追求的目标、更是抽象艺术追求的境界。纯粹抽象艺术永远追求更自由的境界。艺术的解释和定义在不同的时代也是有较大差异的,随着人类的自身发展艺术不会止步于任何定义和标准的。

     真正的艺术创作是追寻和求证真理的过程,或试图接近真理的过程,真理是人与万物一体的自由境界。艺术家如何才能超越自我,如何达到这种自由境界呢?艺术家之所以难以达到这种境界,主要是因为艺术家总是执著于所学的笔墨程式所学的造型训练之技巧,执著于表现小小的自我和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所以要达到艺术的自由的境界就要超越自我。这也就是禅学讲的“去执着”,在一定的意义上而言,艺术家的真正创作本身就是参禅悟道的过程。绘画技巧的精到不应是艺术家的追求,那只是形而下的手段和技法。所以吴冠中先生说的“笔墨等于零”就是这个层面的意思。艺术的追求是自由境界,艺术家首先要解决观念的问题,消除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在创作中达到自由的境界创作出好的作品来。艺术家要把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自由的信仰建立于人类崇高精神的高岭之上。

     纯粹抽象艺术创作要超越“前艺术”就必然会走向减法,这与禅理是相同的和相通的。纯粹抽象艺术的创作就是不断地简约艺术的形式和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的修养与境界,它是哲人艺术家的美学课题。

     就当代哲学的现象学方法论而言,纯粹的抽象绘画是艺术家在绘制时由人和自然共同生成的,是观者,思者,画者在创作过程中和自然深藏的不在场的真理相互开启的结果。以自然之理的创作形式和手法,在不确定性的变异中显现真理的存在。抽象艺术作为架上绘画的三大形式之一,它是在写实,表现之后的最年青的艺术形式,发展的空间还有很大,它所需要探索的学术课题还有很多。一些没有搞清美术史和艺术理论的人总是说“抽象艺术过时了,没有再创新的空间了”,这是对年青艺术的艺术家的误导。抽象艺术是对空间与时间的超越,是上帝与有智慧的艺术家的游戏,它不存在过时与不过时的问题。所以,在当下的艺术环境下,勇于前行的艺术家要有胆略并反“前艺术”的形式或方式来义无反顾地否定程式化的,大众化普世的“艺术”。也许只有纯粹的抽象艺术才是我们超越苦难的现实的希望与寄托,它能使我们的心灵远离此岸的杂乱而得到片刻的彼岸的慰藉。

     

     

    <四> 抽象艺术最终要抽掉“线条”

     

       绘画中的线条是什么呢?在客观世界中并没有主观的线,只有体。线是画家对物象的再加工结果,是人的主观臆造,是画家从客观对象中提炼出来的。从原始人的岩画、彩陶图案、象形文字等等可以看出,人对线的逐渐的概括力和运用程度,用线去造型是人文主义的主观表达。特别是用线造型构成了绘画的固有程式,线的使用是感情媒介,画家凭借线条的不断加强和熟练来表现物象的,以传达主观的情感。线是人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想象性的抽取”,是传统绘画最基础的语言和构成形式。对于西画来说,线是形态语言,是形状,是激情表现的凸现。而对画家而言,线是表意语言,是取象达意的手法之形式。其实线条从来就不是客观的真实存在,而是主观认识对客观事物的视觉抽象,因此,它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浓重的感情色彩。

     为什么我提出抽象艺术要抽掉线条,有三个方面的论述,一是从后哲学和美学层面的认识,二是从抽象艺术自身发展来认识,三是在实贱过程中的认识。

     (1) 就后现代哲学和美学层面而言。

     后哲学于上世纪80年代渐成体系,其最重要的学术主张是反对“二元论”(主客二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构筑物我交融的地球村。他们所讲的人与世界合一,物我交融之思想是经历了西方千年传统的主客关系式的洗礼之后的超越。显然后哲学的理论体系支持了后现代纯粹抽象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后现代艺术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突破一切禁忌和界限,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其基本思想。这也是其对现代艺术进行批判的一个出发点,其不满现代艺术对形式,体系,观念等的定义和束缚,不愿艺术创作和创新停滞不前,这也就是后现代艺术所说的“不确定性”和对艺术本质的探求。这也体现了后现代艺术颠覆传统无止境之精神,表现了艺术对于颠覆旧的文化所表现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后现代艺术否定传统艺术之目的不是不要艺术,而是在寻求没有任何限制的新艺术和大自由,是先解构而后再建构的过程。那么做为主观性的线条就约束了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和精神境界的天马行空,所以后现代抽象就一定要抛弃主观的线条。

     (2) 从抽象艺术自身发展来认识。

     列宁时代的马列维奇,康定斯基和蒙特里安创造了“至上主义”艺术。他们三个人被称为是抽象艺术的三驾马车。至上主义的最高境界就是“空”和“无”,只有“空”和“无”才是纯粹抽象的绝对存在,也是绘画的最高境界。最著名的是马列维奇画的《白色背景上的黑色方块》和《白色背景上的白色方快》。马列维奇对抽象艺术的境界的理解是比较纯粹的,接近于当下的后现代主义抽象艺术的观念。

        做减法是抽象艺术的主攻方向和目标,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这三位抽象艺术的鼻祖就批判过毕加索的抽象不够彻底,其实前两位大师的抽象样式也不彻底,只有马列维奇晚期的白画布、黑画布的抽象绘画似是纯粹。抽象艺术到了这个极点,着实已经从图像的“有”,抽象到了极端的“无”,同时也在有意和无意中为抽象艺术指明了方向-----抽掉线条。

       西方现代艺术家贝尔把抽象艺术中仍旧存在物象的表现称为“赘物”,而康定斯基则认为它应是被除去的“障碍”,从哲学与宗教层面来看这是有道理的,既然它是一个有碍艺术自由的东西,还继续留寄它有什么用呢?问题是取消了外象的绘画,又如何来完成“线条和色彩的组合”?绘画中的“线和点的形式结构”呢?这是许多艺术家无法涅磐的事,这也许是中国的绘画艺术至今没有彻底摒弃这个“障碍”的主要原因。而事实上,西方现代的“抽象”绘画中,也仍有相当多绘画仍属一种没有彻底抛弃主观的“半抽象”的绘画,最有代表性的是毕加索,马蒂斯等人也仍未完全摒弃物象,这些说明要画家摒弃主观因素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那么这种为造型而服务的“人为”的线条就没有必要在抽象艺术中继续存在,而色彩交融而成的天然的线条在抽象的画面中就很自然。

       (3)  在探索过程中的认识。

     通过多年的绘画实践中认识到线条只不过是一种媒介,它向观者传导的是物象的外在或是画家主观的心性。人为的线条使用在抽象艺术的创作中总有作秀的不真实感觉。抽象艺术的本质就是探求自然规律的“显现”与“呈现”,它是研究物质世界最本质的存在和真理本质。抽象艺术是没有主题意义,没有意境象征,没有逻辑推理,没有意识形态的纯粹艺术,表现在视觉形式上的就是一种纯粹的视觉科学。物质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是非线性的,所以只有探究一种自然绘画法和非线性绘画方式,才能更加准确地显现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或说是“近道”。当然,抽象艺术的探索也绝不尽于上述的课题,如后现代美学研究的抽象视觉心理学体系等,所以连那些只有传统知识结构的哲学家都在喊:看不懂抽象艺术了。

    真正的后现代抽象艺术表现在平面上就是最终要将线条抽掉,去掉主观性线条,将传统绘画和现代艺术赖以生存的线条彻底化解和抽去!应在画面上的色块之间消除硬切换,使画面完全是光与色的慢过度,德国的格哈德·里希特的抽象作品就是色彩的软切换过渡。

     

    <五>  主题的不确定和反主题先行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还与结构主义,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兴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后结构主义揭露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偏见和自相矛盾,打破既定的艺术模式和标准, 将意义和价值归之于语言、系统和关系等更大的问题。后结构主义认为,艺术不是画家和观者相遇的固定地点, 而是一种表意关系所在。意义是不确定的,一切意义都在“演绎”中发生变化的。受后结构主义影响的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等文化思潮进一步将这种解构中心、消解权威的精神扩展到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

        显然后现代主义哲学为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音乐提供了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形象表达,后现代主义艺术追求的绝对造型的抽象艺术,后现代主义音乐的无调性和无主题。总的说来,后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和思维、创作方法的多元性和不故定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

        被西方誉为“后现代作家的新一代之父”的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就这样声明:“我的歌中之歌就是不确定原则。”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题的不确定、形象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和语言的不确定。

    如果说, 在现实主义那里主题基本上是确定的,作者强调的就是突出主题;在现代主义那里,作者反对的是现实主义的主题, 他们并不反对主题本身,相反,他们往往苦心孤诣地建构自己的主题。而在后现代主义这里,主题根本就不存在, 因为意义不存在,中心不存在,质也不存在。一切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没有主题,也没有“副题”,甚至连“题”都没有。就此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便强调创作的随意性和即兴性,并重视观者对作品的参与和再创造式的想象。

     

      <六>   道学和禅学之精神要融入新抽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和学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讲的是入世,形而下的东西较多,所以也并不被历代文人雅士所追求, 佛家讲的色空,中道,圆融与道家讲的阴阳,有无在最高层面的境界是相近的和相通的,固受古今文人墨客所推崇。但传统文化又始终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和桎梏,不会发生象欧洲文艺复兴式的梯级发展。

     道家思想起自久远,李聃创记五千真言,庄周论天道求自由之精神,见素抱朴的葛洪,创玄而又玄之说的成玄英,著书教道的陶弘景等等逐渐自成体系。“无为”是老庄思想的核心,并着重论证“天道”与“人道”的辩证关系,老子的“道”又称为“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与后来佛家讲的色空,心境现依是同等层面的精神境界和认识论。庄子所述的道家最高境界用今天的语言来概括就是“自由”,逍遥游,精神的逍遥,是排除由外物引起的一切杂念之后使思想在无穷的心灵环宇中任意展翅飞翔。艺术的终及追求就是大自由,那么如何达到“自由”呢,艺术家在思考在探索。这不仅是观念和思想上的磐涅,而且要找出到达“自由”之门的路。西方的后现代哲学家正在研究道家思想,他们认为道学和禅学的境界是大自由,应该成为世界的主流的认识论和思想追求。

     怎样使人思想高尚起来,在哲学与宗教里各有不同的认识与方法。传统哲学认为提高优美的审美意识,现代哲学认为是崇高的诗意境界。但是当代人认为崇高太玄远,其实人恰恰是需要向往天上的玄远才能得以安然地在地上生存与追求,崇高是有限对无限的崇敬感,正是它才能推动着有限者不断超越自身。艺术无疑也要肩负起哲学的实践任务,要不断超越艺术内涵与形式的自身,超越有限的目标。

     道学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万物”后还要归一,天人合一。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生二就是哲学的主客二分法,二生三的“三”是阴阳合合产生新的生命体,三生万物,生命不断繁衍。这里道家讲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高于儒家所讲的“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气韵生动,但大多还是停留在儒家层面的“天人合一”。

     当代艺术家不仅要学东西方艺术的历史和观念,更应学习东西方的哲学,特别是我们自己前辈的哲学思想,这样才能面对艺术创作。当下许多艺术家和美术理论家没有思想没有观念,只注意画的那一笔细腻,那一笔老练,并以此为满足和荣耀。艺术一词不难理解,但真正被画家领悟了吗。“艺”是个性的,是形而上的,“术”是带有共性的,当然对每个术的开创者而言,在他开创之际也是个性的,“术”是形而下的,它对于画家而言既是方法论,又是桎梏。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的大境之意是以自由心灵感悟人生,以诗性的审美来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的本知,这是老庄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老庄道学美学的特点是其本体性,虚无性,模糊性和混浊性。老庄道学美学其实也就是西方哲学体系中的“诗性美学”,一种本体性的原始美学,也是当代美学的源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老庄的“道”在方法论上是相似的,老子与海德格尔的精神实质有相通之处,这主要是表现在向本源的溯求,特别是对“自然”和“神圣”的敬畏。这是基于两者的相反相成的一体两面而已,思维方式和共同的“求真”之理想而产生的。

     艺术本质是在海德格尔美学和老庄道家均有研究的,并深入论述了世界,大地与物象,真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道家从“天地自然之象”使道,气,象成为理解艺术本质并建构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在艺术家的创作方法问题上,海德格尔强调艺术家应“回到事物本身”是通过抓住捕捉物象,但又不拘泥于物象。道家则以“虚静,心斋,坐忘”等范畴论述了艺术家的审美心胸的可能条件。关于审美超越,海德格尔以有限的“出场”与无限的“未出场”和整体统一的显隐学说,其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典型学说。道家则以“气”等的虚实结合既强调了物象的虚实,又突出了“象外之象”的虚实。

     海德格尔在其早期就为当代美学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它不同于西方近代哲学认识论的美学,于是,传统哲学美的本质等精辟的问题不再有意义。美只是一个存在的问题,认识论语境中的美原本就是存在之美,它在本性上关系到在世界之中存在和存在之无。海德格尔美学的革命性在于他以主客相融的存在哲学颠覆了传统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从而使得他在艺术,真理以至语言问题上都显示出了异于传统的新思维。他的美学在存在维度上标志着西方现代美学的完成,而在语言维度上又标志着西方“后现代美学”的开始。其实这一始复早已在中国的道学中存在和论证了。

     艺术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式,就如同真理的相对性一样。就西方美术发展史而言,艺术审美的境界与它的各个社会发展形态以及哲学发展进程是密不可分的。大体而言是分三步,一是古典美,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是农牧业时代,哲学上是以亚里斯多德的古典哲学为主,以客体思想为基础,以客观为主(客就是神),艺术崇拜自然美(人眼所见的自然)忠实于客观,以真“象”为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艺术的表现也多是赞美神为主。第二步是文艺复兴之后,电的发现与应用使欧洲率先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哲学上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主,是以主客二分为主,强调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照相机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冲击了写实手法,艺术上以凡高,塞尚为代表的主观表现主义出现,艺术的题材也转向表现人和试图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艺术审美的境界是画家的表现力的发挥与尼采的“超人”和弗罗伊德的梦境等。第三步是二战之后欧美完成了大工业时代的历史使命,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自海德格尔开始哲学界在检讨工业时代给人类带来的后果以及传统哲学主客二分论给人的世界观的影响,艺术上抽象形式的逐渐形成,并逐步消除画面的主观主义成分,由相对造型向绝对造型过渡,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明朗化和系统化,以超越主客二分为主旨,艺术的境界逐渐接近了空灵和佛道禅的境界。后现代抽象艺术试图以新的艺术形式来阐述后哲学的理念,包括音乐,舞蹈等艺术科类。

     中国的官方美术落后了近50年,至今依然不承认抽象艺术这一艺术形式,大众甚至所谓社会精英都不懂抽象艺术。中国的传统艺术也是在唐朝以写实为主,在宋代以后以写意为最高艺术表现形式,到“五.四运动”以后的艺术创作多又回到写实主义,主流艺术在极力排斥表现主义艺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85”思潮逐渐形成中国式表现主义艺术。

     中国画家对绘画艺术的理解源于底耘深厚的传统文化,但近现代画家由于受徐悲鸿和前苏联等艺术观念的偏引,在艺术表现形式和题材等的方方面面出现千人一面,以至于艺术创作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艺术家对艺术境界的追求取向低俗化,工匠化。其实就中国画自身而言,其艺术发展到北宋乃至明清时期就已经相当完善,不管是理论还是绘画技法都已经相当成熟,特别是水墨山水所表现的意境和技法所达到的水平,现代画家至今也未能超越。为何呢?道家的“有无”,太极思想,佛学的“色空”观和禅法“直指人心”的学说等等早已被现代艺术家所忘却或根本不知。现当今一些画家不知古也不知西,更不知今之世界,却在盲目自大的喊着要捍卫传统文化,是捍卫还是桎梏?等人家跟他们讲李耳的道学等对绘事的影响和作用,他们有说你是宣传封建迷信,搞虚无主义等等,真无奈。

    佛道禅的追求和境界在最高层面是相近和相通的,只不过是表述的语言形式不同而已。其实佛道阐述的境界也始终伴随着中国写意性绘画,也有一些超逸的文人意境,如石涛,梁楷的部分作品,但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些并未成为主流的艺术形式,中国画最终走上了“四王”的模式。道家对艺术境界是什么呢,老子说:大道无形,庄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此之谓天乐。道家后来者也在不断补充和完善,以至产生“以精化气,以气化神”的绘画气韵生动之说,认为绘事要以气韵的有无来衡量。李政道博士说:老子的“道”同现代物理学上的“测不准定律”很相似。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的伟大命题也己为基本粒子与反粒子的发现所证明。这说明老子思想与现代科学是有相通之处的,同时也说明他的思想中包含有永恒的真理。

      道学讲的“天人合一”与当下后哲学讲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极其接近。按人的精神发展阶段之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而言,人乃是先有“原始的天人合一”,然后才有“主客关系”(其中包括认识与实践),最后的是高级别的“天人合一”。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进程里,这三个状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方会交织在一起,同一时期有的地方是原始的天人合一占主导,有的地方社会文明高一些主客关系占主导地位,当下的欧美国家的社会发展到了后工业时代,他们当中的有些人追求“高级的天人合一”,如我们知道的“绿色和平”等组织。

      超主客关系也必须通过主客二分,是扬弃而不是抛弃。超主客关系的境界是由每个人所具有的认识和实践以至于每个人与世界,社会的关联而产生和形成的。这时人主要表现为超越日常生活而处于自由,高远的境界,如艺术家,诗人等往往处与或接近这种境界。审美意识超越主客关系,不关心对象的存在,但它把天地万物聚集与一点,形成一种指导着一个人的全部活动的力量和灵魂,其实此力量和灵魂在审美意识中尚非人所自觉树立的明确目标,这就是说天意与人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的同一。

     在超越主客关系的万物一体的境界中,人不仅对人,而且对物,都是以人与万物一体相通来对待,于是人与万物都处于一个无限的精神性联系的整体之中。无精神性的物本身是抽象的,无意识的。处于审美意识中的物(艺术品)之所以能与人对话,交流,就在于人与物处于精神性的统一体之中,处于人与世界的合一之中。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一体之仁”就已接近这一境界,只不过他是儒家,他把人的精神性与封建社会形态的道德意识联系在一起了。比起东郭先生的“走路不伤蝼蚁命”而言,好象只是人与人的同仁而已,其实东郭先生具有佛家的“一草一木一世界,一花一如来”的大爱境界。

     道家庄周认为,天地万物存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即一切出自天然,而自然而然,没有有意识有目的的造作,而一切又都在合规矩和目的地自行实现.自然现象的自然无为,无拘无束,无意识无目的而又合规合然的自然运行就是天地之大美,就是自由。他们希望将自身的“小周天”与大自然的“大周天”融为一体,即在彻底地随顺自然的基础上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登天游雾而无所穷的理想境界,从而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中国绘画常谈到“气”,它是受“太极”学说的影响,因“太极”学说是中国传统道家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有论:自无极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生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太极生。《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太极图则是综合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形成了最富形象化的图案,俗称“阴阳鱼”。谢赫的中国画六法学说就首当其冲的讲“气韵生动”,从古典绘画中可以看出道家思想的体现,但儒家的思想则主导着绘事主流,然美术史上的大家却都是禅道之人,如石涛,八大,米芾,巨然,徐渭等。道家太极思想理论不仅影响了古代画家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观念,而且对当代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探索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实这个层面的“气韵生动”就是要合道法,顺从“大周天”的意思。

     这个“大周天”就是大自然之道,大自然使道家发现了自己心中的自由,也使他们发现了自己心中的平等,因此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平等的基础上的。道家庄周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但人与草木并非没有区别,而且是最承认事物客观存在着差别的.他们认为物之不齐是出于自然的,天鹅的羽毛白与乌鸦的羽毛黑都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他们倡导的绝对平等的观念是“不齐之齐”,是万物立足点的平等。他们反对君主统治者用仁义礼信等手段将人强制整齐划一,扼杀人的个性。庄周道家站在宇宙本体的高度,从无限的时空与自由着眼居高临下俯观万物,从而看到万物对宇宙而言不过是极小的存在,从时空关系而言人物之差异甚微,何足分其高劣低下?

     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玄而又玄的理想境界是该如何达到呢?道家认为要先遣去“有”进而达到“无”,但有不能滞于“无”,还要遣去“无”,这点与佛学的“中道”法是相近的。道家认为道是永恒的绝对存在,人修道可长生不老,要得道就要彻底排除欲念使心灵保持绝对的虚寂,实际上就是要先忘掉自我,到达无我之状态。后现代主义不是宗教,它的理论研究也认为人要逐渐超越自我,消除主观至上和先入为主的认识论,进而超越主客二分论,达到人类所追求的自由与博爱,这一点同庄周道家的理想境界是极为相近的。

    在近十几年来欧美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渐成体系,当下的后哲学已绝非国内学者所认为的后现代主义无非就是后结构主义的拉康,福柯,德里达,阿尔都塞,德勒兹以及在美国的德里达之信徒"耶鲁四人帮"等等的理论。后现代主义认为人类的思想认识的提高是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命运,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其万物的态度决定着人类是否能在地球上可持续性发展。后现代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自然和地球的统治者,人要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平等。当下的后哲学特别对尼采的“超人”哲学进行着有力的批判,认为人不可以狂妄自大地支配着地球上的万物,并对大自然进行无度地开发与利用,人要控制自身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享用。后现代哲学和美学为传遍这种思想与理念而提出真正的“后现代艺术”。其观点是消弭主客体二分论的思维,特别是消除艺术行为中的主观主义的东西。他们对现代主义崇尚自我,表现自我进行了深刻批判,主要是对主体性,总体性,语言深层结构性进行了全面的颠覆性的批判,并以非中心,非主体,非本质取而代之,在绘画的画面上以绝对造型取代相对造型,达到纯粹抽象。

     中国艺术家所创造的新抽象艺术要呈现给世人的是一种怎样的形式与境界呢,如何伸延道学和禅学之精神与世界主流艺术,前沿艺术对话?最后进入现代化了的中国,其抽象艺术之走向又该是如何呢?这些是值得有志于中国抽象艺术发展的艺术家深思的。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所创造出来的作品,都必然打上“中国”的印记,即便是全新的面貌,从未出现过的或者说是一种完全颠覆性的东西,也都必然是中国艺术家创造。他们中的优秀作品最终都将被历史记载,也必然要带着的“东方语汇”,“东方精神”来呈现给整个世界和美术史。

                                                                                                      朱雨泽

  • 新视觉 10年9月刊 在线版

    2010-10-19 15:54:16

  • 当代艺术 10年9月刊 在线版

    2010-10-19 15:29:29

  • 易国栋

    2010-09-09 11:30:35

    易国栋

     

    1981年出生
    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1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展览

    2010  假戏真做 _ 易国栋个人作品展        上海香地艺术中心

    2010  2010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0  哺乳时期 _ 当代新锐艺术家联展      上海香地艺术中心

    2009  2009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北京今日美术馆

    2009  四川美术学院第六届研究生作品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8  中德艺术家联展           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

    2008  深圳当代艺术创作库文献展          深圳当代艺术创作库    

    2008  重释当代 _ 广美川美研究生联展          广州大学城美术馆

    2008  四川美术学院第5届研究生年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7  中国(深圳)文化博览会          深圳文化博览会

     


    Guodong Yi

    Born in 1981

    2004 Graduated from the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bachelor's degree2010 Graduated from the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master's degree

     

     

    Exhibition

    2010 When lies become ture _ Yi Guodong Solo Exhibition      chantilly art center  Shanghai

    2010 College Annual Nomination Exhibition      Today art museum  Beijing

    2010 lactation period _ contemporary artists exhibition      chantilly art center  Shanghai

    2009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nual nomination   Today art museum  Beijing

    2009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Graduate Exhibition of the sixth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Gallery  Chongqing

    2008 Sino-German Artists exhibition      Berlin China Cultural Center  Germany

    2008 Shenzhen libra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artistic creation Exhibition  Shenzhen library of contemporary art

    2008 Re-interpretation of contemporary _ Guangmei, chuanmei Graduate student joint Exhibi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City Museum  (Guangzhou )2008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5th Annual Graduate Exhibition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Gallery (Chongqing)

    2007  China (Shenzhen) Cultural Expo  (Shenzhen)                                        

     

  • 继续推进的几何抽象 *

    2010-08-04 11:19:32



    海报.jpg

    请柬背面.jpg

    唐明伟
    1985年出生于四川省大竹县
    200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现居住在重庆黄桷坪
    展览:
    2010年
    继续推进的几何抽象
    涂鸦街画廊
    ·重庆
    唐明伟个人作品展
    2010年
    首届艺术家推荐展
    正街三号艺术空间
    ·重庆
    2009年
    原始股
    黄桷坪美术馆
    ·重庆
    2009年
    今日提名展

    今日美术馆·北京
    2008   《关于明天的故事》第一回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国际艺术城展览馆·成都
    ——
    西南青年艺术家交流展2008

    纯形+——几何抽象艺术展              墙美术馆·北京2008   毕业作品展                          重庆美术馆·重庆2008   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并荣获铜奖。


    今日美术馆·北京2008   四川美院油画系第15届油画系年展     重庆美术馆·重庆2007   异样·多样--新纪元青年艺术邀请I
    香港中环鸭巴甸街32号申画画廊·香港2007年
    纯形
    ——几何抽象艺术展
    五O一艺术基地·
    艺术空间·重庆
    2007年
    [规·矩]唐明伟油画作品个展
    感觉艺术空间·重庆

    2007年
    装置影象展


    重庆大学城

    2006年
    一分钟实验影像展

    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

    (一分钟影象被坦克库推荐去参加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青年一分钟影像展于2006年11月展出)
    2006年
    [解读现实]素描展
    108艺馆·重庆

    2006年
    油画系学生作品展


    重庆大学城

    2006年
    油画系年展
    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



    继续推进的几何抽象



    ——唐明伟新作读后

      

    看过唐明伟过去作品的人,肯定会有种疑虑:这样的几何抽象本身已到极致,艺术家的创作图式还能有何推进?
    这是抽象艺术家的最大困惑,即现代主义各执一端而且极端的形式追求,在今天的文化情景中显然已失去对于人类视觉心理多元开拓的美术史意义。因此,当代艺术中的抽象必须找寻新的可能性:一个方面是从抽象符号及材料运用的文化特征入手;二个方面是以视觉元素即线形色彩的心理变化为据;三个方面则是对于空间关系及其异域界限的观念性处理。而如此这般的种种变化均离不开个别的、具体的人的视觉反应。
    唐明伟近作从喷绘到手绘,所要强调的就是这种视觉反应的具体真实性。首先是背景的变化,通过保持几何分割但略加晕染的烘托效果,使主体之形稍加泛化,实际上是对几何理性的感性化处理。这种处理通过层次空间的连接(比如投影)和几何形体本身的色彩变化,成为唐明伟抽象绘画的重要手段。而几何形局部及边缘的模糊和某些画面手绘效果的有意呈现,让观者感觉到了理思与感受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是人对自身精神及其心理的反省,不可言喻但感动于心。
    人类理性在今天正在面临挑战,不仅是生态主义针对人类中心,不仅是女性主义针对男权中心,而且是具体的、个别的、边缘的存在,在四处针对集权的、中心的、一元的所谓理性。理性的多元化和过程性,总是会与解构倾向发生关系,在建构与解构的互相作用中揭示当代人知识背景、思维状态和视觉心理所发生的重要变化。在此一领域唐明伟其实是大有可为。
    也许还可以在心理乃至生理反应上做得更尖锐、更挑衅一些,也许还可以介入真实空间做得更大胆、更自由一些,也许……
    是为序。

    2010713

    重庆黄桷坪桃花山侧



                                       理与物
    文:尹丹
    2007年的时候就曾经看到过唐明伟的抽象作品,当时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的王麟为其策划了展览,并将画册传阅于我。后来在网络上看到过王小箭先生对几何抽象问题的讨论文章,他也曾提到了唐明伟,并对后者有过较高的评价。如今,年轻的唐明伟又创作了一批新作,在延续之前风格的基础上,将喷绘印刷转变为手绘,并有意在画面背景处强调了肌理感与手工性。
    看过他作品的人,想必都不会反对将其作品归于抽象艺术的范畴之内。其画面中看不到情绪化的宣泄与过于强烈的个性气质,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数学化的坐标、刻度与规整的几何外形。如果放到整个艺术史的逻辑体系下,这些作品更加接近蒙德里安的冷抽象,而疏远于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我曾经与唐明伟有过一次简单的交流,我问他为何执迷于这种冷抽象,他说他喜欢逻辑与数学,甚至看过一些逻辑学的著作。他也为我演示过他的绘画过程:以坐标和刻度为基础,通过几何化的方式创造一种平面空间的绝对秩序。很多人都说,中国人缺乏一种理性与逻辑的思维习惯,因此导致对几何抽象艺术的冷漠。不过,唐明伟倒是显得比较另类,他的创作方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理性化的演绎程序:从一个逻辑起点出发,运用不可推翻的数学法则,进而推演出绝对可靠的视觉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年轻人是笛卡尔的信徒,因为后者在17世纪宣称,从绝对自明的公理出发的逻辑演绎,将是人类得到可靠知识的唯一途径。事实上,包括这些作品中所反复运用的坐标体系,同样是笛卡尔的发明,他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代数与几何、数字与空间之间的密切关系。
    唐明伟执迷于“理”——“理”在这里可以被理解为理性、数理、理念等等概念——他相信通过这种形而上的“理”来获得视觉上的秩序。这种秩序不同于蒙德里安等人作品中的“绝对和谐”,因为蒙德里安的“和谐”是可以与神灵获得沟通的。类似的如古希腊建筑家或哥特建筑家,他们似乎对“数”“比例”或“形式”背后所联系的超验世界更感兴趣,他们也相信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联系。而唐明伟作品中的秩序则更多地在寻求一种稳定或恒定的东西,这类似于沃林格所说的对混乱的、不可预测的与未知事物的抗拒。事实上,沃林格的观点在生物学上也可以找到佐证。例如,蝙蝠靠着自身的声纳装置能在黑暗中绕过障碍物继续前进,其前提在于它需要首先“假设”周围的环境是隐含着某种秩序的,否则它绝不敢轻易地前行半步,更不要说快速地飞翔。人对秩序的要求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也体现出对恒定与可靠事物的追求。也许在唐明伟看来,通过理性的方式可以使得这种秩序在画面空间中变得绝对可靠,从而为这种潜在的心理诉求找到依托。
    唐明伟的作品似乎还隐含着一种矛盾性,他一方面在追求绝对的“理”,另一方面似乎又无法舍弃对物像的迷恋。他有意在那些看似抽象的几何形之下加上了阴影,以此造成一种三维空间感。也就是说,画面上的那些几何形并非是纯粹理性化的,艺术家仍然渴望在自己的画面上去塑造“物”,更准确地说是塑造客观之“物”在画面上的幻象。这似乎又回到了一种写实油画的“框框”之中,我们知道,用阴影塑造写实感至少从15世纪的文艺复兴就开始了,这个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按照格林伯格的说法,传统的写实绘画是媚俗的,它只不过是为了迎合大众对客观物象的识别。而真正的前卫绘画需要突破三维幻象的限制,只有实现真正的平面性,才能够达到绘画的自我批判与自我实现。
    事实上,格林伯格的观点只有在现代主义的语境中才是生效的,因为它的理论依据仍然来自于现代性中“合理性”的哲学模式,强调各个门类自身的规定性与先验性。他受到康德主义的影响,却不知绘画与雕塑等艺术门类的划分,不过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人为划界的一种产物。我们不必认为在绘画中出现三维空间就是一种倒退或媚俗。恰恰相反,唐明伟在几何抽象中体现出三维空间,这正反映出中国人欣赏油画的一种习惯,因为这似乎更有“看头”。大部分欣赏者还是喜欢将这些几何形看作是“形体”,而非是“图形”。于此,也许有人会说,唐明伟的绘画并不是真正的抽象绘画,我反倒认为他作品所体现出的这种矛盾性恰好成全了其艺术特色。这样画没什么不好,也没必要去纠结是否是纯粹的抽象。




    P1310849.jpg

    P1310852.jpg

    P1310826.jpg

    4曲线g 100CMX100CM 布面丙烯 2010.jpg

    w曲线a.NO 100CMX100CM 布面丙烯 2010.jpg

    关于天圆地方文本2 003.NO 100CMX100CM 布面丙烯 2010.jpg

    抛物线Y=X平方(cm) 100CMX100CM 布面丙烯 2010.jpg

    情节NO.1 100CMX100CM 布面丙烯 2009.jpg

    曲线1i.NO 100CMX100CM 布面丙烯 2009.jpg

    人体1 100CMX100CM 布面丙烯 2009.jpg

    书法1 100CMX100CM 布面丙烯 2010.jpg

    正三和正四边形组合的五边形A.NO 100CMX100CM 布面丙烯 2010.jpg

    正三角形文本2aa.NO 100CMX100CM 布面丙烯 2009.jpg

    正三角形文本3.NO 100CMX100CM 布面丙烯 2009.jpg

    正三角形文本3i.NO 100CMX100CM 布面丙烯 2009.jpg

    正三角形文本4.NO 100CMX100CM 布面丙烯 2009.jpg

    正三角形文本4za.NO 100CMX100CM 布面丙烯 2009.jpg

    正四边形NO.1 100CMX100CM 布面油画 2009.jpg

    正四边形NO.2 100CMX100CM 布面油画 2009.jpg
  • 速写选

    2010-07-30 22:02:35

    西安秦风美术工作室部分学生作品展
    (点击图片放大!)
  • 素描选

    2010-07-30 21:57:09

    西安秦风美术工作室部分学生作品展
    (点击图片放大!)
  • 色彩选

    2010-07-30 21:49:32

    西安秦风美术工作室部分学生作品展
    (点击图片放大!)

  • 杨小阳-荷意-油画作品欣赏2 *

    2010-04-13 20:40:44

    杨小阳-荷意-油画作品欣赏2

    s672-7222_IMG.jpg

    s672-7215_IMG.jpg

    s672-7217_IMG.jpg

    s672-7220_IMG.jpg

    s672-7219_IMG.jpg
  • 杨小阳-荷意-油画作品欣赏1 *

    2010-04-13 20:35:13

    杨小阳-荷意-油画作品欣赏1


    s672-7213_IMG.jpg

    s672-7216_IMG.jpg

    s672-7218_IMG.jpg

    s672-7228_IMG.jpg
  • 卡尔塔晓夫画展(俄) *

    2010-04-13 17:02:47

    卡尔塔晓夫画展(俄)
    4月17日上午10点开幕。梁海珊
    上海长宁区图书馆。地铁2号线威宁路站
  • 《中国画家眼中的印度》画展(卢象太) *

    2010-04-13 16:57:58

    《中国画家眼中的印度》画展(卢象太)
    上海多伦路现代美术馆
    4月15日下午3点开幕
  • 姚金凌〈八音图〉画展 *

    2010-04-13 16:54:00

    姚金凌〈八音图〉画展
    莫干山路50号3号楼底层 比间画廊
    4月11日开始的
261/212>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