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我的栏目

RSS订阅

  • 1万元 第四届原生态艺术节有奖征集艺术节形象标志

    2010-07-05 16:02:36

    第四届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暨镇远古城文化旅游艺术节将于2010年9月下旬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举行,为推介黔东南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树立镇远鲜明的主体宣传形象,彰显镇远的特色和个性,提高镇远旅游的知名度,推动镇远旅游产业发展,黔东南州艺术节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面向社会举办艺术节形象标识、宣传口号、形象宣传片、路牌广告宣传设计等有奖公开征集活动。 

        一、征集内容及要求 
       (一)艺术节形象标志设计图案
        1、要求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能充分反映黔东南丰富的民族文化;
        2、构图布局巧妙,色彩搭配合理,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便于识别和记忆;
        3、形象高雅大方,易于被不同区域和文化背景的人士理解和认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4、适合在电视、报纸、网络和户外广告等不同载体使用。 
       (二)黔东南、镇远形象宣传广告语:
        1、主题明确,含义深远,既能真实反映黔东南州特别是镇远县特色文化精髓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又能彰显地区和城市形象;
        2、语言精炼、表意准确,富有美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文字具有通俗性和传播性,简洁规范、简明易记、琅琅上口,适合各类媒体传播推广。字数不超过20个。
        (三)艺术节电视形象宣传片
    本届以宣传镇远为主,时间为10-20秒,内容有活动名称,举办时间地点等。适合在电视和城市视频播放。
        (四)路牌广告宣传设计
        适合在高速公路、交通主干道、城市出入口、市内大型广告牌发布。

        二、征集时间
        征集活动从启事发布之日起开始,截止时间为2010年7月20日24时。海内外单位和个人均可参加。
       

        三、应征方式
        应征者应将应征作品及其创意说明、《应征报名表》(在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网http://www.qdn.gov.cn/点击下载),通过网络上传和发送邮件送达活动主办方。
        登录艺术节官方网站(网址:http://ysj.qdn.cn) 上传作品。或发送电子邮件到艺术节专用邮箱2009qndys@163.com,邮件“主题”统一填写为:“艺术节标识、口号”,以便识别。设计作品必须上传设计作品的原文件,例如psd、ai、eps、cdr等格式文件。网络投稿联系电话:0855-8238333,传真:0855-8237333 

        四、作品评选及奖励
        1、作品评选经初评、在官方网站进行公众评议、复评、定评四个阶段进行,最终将于2010年7月底在相关媒体公布评选结果。
        2、奖励办法:
        1、艺术节形象标志设计图案:一经采用,奖励人民币1万元。
        2、黔东南、镇远形象宣传广告语:设特别奖2名,一经采用各奖励人民币2000元,入围奖10名,各奖励人民币500元。
        3、艺术节电视形象宣传片:一经采用,奖励人民币1万元。
        4、路牌广告宣传设计:设入围奖5名,一经采用,每名奖励人民币1000元。
        5、所有参与应征人员获镇远青龙洞、镇远舞阳河景区、高过河漂流门票各一张。

        五、注意事项
        1、应征作品应附创意说明,简明阐述作品的构思、立意,字数一般在500字以下。
        2、应征者必须保证作品系原创,此前未曾发表或者被历届艺术节及相关媒体使用过,并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等合法权利,如有侵权情况发生,由应征者自行承担法律责任,主办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3、应征作品恕不退还,应征者请自留底稿。
        4、广告语等有相同内容者以先收到者为准。如出现相同时间相同内容获奖宣传口号等的多名应征者,则以抽奖方式确定其中一名为获奖者。
        5、应征作品一经获奖,作品所有权、修改权和使用权等著作权即全部无偿一次性归主办单位所有,应征者不得自行使用或转让给第三方使用。主办单位除本活动奖金外无需再向作者另外支付报酬。
        6、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一旦参加应征,即视为无条件同意本启事所有条款。
        7、活动详情查询请登陆艺术节官方网站(网址:http://ysj.qdn.cn),活动咨询电话:0855-8238333。

  • 古代吉祥物

    2008-11-06 14:09:09

    飞龙兆瑞

    龙凤呈祥

    麒麟送福

    神龟喻寿

    鱼兆富余

    鹤喻长寿

    喜鹊报喜

    乌鸦兆祥

    雄鸡辟邪

    鸳鸯象同心

    燕侣示双飞

    蝙蝠喻遍福

    布谷送吉归

    孔雀象太平

    比翼鸟喻夫妻和美

    鸿雁示守礼传佳音

    狮子示驱妖镇邪

    猛虎示食鬼除害

    象示天下太平

    鹿示长寿有禄

    马示前程万里

    蟾蜍寓财旺

    天禄镇邪佑祥

    蜘蛛兆多喜

    蝴蝶喻情侣与高寿

    松示万古长青

    柏喻千载永翠

    竹象高风亮节

    梅象报春送喜

    桃示镇邪长寿

    桂寓荣华富贵

     

     

  • 法国男子用废品自家花园打造迷你巴黎

    2008-05-04 09:02:30

    巴黎圣母院
     
    荣军院
  • 环保

    2008-05-04 08:57:39

    法国男子用废品自家花园打造迷你巴黎

    花15年时间打造

    据英国媒体5月2日报道,迷你巴黎市以大约1∶100的比例建成,位于法国南部城市。费尽心思创造迷你巴黎的人是现年29岁的杰勒德·布里翁,他从小就对绘画和填色很感兴趣,7岁起学画建筑图像,差不多15年前开始亲手建造这个迷你巴黎,材料只靠收集得来的废物如砖头、婴儿食品玻璃瓶、罐头汤空罐等。

    布里翁最初只是贪玩,后来越建越欲罢不能,除了著名的地标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荣军院军事博物馆、塞纳河和卢浮宫不可或缺之外,还有喷水池、花草树木和街道桥梁。

    私人创意变成旅游热点

    这座迷你巴黎从2002年开始,每逢周末和公众假期均开放参观。这私人玩意逐渐变成为旅游热点,每年吸引15000人次入场。

    其中,卢浮宫更“展出”500件迷你艺术品,也是出自布里翁之手,红磨坊更有洋娃娃跳舞。布里翁称,建迷你城虽花心思又花时间,但非常值得。

     

  • 京剧脸谱知识

    2007-10-11 20:32:03

    “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 京剧那迷人的脸谱在中国戏剧无数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京剧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它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

    脸谱的分类:

    脸谱根据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揉脸:凝重威武,整色为主,加重五官纹理加以实现。是十分古老的脸谱形式。
    。勾脸: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复杂美丽,五彩缤纷,有的还贴金敷银,华丽无比。
    。抹脸:浅色为多,以为涂粉于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诈坏人之性。
    。破脸:不对称脸,左右不一,形容面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据脸谱的图案排列,又把脸谱分为以下四种:
    。整脸:最原始的脸谱形式,利用双眉把脸分为额和面两个部分的脸谱。
    。三块瓦脸:在整脸的基础上再利用口鼻把面部分为左右的脸谱。
    。花三块瓦脸:把三块瓦脸的分界边缘艺术化,加上各式图案的脸谱。
    。碎脸:三块瓦脸的变种,其分界边缘花形极大,破坏了原有的轮廓。

    脸谱的色彩:

    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脸谱的通用色彩含义为: 。红色 一般: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特例:老人显示年轻红光犹在;坏人做了点好事。
    。黑色 一般: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
    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 肤色较黑或面貌丑陋。
    一般:阴险奸诈;刚愎自用。
    其他:和尙,太监脸谱;表示老人年迈,
    。紫色 一般:刚正威武,不媚权贵。
    其他:面色不好,丑陋。

    。黄色 勇猛而爆躁
    。金色 一般:神仙高人。
    其他:猛将。

    。银色 神仙,妖怪。
    。绿色 一般:勇猛,莽撞。
    其他:绿林好汉。

    。蓝色 刚强阴险。


    脸谱的图案:

    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如:
    包拯黑额头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洁。

    孟良额头有一红葫芦,示意此人爱好喝酒。

    闻仲,杨戬画有三眼,来源于古典传说。

    巨灵,煞神,金钱豹有多张脸,突出其神鬼妖特色。

    杨七朗额头有一繁体“虎”字,显示其勇猛无敌。

    赵匡胤的龙眉表示为真龙天子。

    雷公脸谱中有一雷电纹。

    姜维额头画有阴阳图,表示神机妙算。

    夏侯敦眼眶受过箭伤,故画上红点表示。

    窦尔墩,典威等人的脸谱上有其最擅长的兵器图案。

    王延章头画蛤蟆,表示是水兽转世。

    赵公明面画金钱,表示自己是财神爷。

    北斗星君画七星图于额上。

  • 面人

    2007-09-29 11:58:02

        天津的泥人张,北京的面人郎。过去,老北京逢年过节家里拿面捏个兔爷、捏个小耗子之类的,为的是哄孩子开心。如今面人已不仅仅是孩子们的玩具,更成为人们观赏和把玩的工艺品。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应该都还记得,小时候,冬天路边经常能看到捏面人的,推辆自行车,后座上立着个草靶子,靶子上插了用竹签挑着的面人。那时候见得最多的面人形象就是孙悟空和猪八戒,几分钱一个,买回家玩不了两天就坏了。


        在北京,靠捏面人捏成大家的,并且把捏面人提升到面塑艺术层面的,要数“面人郎”郎绍安了。著名作家冰心曾在《面人郎采访记》中这样描写“面人郎”的技艺:“捏什么像什么……我看得入了迷,一天也舍不得离开。”“面人郎”过世后,他的徒弟张宝琳成为郎派面塑艺术的代表人物。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的“迎奥运民间艺术展”上,遇到了正在做现场表演的张宝琳。


        “面塑以前就叫捏面人。北京的面人分三个大派,一派是‘面人汤’,一派是山东来的走街串巷推车卖面人的,我们叫‘大面人’,一派就是我们郎派。汤派的特点像是国画里的大写意,看起来很有气势,但是人物的神态有些粗糙。‘大面人’就不说了,那是给小孩的玩意儿。郎派的特点是精巧细腻,就好像是工笔画。”张宝琳在介绍北京面塑艺术的时候说。


        流程复杂工具精巧


        谈到面塑的特点时,张宝琳说:“面塑是比较特殊的造型艺术,它们是加法塑造。怎么叫加法呢?比如玉雕、石雕,都是在一块整料上画好轮廓,然后往下减。面塑不一样,它是一点一点往上加的。做个鼻子贴上去,做个眉毛贴上去,四肢、服饰,这些都是一样一样贴上去的。”


        做一个面塑造型,细说起来要有上百道工序。从面的制作到颜色的调配到人物形象、服装服饰的搭配,每一步都非常繁琐。张宝琳介绍说:“做什么年代的人就要做什么年代的发型。如果是女的,要加发饰,男的是戴帽子还是扎方巾,这都要考虑。头这部分做完了放在一边,开始做身子。先是做裸体的躯干,身体的骨骼结构要做到位,不然人就变形了。然后开始加衣服,衬衣、衬裙、外衣、长裙、衣带、鞋袜。这些都加完了,开始上服饰,在前襟贴一朵花啊、盘一条龙啊等等。”


        这么复杂的工序,要使用的工具却非常简单。一个有机玻璃的拨子,一把密齿的梳子再加上几根竹签和一罐白蜡,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拨子的用法是挑、压、挤、拨,比如裙摆和袖褶。梳子用来做项链和牙齿,把面搓成一条细线,用梳子一轧,就成了珠穿的项链。但是梳子的齿必须非常密,我这有一把民国时期的老梳子,平常都舍不得用,现在找不到这么密的了。做面塑的时候手指头要抹一些白蜡,为了防止手指出汗把面粘起来。”


        现在,张宝琳在制作面塑的时候一般不会使用那把老梳子,而是采用一块刻有尺度的有机玻璃,玻璃上写着0.6毫米。


        熟面制作调色细致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懂面塑的人,关心的是面里加了什么料,面的质地怎么样,面塑的造型好不好。

        就拿面本身来说,面塑所用的面是用普通面粉和江米面按照比例混合而成,用水和好上锅蒸熟。“北方的面塑都是把面蒸熟,南方是煮。不管怎么弄,只有熟面才能做面塑。咱们小时候路边买的那种大面人,放不了两天就不能要了。不是干了就是发霉了。尤其是夏天做的,天气一潮湿就发霉。我们在和面的时候里面加了防腐剂,这样就不会有发霉的情况。”

        郎派面塑和大面人在工艺上还有一个不同就是面的硬度。大面人是在户外制作,外面风大,面就要和得软一点。郎派是在户内制作,所以硬度比较大,看起来很有质感。

        在张宝琳的演示台上,一个铁盘里盛着很多块不同颜色的面团。“面蒸出来都是原色的,所有的色彩都是蒸好后揉进去的。我们只做黑、白、红、绿、蓝这几种基本色的面团,其他的颜色都用这几种颜色去配。比如要粉的,用白的和红的一揉就出来了。只要是水溶的颜料都可以用,比如国画色、水粉色、水彩色,都可以。但是丙烯涂料不行,揉到面里发黏,粘手。”

        独门秘方不传外人

        在问到一个面塑作品能保存多长时间的时候,张宝琳说,“我师傅30多岁做的作品,到现在有70多年了还完好无缺。我70年代做的作品现在也没有问题。”说着,他拿起上午刚做的一个钟馗塑像使劲地摔在桌子上,作品不但没有坏,连变形都没有。

        “我们郎派用了三代人的时光研究怎么能让作品保存得时间更长一些。经过很多的实验,最后我们找到一种原料,把它加在面里一起蒸,可以增加面的柔韧性。现在,我们刚做完的作品,质地就好像是橡胶的一样,不怕摔不怕碰。当然,等它干透了就不能这么摔了,那也能摔断。”至于里面加了什么原料,张宝琳笑着说这是郎派的秘方,不能对外透露。

  • 山西剪纸

    2007-09-29 11:49:59

    山西民间剪纸:姥爷送外孙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归纳前人的经验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 

    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2.构图造型图案化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3.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 

    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4.色彩单纯、明快 

    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5.刀法要”稳、准、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 

    如果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千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剪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 

    这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下面具体谈一下这两种刀法的运用。 

    “锯齿”是作者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纸和刀的切割移动而自然产生的,它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的变比,结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现它的质感、量感、结构等。 

    刻植物时,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它的花果,坚硬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树的叶子和茎的针刺、毛绒。 

    刻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硬实的鬃毛,圆实半弧形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禽鸟、鱼虫的羽毛和鳞。 

    刻人物时,用跳动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活动的眉毛,胡子,头发,用修长丰润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小孩丰满的肌肤。 

    “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个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使得层次更加分明和富有变化。 

    从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剪纸技法中的锯齿和月牙儿的萌芽出现,经过于百年的历史演变,一直延续至今,巳成为一种装饰图案的规律被人们所喜爱和运用。 

    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 年画2

    2007-09-29 11:47:28

      桃花坞年画: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
      杨柳青年画:木刻水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构图丰满,线条工整;
      潍坊杨家埠年画:题材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对比强烈,线条粗犷,风格纯朴;
      绵竹年画:以雕版艺术精湛、艺术情调高昂而著称;
      朱仙镇年画:有神仙画和门神画两种;
      佛山年画:以门神画为主。
  • 杨柳青、潍坊年画

    2007-09-29 11:36:15

        旧时,家家户户在春节里,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起了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贵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相传中国之有年画,始于唐代,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张贴门神为多,故年画可以包括门神在内。

        民国初年间,日本人曾在甘肃发现两种宋朝的年画:一幅是班姬、王昭君、赵飞燕、绿珠的四美图,都作高鬃长袖的宫装;另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两幅画上都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宋时人物年画已具规模。

        由于明太祖提倡过新年要贴春联,这样发展下来,年画也就特别发达起来。今日被保存下来 的,还有明万厉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刻工颇精致,迄今仍为民间所师法。还有实用的历画,如:春牛、灶马、芒神等;更有厉史故事“白蛇传”、“孟母教子”、“岳飞枪挑小梁王”、“牛郎织女”等。至于三国、水浒等古典名著,也被采用作年画题材。及至明末崇祯年间,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极为驰名,图画内容也愈见丰富。

        清代人才辈出,年画题材更加丰富,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艺术作品外,还有“老鼠嫁女”、“王婆骂鸡”等讽喻画,以及用歇后语构成的连环图画,予人以一种幽默感。印刷方面亦有各种各样,有木板、有石印、有胶板、有图画、有水彩、有图案、有单线平涂、有炭彩、有仿古、有创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画的,例如姑苏年画中“西洋之剧场”就是。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当年在大陆各地,它的销路比任何美术作品更“旺相”。过农历新年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也有贴在屋内墙上或厅房中,成为一种新年点缀品。

        年画的出产地,一向分成两大中心:北方是在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纺县的寒亭;南方是在苏州桃花坞和广东的佛山。他们的产量和制作,都各有明朗的风格,而且市场的范围也很大。这因为,年画在很长时期以来,一直就是民间所创造、所喜爱的美术作品。虽则年画在宋代已经具有了雏形的规模;但它的真正形成则在明代,资格最老的要算天津杨柳青的产品。

        杨柳青原名古柳口,是在天津正西三十里的一个市镇,地当大清河的下游,风景宜人,交通便利,全镇居民经营年画生意者约占五分之二以上,由民末崇祯年间开业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极盛时期是在清光绪十年以前,每年要买出二千万份以上,行销华北与东北,远至西北的新疆各地。如齐建隆、戴连增、美利记等字号早年所印的年画,在内地既已成为珍品,在海外更难得一见。

        其次要说到寒亭年画,寒亭镇是在山东潍纺县城东北四十里的一块地方;但年画的制作并不在寒亭镇内,而是在寒亭镇附近的几个小村庄里,其中以西杨家埠最为著名,差不多有一百余家经营年画,多半只是家庭的副业,专门以此为业的不过几家,其中以“同顺堂”一家为最大,资本雄厚,出品除行销于山东境内各县外,南至大江流域,北至东北各省,西则直到郑州一带,不可谓之不广。

        寒亭的年画一共可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神马像,门神、财神、灶王、八仙等。第二类是庄稼生活,像春耕图、秋收图、过新年图等。第三类是吉祥画像,富贵满堂、福禄寿喜、连生贵子等。第四类是怡情画像,渔樵耕读、春夏秋冬等。第五类是故事画像,二十四孝、梁山伯祝英台等。第六类是戏剧画像,唐僧取经、桃园结义等。画中每个人物的表情动作,都恰如其份的刻划。

        寒亭戏剧画,多取材于舞台的扮相,其中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按照舞台上的形态而画;另一种则是把舞台上的形态加以点缀,例如:战士便都有骑马,战场上则配搭山水树木,室内也都加上门窗和陈设。但是人物的服装,仍是模仿舞台上的装束,尤其是花脸,也都依照演剧的方式来勾抹的。据说寒亭的戏画是得到天津名画师王寿田不少新的稿本,因此遂一跃而与杨柳青齐名。

        上述六类年画中,以第一类面世为最早;但门神、灶王还不能满足人们艺术欣赏的要求,于是第二类乃至第三类便陆续出笼了。不过寒亭一带所出的戏画,看来和杨柳青的出品很相近,只是在色彩上略有变化而已。

        再次苏州桃花坞的年画,其开业年代约在太平天国以后,当时与天津杨柳青、广东佛山,是鼎足而三的年画名产地。除了苏州各地是它的畅销地以外,更远及湖南、湖北和云、贵、闽、赣诸地,若干年来始终如一。此中还出了一位名画家王铁珊,他的字体很秀逸,富书卷气,尤其用山水画的现实笔法,写西湖风景称为一绝。

        桃花坞的年画,最时兴的除了三星图、天官赐福图外,还有滑稽年画和赏识年画。前者如:“老鼠娶亲”、“五鬼闹判”、“六童闹弥陀”、“怕老婆”等,皆寓有讽刺意味。后者如:“十二生肖”、“百鸟图”、“五伦图”、“西湖十八景”、“岁寒三友”等,皆足供人查考欣赏的。它也侧重戏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秋江、贾宝玉与林黛玉等、都出自名画家手笔,绝非俗不可耐。

        最后便是广东佛山的年画了。佛山原是南海县一个大镇,其年画销路的最鼎盛时期,是在清末民初之间,以农村为主要销场,包括广东、广西全境,和福建、湖南、贵州一部分地区,并远至南洋群岛。但至我国对日抗战以前,即逐渐衰落,这原因有四:

        一是佛山的商业地区被广州取而代之;

        二是石印代替了传统的棕刷木版拂印的古老方法;

        三是民智渐开、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神像画,不能适应大众需要;

        四是农村经济衰退,购买力薄弱了。

        除了上述南北两大年画中心之外,四川的绵竹县也产年画;但只行销于四川省内和西南若干地区。绵竹年画的历史远在明末时便已开始了,发展得最蓬勃的时期是在清朝乾嘉年间,当时绵竹经营年画的成行成市,最兴旺时有二三百家年画店,拥有成万名的年画制作工匠。

        有两种原因可能是绵竹年画发达的原动力:

      其一是绵竹曾经出现过大量民间画工,他们应聘到四川各地从事建筑的装饰、 彩绘和寺院的 雕塑、 壁画等工作。这些画工有一定的绘画造诣,当他们回到故乡闲居的时候,偶尔技痒,便成了年画的制作家。

      二是绵竹的造纸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年画印刷就地取材,份量充足而成本殊轻,该县拥有一种特产粉尖纸,可以较长时期保持鲜艳色彩而不褪。

      由于地区关系,杨柳青和桃花坞的年画,比较易于吸收外来形式的影响;但绵竹因为地处西陲,过去交通不便,当地的画工很少受外来影响,因而他们绘制的年画,更有浓厚的民间气息,更富粗扩、古拙的趣味。

      大抵年画的制作,木版比石印更富情趣,首先是构图的设计,设计图稿要顾到大众的心理,那些木板的吉祥喜庆年画,永远占着行销的首席地位。

      图稿设计的第二个要点,便是画工的精拙,凡是线条细致,调色适宜的,必受大众欢迎。但图稿设计,各家有各家的版样,互不相同,即使同一画稿,也必设法做出一些差异来,或是姿势部位稍变,或是线条颜色稍改,总以能表现出工整细致的为上品。

      木版年画虽为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但因木版不易保存太久,用过几年必需翻刻,翻一次不免失去一部分神采。最初是用木刻套色,之后改用了五彩石印,虽其纸质和颜色都很拙劣,却代表了民间艺术的朴实形式,而且取价低廉,所以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爱好。

      因为印刷技术的突飞猛进, 年画也跟着出现了新貌。 它利用旧形式, 注入新内容, 所选取的题材, 也多至数百种。 用七彩橡皮版影印, 彩色艳丽,形象鲜明,抗战前后的新年画,叫做月份牌,曾经喧宾夺主了一段时期,便是由杨柳青与挑花坞的木刻画蜕变而来。那时画人物的推周慕兴为巨擘,次为徐咏青的风景画、谢之光的时装美人画,郑曼陀、杭挥英的仕女画,都富有时代的气息,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手。

      正统的年画,多数是对开、三开、四开的条屏,而且是采用道林纸彩色印刷,堪与流行的美女月份牌争雄,于是石印胶版代替了木刻艺术,以后更有了柯式影印术,原有的农村手工副业就不免转而为城市的轻工业,成为可以大量复印的彩色印刷品。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郁垒”升像。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

  • 刺绣

    2007-09-11 11:40:13

    中国的刺绣究竟源于那个朝代?由于刺绣作品不易保存,因此极难说清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粘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特别是在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证明刺绣在中国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工艺门类

    苏绣

    以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品的总称,它是在顾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说到这里,不得不先要说说顾绣,因为它对中国东部近、现代的剌绣影响太大太深了。顾绣原指明代上海顾家的刺绣,顾氏家族的顾名世以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进士著称。他的孙子顾寿潜善画,从师于董其昌。顾寿潜之妻韩希孟工画花卉,擅长刺绣,在顾家众多的名手中堪称代表,连董其昌看后惊叹地:"技至此乎!"明代的商品经济已较发达,由于顾家的刺绣名扬海内外,因此到了清代时,江南一带的绣庄许多干脆挂起"顾绣"的字号,广义的“顾绣”便由此而来。苏绣正是在广泛吸取顾绣的特点和长处后,逐渐从作坊里孕育出一朵更为奇艳的鲜花。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收,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贺卡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涉及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

    "粤绣"

    产于广东地区的刺绣品。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

    "川绣"

    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其产地主要集中于成都、重庆、温江、郫县等地。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蜀锦一起被称为"蜀中之宝"。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可见其制作范围之广。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复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 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苗绣

    龙这一古老悠久的中华民族的图腾形象,在苗绣中得到充分而且非常多样的记录和描述:不仅有汉族中最为流传的龙的样式的丰富记录,还有鱼龙、鸟龙、蚕龙、猪龙、象龙、蛙龙甚至双身龙、双首龙,长脚的娱蚣龙,无脚的蛇身龙,彩线刺出的“花身龙”与花卉枝蔓辉映,簇拥着小人形的双龙腾身而舞,还有与山稀水怪、神人兽物杂陈共处的龙,那长着一对大牛角的龙似出现的最为普遍,而且还有牛角人面的龙婆、龙公,苗人称为央公、央婆,从苗民祭祖大典吟唱的《苗族古歌》中,我们获知了央公就是姜央,他与龙、蛇、虎、水牛、蜈蚣、雷公等十一个同胞兄长都是由枫木树心化生的蝴蝶妈妈所生,又由枫木树梢化生的鸡宇鸟孵养,于是姜央便成了苗民的人祖,蝴蝶妈妈成了母祖,而龙兄长带领的众兽虫都成为与苗人粘带血缘的先祖。可以想见,龙这个唯一非现实化的形象与苗族的关系是十分久远了。

    京绣

    京绣,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已有京绣的独立行业,以刺绣各种服饰、日用品为主,尤以刺绣戏衣最为出名。

  • 贵州蜡染

    2007-09-11 11:21:59

    蜡染之乡是中国贵州安顺。安顺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境内有黄果树瀑布龙宫、屯堡文化(天龙镇、云峰八寨等)、天星桥花江大峡谷等众多著名景点。安顺有“滇之喉、黔之腹,粤蜀之唇齿”的赞誉,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更是“商业甲于全省”。安顺于1992年成功举办了首届蜡染艺术节,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宾客,自此蜡染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安顺有大量的蜡染作坊、工厂,涌现出洪福远等一批知名的蜡染艺人。安顺的蜡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 

    蜡染的起源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

         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的种类

         目前的蜡染,大体可以分三大类:—类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制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民间工艺品。另—类是工厂作坊面 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工艺美术品。第三类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型的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这三大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在艺术界是少见的。

    蜡染的工艺流程



         蜡染制作方法,是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置蜡于小中,加温溶解为汁,用蜡刀蘸蜡汁绘于布上。一般不打样,只凭构思绘画,也不用直尺和圆规,所画的中行线、直线和方圆图形,折叠起来能吻合不差;所绘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成后,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即观出白色花纹。

            蜡染的材料:

         绘制蜡染的织品一般都是用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机织白布、绵绸、府绸的。防染剂主要是黄蜡(即蜂蜡),有时也掺和白蜡使用。蜂蜡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它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就是利用它的这一特点作为蜡染的防腐剂。所用的染料是贵州生产的蓝靛。贵州盛产蓝草,这是一种蓼科植物,茎高约二、三尺,七月开花,八月收割。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贵州乡村市集上都有以蓝靛为染料的染坊,但也有把蓝靛买回家自己用染缸浸染的。

         绘制蜡花的工具不是毛笔,而是一种自制的钢刀。因为用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而钢制的画刀便于保温。这种钢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缚在木 柄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以易于蘸蓄蜂蜡。根据绘画各种线条的需要,有不同规格 的铜刀,一般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

    贵州民间蜡染的制作方法和工艺过程:

    『1、画蜡前的处理 』

         先将自产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

    『2、点蜡 』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作画的第一步是经营位置。有的地区是照着纸剪的花样确定大轮廓,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另外一些地区则不用花样,只用指甲在白布上勾画出大轮廓,便可以得心应手地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3、染色 』

         浸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当蜡片放进染缸浸染时,有些"蜡封"因折叠而损裂,于是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有时也根据需要做出"冰纹"。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

    『4、去蜡』

         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兰白分明的花纹来。

    蜡染的染料



         既然蜡染能染出蓝底白花的花布,那么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见过红底白花、黄底白花、绿底白花的民间蜡染布呢(现代染色工艺技术已经完全可以做到这一步了)?这是因为靛蓝染色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只需要在普通的冷水中就可以进行;而红花素和栀子黄素等植物染料只能在较高温度的热水中才能上染棉布,否则就很容易掉色。而在这种高温下蜂蜡已经融化,无法保持防止染色的花形,因此古代是很难做出其他颜色的蜡染花布来的。

    蜡染冰纹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冰纹的形成,是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真是妙不可喻,同样的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蜡染的"冰裂"纹,类似瓷釉之"开片"极具艺术效果。裂之大小走向,可由人掌握,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描绘对象,特点鲜明。要染多色彩层次的花口,可采用分色封蜡的手段,表现力更丰富。现在蜡染多用于制作工艺服装、壁挂、台布等。苗族擅长蜡染。

    蜡染的保养



         一、由于蜡染的原料是纯棉布,因此在保养方面应注意防潮、防腐蚀,以免发霉长虫。如果买回后是用于收藏而非装饰,请定期取出凉晒。

         二、蜡染可以随时用水清洗,但在洗的过程中不要使用清洗剂,以免掉色;也不可用机洗,因为很多染画主要是以须边突出主效果,用机洗会将须边搅坏。洗完后的蜡染制品可以慰烫。

         三、蜡染制品买回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装裱。同时蜡染由于是用100%纯棉布制成,因此还是服装、被套、床单等的极佳选择。只要运用得当,一定会让您的居室或者办公室呈现另一番情趣。

         四、蜡染在收藏与保养过程中应放置在干净、整洁、无尘的环境中,并应有专人定期清扫。


  • 3 陕西皮影

    2007-09-11 11:16:47

    中国皮影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根据史料和近代民间皮影艺术流传的实际状况,可以推断和证实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倍出。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也彼彼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还随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尔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过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解放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之下,又获新生。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又遭“破四旧”的噩运。十年浩劫,使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传艺断代。
      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政治环境,但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目前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要使皮影艺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才能使皮影艺术走出低谷,重展风采。

    皮影造型艺术

    1、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故在美坛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对于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 人物造型平面化∶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2) 人物造型艺术化∶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3) 人物造型卡通化∶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4) 人物造型戏曲化∶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

    2、皮影戏人物的角色造型设计∶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所以皮影艺术在不同地区,发展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地域性特征也十分鲜明。从大范围上讲,我国西北与东北部两大区域,都各自形成了成熟的独立、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二者都是中国皮影形象的代表。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精细秀丽。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条纤瘦,莲指修长。其脸形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涂色。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是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6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面容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人物的长须长发也是皮刻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
      其他地域的皮影造型也各不相同,有的古朴,也有的追求写真。
      皮影戏的传统节目多得不可胜数。戏中帝王官宦、后妃宫娥、兵卒将帅、武侠剑客、书生员外、夫人小姐、差役奴仆、民女村夫、妪翁童子、汉满番夷、仙神僧道、鬼魔精妖以及各种时装人物等等,无所不有。这些人物的造型,都要按生、旦、净、丑的戏剧行当设计,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例如∶对于文雅秀丽的生、旦角色,一般都用阳刻空脸脸型,以表现其纯真嫩白。对花脸、丑脸角色,则多采用阴刻实脸脸型,以利于勾勒面部各种形态和色彩。有时也可以采用实空地结合的脸型,这样可以使面部造型在影窗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从而得到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对于丑角,也有设计成七分脸的,这样可露出双眼,加大刻画面孔的余地,扩大脸部的表现范围。例如,设计独眼瞎丑角时,若用五分脸造型,根本就无法表现有一只眼瞎。
      对于骄悍和老年的角色,也是用阴刻实脸时多。但也可以用阳刻空脸型,不过要在空脸上增加几条能表现出年老或骄悍的面纹才行。
      对于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是按人物的行当身份来设计的,什么人要着什么装。皮影人物的服装身条,除少数特定人物是专用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只要在身条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楂,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目前刻制影人的艺人,多是依样复制,而真有设计才能者甚少。

    3、皮影人的制作∶

    制作皮影人的民间传统工艺方法如下∶
    ( 1 ) 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上绷紧阴干。
    ( 2 ) 描样∶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用钢针描绘图样。
    ( 3 ) 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行镂刻。镂刻的技法很多,西北部地区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种型刃刀具进行雕凿。而东北部地区一般不用型刃刀具。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压平着色。
    ( 4 ) 着色∶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一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
    ( 5 ) 熨平∶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
    (6)上油∶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后,还要上一层桐油或清漆,以增强透明度和耐用性。
    (7)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十个部件的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 民间美术之花--枕顶绣

    2007-09-08 22:47:00

     

    中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江南水乡的劳动妇女追求美好生活,千百年来,她们用智慧、用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传统的民俗文化。饱含泥土芳香的江南枕花绣,就是盛开在这广袤土地上的一朵民间美术之花。

      枕从出土实物来看,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有木枕、石枕、陶枕、玉枕、瓷枕、竹枕和后来的布枕、棉枕等,种类繁多,各领风骚。棉布枕的出现使得枕花也随之降生。

      枕花亦称枕顶花,缝制在一种长05米的方筒形布枕两头,一为装饰美观,二为枕内填充和洗涤方便。枕花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常见的为方形,一般在17cm×17cm大小。枕花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是上世纪80年代前,江南人民生活中常见之物。枕花大都用丝绸布绣花,在有限的色布上,仅仅凭一根针、一根线,挑绣出优美的样式。旧时,乡民对枕非常讲究,尤其新婚嫁妆,枕花的制作是对新娘智慧的评价。姑娘们接受大自然的启示,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精巧的构思,靠着灵巧的双手,挑绣出情趣盎然、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艺术形象。勤劳的江南妇女借此抒发心灵深处美好愿望,寄托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忠贞爱情的憧憬。

    江南枕花在用料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质地各异,有自制的土布,有机制布,也有绸缎。绣线有棉纺线,也有各种丝线。表现手法以刺绣为主,构图、技法综合多家之长,巧妙运用,形成了江南独特的枕花绣品风格。

      江南枕花绣品构图饱满,图案繁茂,人物、动物造型稚拙。用色讲究,纹样装饰生动,对比强烈,针面整齐,有的绣品在花纹处理中采用包金滚边绣,以达到耀眼夺目、富丽堂皇的效果,装饰美、形式美浑然一体,使人赏心悦目。

      江南枕花除具有装饰作用外,往往还富有深刻的吉祥内涵,图案创作也同样被赋予美好含义,并结合精美的刺绣工艺,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绣品中借以暗喻谐音的手法来传情达意。一般采用直观文字,纹样形象,名称谐意,用人物、动物造型等来表示。且每种方法都不独立,而是相互搭配、巧妙运用。如枕花“榴开百子”,红色绸缎上主图为石榴,两边各配有一只朱雀。石榴内绣有童子,构图满而不散。石榴房中多籽,朱雀是四灵之一,传说南方之神,吉祥之鸟,二者结合,寓意子孙绵延,吉祥万福。“麒麟送子”枕花,质为紫色绸缎,图中有麒麟和手持莲花的孩童乘于麒麟,栩栩如生,外加包金滚边绣,富贵亮丽而不艳,布局疏密有致。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四灵之首,在神话传说中被奉为仁厚和吉祥的象征,寓意“喜”在眼前,祈求、祝福早生贵子、子孙贤德,富贵万年。“龙凤呈祥”枕花,用对比强烈的深色丝线绣出龙脊和龙须,突出了龙的动态。用三种不同彩线绣出凤尾,扩张了翅长和身高,增强了动感,构成了龙飞凤舞。龙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中华民族始祖的化身,上古图腾时代,就被华夏先民视作祖神而被尊崇供奉,它是神圣吉祥之物。凤居鸟之首,在远古时代被视为神鸟而受崇拜。龙凤结合,寓意新婚佳配,生活美满。

    江南枕花在用料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质地各异,有自制的土布,有机制布,也有绸缎。绣线有棉纺线,也有各种丝线。表现手法以刺绣为主,构图、技法综合多家之长,巧妙运用,形成了江南独特的枕花绣品风格。

      江南枕花绣品构图饱满,图案繁茂,人物、动物造型稚拙。用色讲究,纹样装饰生动,对比强烈,针面整齐,有的绣品在花纹处理中采用包金滚边绣,以达到耀眼夺目、富丽堂皇的效果,装饰美、形式美浑然一体,使人赏心悦目。

      江南枕花除具有装饰作用外,往往还富有深刻的吉祥内涵,图案创作也同样被赋予美好含义,并结合精美的刺绣工艺,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绣品中借以暗喻谐音的手法来传情达意。一般采用直观文字,纹样形象,名称谐意,用人物、动物造型等来表示。且每种方法都不独立,而是相互搭配、巧妙运用。如枕花“榴开百子”,红色绸缎上主图为石榴,两边各配有一只朱雀。石榴内绣有童子,构图满而不散。石榴房中多籽,朱雀是四灵之一,传说南方之神,吉祥之鸟,二者结合,寓意子孙绵延,吉祥万福。“麒麟送子”枕花,质为紫色绸缎,图中有麒麟和手持莲花的孩童乘于麒麟,栩栩如生,外加包金滚边绣,富贵亮丽而不艳,布局疏密有致。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四灵之首,在神话传说中被奉为仁厚和吉祥的象征,寓意“喜”在眼前,祈求、祝福早生贵子、子孙贤德,富贵万年。“龙凤呈祥”枕花,用对比强烈的深色丝线绣出龙脊和龙须,突出了龙的动态。用三种不同彩线绣出凤尾,扩张了翅长和身高,增强了动感,构成了龙飞凤舞。龙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中华民族始祖的化身,上古图腾时代,就被华夏先民视作祖神而被尊崇供奉,它是神圣吉祥之物。凤居鸟之首,在远古时代被视为神鸟而受崇拜。龙凤结合,寓意新婚佳配,生活美满。

     

  • 1、潍坊风筝

    2007-09-08 22:22:06

    蜚声海内外的世界风筝都


      风筝的故乡在中国,中国风筝数潍坊,潍坊是中国风筝的发祥地。潍坊 风筝以其古朴典雅、工艺精湛而誉满全国,蜚声海外。相传,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墨翟,居于鲁山(今青州西南部一带)之时,看到鸢鹞 在空中盘旋飞翔,从中受到启迪,逐“斫木为鹞,三年而成”,这当是现在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风筝。后来,他的学生公输般用竹为材料制成“木鹊”,能在空中飞三日之久,并“制木鸢以窥宋城”。把风筝用于军事。早期的风筝还被用于传递消息,测量风力等。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风筝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潍坊风筝在宋代开始流行,明代已普及民间、它把精巧的竹篾扎制艺术,同中国传统画技熔于一炉,不仅是放飞的娱乐品,也是供人欣赏的艺术品,明末清初,潍县的“麻姑献寿”、“五福临门”等风筝精品曾进入宫廷。清 代郑板桥曾有“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的诗句。真实反映了潍县一带,清明时节放风筝、打秋千的欢 乐情景。扎放风筝的风俗相沿至今,久盛不衰。  潍坊风筝有几个流派,城乡各有特点。城区风筝精巧细致,以国画传统技法绘制图案,形象活脱, 造型优美。乡间风筝以杨家埠最为有名,其特点是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到风筝上,色彩强烈,装饰性强,风格与年画基本相同。
      潍坊风筝的四大代表作为龙头蜈蚣、鹰、仙鹤童子和雷震子,其中“串 式龙头蜈蚣”长百余米,由龙头、躯干、龙尾3部分组成。放飞时在空中蠕动腾飞,状似喷云吐雾,蔚为壮观。通过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题材更加广 泛。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