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04-26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统计信息

  • 访问量: 632
  • 日志数: 20
  • 图片数: 1
  • 书签数: 1
  • 建立时间: 2008-03-07
  • 更新时间: 2010-03-05

RSS订阅

我的最新日志

  • 德国莱比锡当代艺术展

    2010-3-05

    展览城市: 北京 - 北京
    展览时间: 2006-10-28~2007-01-21
    展览地点: 阿拉里奥北京艺术空间
    讲座:
    施密特博士(莱比锡美术馆馆长),10月28日(本周六)上午10点,中央美院F-109

    新闻发布会:
    10月28日下午3点,届时德国公使费安德博士和6位参展艺术家也将出席

    VIP开幕式: 10月28日下午5点
  • 新莱比锡画派首展北京

    2010-3-05

      11月28日阿拉里奥画廊推出了新莱比锡画派在中国的第一次展览:从著名的劳贺(NeoRauch)、怀瑟(MatthiasWeischer)到刚刚成为职业艺术家没几年的新秀都有作品参加,涵盖绘画、装置和影像作品。
      
      来自旧东德的年轻艺术家新莱比锡画派,第一次在北京阿拉里奥画廊展出他们最新的作品。他们基本上都毕业于莱比锡视觉艺术学校。虽然每位艺术家在形式上保持不同的个性和多样性,但是他们的画面中经常出现的还是一些共同的主体,这一问题上莱比锡的艺术家们所展现出来的特质应该说是和过去15年间所经历的德国社会的剧烈变革不无关系。这种特殊性可以从这群艺术家们创作主体形象的内容上看出来:漠然的工作者,荒凉的景象,与现实分裂的、非现实的时间和光景,被放大的工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几何图形和有机图形相结合的形象等等,形象的构成方式或者内容虽然各不相同,却都能从中感受到那种共通的对现实冷眼旁观的态度甚至想要从中选离的迫切愿望。

  • 李象群向北京市人大递交的一份提案

    2010-3-05

      人大代表李象群老师在2010年01月24日向北京市人大递交的一份提案 《关于规划朝阳区东北部艺术区艺术家聚集地及过渡安置工作的建议》中提到:

      在一个大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背景之下,为了体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特向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 妥善处理腾退损失,在涉及到拆迁赔偿时通知艺术家代表与工作室出租者一同到场协商赔偿事宜。(租赁合同仍有3-4年期限没有完成且对于装修费用的赔偿是争论的重点。)

      二、 在艺术家没有撤走之前仍保证正常的供水、供电及供暖。

      三、 对于建造违章建筑和不合标准的艺术区工作室的房主及时给于通告和处分,并及时制止其建筑和租赁行为,以免再造成经济损失并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四、 对于拆迁工作的方式、方法严格把关,并给予租户充分的腾退时间。

      五、 类似黑桥等艺术区是众多年轻艺术家聚集的区域。年轻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生力军,代表了文化的活力。

      这些年轻艺术家以艺术创作为生,以此作为自己的职业。所以对艺术区的保留,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一部分社会就业的压力,给予这些艺术家生存的保障,改善社会和谐,帮助政府增加就业。

      六、 政府的拆迁工作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在配合城市规划建设、安排回迁农民的同时,考虑规划一个艺术区的空间。

      在当下城乡一体化,土地储备的过程当中,文化和人才在这一地区聚集,历经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这些“文化产业聚集区”。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化发展的基本,建议北京市相关部门考虑“产业先行”,保护多年形成的文化产业,规范文化领域,拉动地区经济,增加社会和谐。莫要因为拆迁而破坏掉了已有的产业氛围。尊重文化,维护这个氛围,留下历史的元素,待其演变成大的文化氛围,这是很有历史意义的事。
  • 008艺术区发生特大劫案

    2010-2-19

      2010年1月21日凌晨,008艺术区A区遭受不明歹徒夜袭,4位参与“艺术维权”的艺术家的工作室门窗均被砸坏,他们是:安波,朱红博,宋易格,于云天。


      当天晚上轮到“008艺术家联盟”总指挥吴玉仁值夜班,他忙了一天的“暖冬”运动会 正阳—将府艺术区 “文武双全”展,此时已是疲惫万分。1月22日凌晨一点多,吴玉仁带着手电在园区内最后巡逻一遍,没发现什么异常,他就回到了A区的值班室继续守夜。大约是半夜三点多,他实在感到体力不支就打盹睡着了。清晨6点多,待吴玉仁醒来再次巡园时,他突然发现008艺术区C区多户艺术家的工作室门窗被撬开,一片惨状,看似遭受了特大洗劫。


      据统计,目前被撬门洗劫的共有16户艺术家,其中马俊,刘敏,申彤,吴也明的损失最大。此次被盗物品主要为家电,有电脑,冰箱,电磁炉,烤箱,保险柜,洗衣机等;另外还有部分艺术作品被偷,如启功的大幅书法等,被盗物品总价值估计近百万元左右。


      事发当天,被盗的艺术家们纷纷拨打110报警,金盏乡派出所的警察们例行公事来到事发现场,大概看了几眼,就将受害艺术家们分批带回派出所做笔录。警方声称案件还需要进一步调查,让艺术家们先回去等结果。


      以下是当事人——008艺术家同盟负责人吴玉仁的口述:


      1月21日,008艺术区废墟中有16户艺术家被盗,估计损失达100万元左右,不过现在还是迷雾重重。各家的门都被打开了,甚至连搬空了的房子也被撬开,重新洗劫了一遍。


      其实这个事件昨天就发生过一起,因为昨天开运动会,我们早上就过去声援没顾上。后来发现有两家被撬开了,一家是商店,一家是影楼。影楼叫摩玛视觉,屋里基本被洗劫一空。以前屋里密密麻麻的摆满了东西,现在空荡荡了。作案手法像是团伙作案,他们洗劫的都是家电,其中一户里面两个空调和主机都被偷走了;冰箱、彩电、电磁炉,就连最小的电器都被偷走。马骏的保险箱被整个搬走了,算是一锅端。就连最笨重的电冰箱都被一台一台地搬走了。是从围墙上搬走的?我们现在都觉得不可能,看起来这明显是团伙作案。


      事发后,我们叫开发商也赶到这边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门卫不可能一点儿都不知道,因为玻璃被砸碎了,门和窗被砸开了,有些空房子的窗也被打开了,这明显是在想向我们示威,不太像是平常的小偷干的。平常的小偷从门缝里看一眼,如果没有东西就不用打开了。这些事情导致大家人心惶惶的。


      昨天,我们参加完运动会还是巡逻了一遍,在1点多钟又巡逻了一次。都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在早上六、七点钟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明显就是算好了我们休息的时间作案的。而一般小偷是不知道我们的规律的。昨晚我们正式开始有了值班制度,我是第一个值班的,人手还是少了点儿。


      我们现在在协商是不是把门卫给换了,开发商来了之后互相指责了一番,他们怀疑是我们干的,说是我们值班我们想搞出点事件。我说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互相怀疑,我们也怀疑是你们做的,现在就弄成了一个这样的局面。我现在让艺术家们一个一个报案了,就是要让警察把艺术家们的损失登记在册,找出犯罪分子。


      马骏估计自己的损失就有好几万,更别说被撬开的其他住户了。而奇怪的是我的房间没有被撬开,估计是他们怕把我激怒。而其实大家被撬了,我们一样很愤怒。这件事里面疑点重重,我们正在解决。我们和开发商谈了,开发商收到了传票,希望我们不要起诉,不要上法庭。我们说官司还是要打,谈判也是要谈,艺术家被打我们也要追究,什么应该进行。


      20号凌晨,应该是趁门卫熟睡的时候,有几家被撬被盗。我们发现雪地里有脚印,而且围墙有一块铁丝被减。其中受到重大浩劫的两家,一家是吴晓敏,她人不在北京,一直在安徽,因为孩子要高考,一直都没有回来。她的家电和家具全部被盗。还有一家是摩玛视觉,大门没弄,窗户被打开。被撬开的这几家里,这两家损失最重。这次好像是铺路的,我们报了警,到了昨天晚上基本全被洗劫一空。连画廊老板的家都没有幸免。


      昨天除了我、枫翎、小金没有被打开,其他都被打开。我的有可能是窗户太高、太小的原因。枫翎家的窗户和门的防盗做得非常严密。有些艺术家在外地,我们联系不上,不知道损失多少。”


      另外,008艺术区办公室负责人宋杰于2010年1月19号给租户发了一条信息:“老师,我们公司的门卫这两天就都回家过年了,和您说下”。

  • “艺术节能提升重庆文化形象”

    2010-2-19

      “第二届中国·黄桷坪国际(新年)艺术节”还有两天的时间就要在黄桷坪隆重开幕了。相比首届,到底本届艺术节的变化在何处?其策划、定位、实施是怎样的?记者带着上述诸多问题,在开幕式前夕电话专访了本届艺术节艺术总监、著名美术批评家杨卫先生。


      记者:您参与了首届艺术节的策划筹备,现在又在做第二届,能否就这两届艺术节进行一下比对?


      杨卫:相比首届,应该说是更加专业了,无论是艺术节主题的设置还是参展的艺术作品,都很有针对性。


      记者:您觉得“黄桷坪新年国际艺术节”今后将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杨卫:我觉得还是应该朝专业性方向发展。因为只有做到专业,才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一些重要艺术家参与,而他们的参与又会提升艺术节的知名度,为我们带来更好的视觉享受。


      记者:您怎么看待黄桷坪艺术区今后的发展?


      杨卫:黄桷坪艺术区目前已具有了全国性的影响。如何发展?关键在于培养本土化的人才,只有一个地方人才辈出,才会有更大的吸引力。


      记者:您认为川美教学主体迁至大学城,对黄桷坪今后的发展有影响吗?


      杨卫:川美教学主体迁至大学城,会部分地削弱黄桷坪在文化上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所以更需要像艺术节这类活动的支撑,这抑或可以说是对黄桷坪艺术气氛的一种保护。


      记者:为什么本届艺术节会做抽象艺术?


      杨卫:抽象艺术是艺术自律的体现,在世界艺术史的发展当中曾经起到过巨大的推进作用。然而,抽象艺术在中国长期以来都处在较为边缘的状态,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这种现象的出现,使中国当代艺术始终摆脱不了功利主义色彩,因此也造成了各种投机心理。本届艺术节选择抽象为主题,就是想呼唤艺术的自律,尽量去过滤掺在艺术中的杂质。


      记者:艺术节的举办,对重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和品味有拉动作用吗?


      杨卫: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不单是经济的增长,同时也需要文化的铺垫。这样的例子很明显,比如巴黎、纽约,以及北京等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大都市,就在于它们不仅是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中心。所以,重庆要想跃进国际大都市,需要在文化上多作文章。艺术节是一种很好的推进,如果能够形成惯例,那么便能成为一个品牌,提升重庆的现代文化形象。

  • 2010上半年艺术博览会预告

    2010-2-19

      编者按:近几年艺博会蜂起、分裂、合并、内耗等情况频频发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定位的博览会,也成为画廊经营者们讨论的热点。2009年初本刊推出《全球艺术博览会特刊》之后,深受行业欢迎,故又设立此预告项目,每半年更新一次,列举近期博览会的相关信息,并对部分博览会作重点介绍,为画廊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息。


      马斯特里赫特2010欧洲艺术和古董博览会


      时间:2010年3月12 日~3月21日


      地点:马斯特里赫特会展中心(Maastricht Exhibition and Congress Centre,简写为MECC)


      英文网站:http://www.tefaf.com/


      中文网站:http://www.tefaf.com.cn/


      TEFAF马斯特里赫特起源于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和古董博览会,参展作品都必须经过专家组的严格审查,以其极高的艺术品质而闻名世界。第二十三届欧洲艺术和古董博览会将于2009年3月12日在荷兰南部马斯特里赫特开幕,届时将有来自17个国家的260个参展者参加,这个数据又一次刷新了2009年共计239家参展商的记录。


      TEFAF 2010筹备了“TEFAF纸上艺术”这一新的展览单元,以展示种类丰富的纸质艺术品,涵盖的内容包括从古典到当代的绘画作品、限量版画、摄影艺术、古书籍、手抄本、日本版画、纸面绘画和纸面屏风、印度和伊斯兰小画像,还包括其它类型的艺术品,比如壁纸等等。这个新展区位于展览馆的二楼,即此前2009年展会中曾成功举办过“TEAFA设计”的展区。该展区面积将从600平米拓展至900平米。“TEFAF设计”亦将增加现代作品类别,转至楼下的展区中,面积拓展至1000平米。鉴于博览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功,TEFAF执行委员会作出上述决策,意在于接下来的一年中继续其增长态势。


      迪拜当代艺术博览会


      时间:2010年3月17 日~ 3月20日


      地点:迪拜玛蒂娜度假村(Madinat Jumeirah, Dubai)


      网站:http://www.artdubai.ae/


      迪拜是当代中东艺术市场的中心,从市场结构上看,迪拜基本具备了西方艺术市场结构或正在建设西方艺术市场结构的艺术市场。据有关统计,阿联酋现在共计有415家画廊。其中,一半以上画廊聚集在迪拜,20%位于阿布扎比,12%位于沙迦,这三个地方也成为阿联酋的艺术中心。这些画廊中,有一部分画廊正成为中东画廊业的代表。在迪拜,如1989年成立的当代艺术画廊和2000年成立的乡村画廊都是老资格代表;新兴势力的代表则包括第三线画廊、XVA画廊、B21画廊和艺术空间画廊;新近开的画廊中,米姆画廊、Ave画廊和红色画廊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是老资格代表;新兴势力的代表则包括第三线画廊、XVA画廊、B21画廊和艺术空间画廊;新近开的画廊中,米姆画廊、Ave画廊和红色画廊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去年的迪拜艺术博览会有超过14000人次的游客记录,观众大部分来自中东、南亚地区,包括策展人、博物馆高层、艺术家、80家博物馆群体以及300多名国际新闻记者。对于一个艺术博览会来说,这些数据是个非常显赫的成绩。今年,“迪拜世界”的崩盘使得一度惊艳的奇葩瞬间成了海市蜃楼,更留给世界经济一系列烂尾危机。第四届迪拜艺术博览会(ArtDubai)将在2010年3月17~20日期间举行,包括著名的全球艺术论坛(Global Art Forum)、第二届Abraaj Capital艺术奖、由国际著名珠宝商梵克·雅宝(VanCleef & Arpels)策划的具有博物馆展览水平的“时光之诗”(The Poetry of Time)艺术展览、艺术公园(Art Park)和Contemparabia 2010,此外,还邀请了非营利艺术组织Bidoun项目策划特别节目来强调地区合作的重要性。老搭档梵克·雅宝与朱美拉酒店集团将给予一如既往的支持,本届博览会是否辉煌如故,我们只能翘首期待。


      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


      时间:2010年4月21日~4月25日


      地点:科隆展览中心


      网站:http://www.artcologne.de/


      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Cologne)一度是全球同业的翘楚,近几年却被瑞士的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伦敦的Frieze艺术博览会超前,本国法兰克福与柏林国际艺术博览会又不断吸引画廊与人潮前往,科隆艺博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去年已有10位重要的德国画廊老板联名发表公开信,对号称“艺博会之母”的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深表失望。


      2003年起,科隆艺博会开始锐意改革,主办单位首先将展场搬到展览中心,展览的架构上也作了很多突破,试图改变大众对其停留在20世纪艺术品交易的印象。对于老收藏家的照顾以及对新收藏群的开发成为博览会重要的使命与目标。因此对画廊的挑选与邀请也考虑到更多的面向,不再只是迎合老收藏家的需要,而是力求拿出新的东西来满足不同收藏层面的胃口。与之几乎同期举办的伦敦Frieze 博览会带来了巨大挑战,许多柏林本地的画廊也都直言不讳地承认,在伦敦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售出新作品。当代艺术收藏的低意愿是科隆国际博览会一直想要突破的瓶颈,因此以比较容易被接受的价格吸引收藏家作为策略。同时也改变了画廊展示的方式:同一个展位可以由两个或三个画廊联合承租,互相搭配布展达到加强主题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努力,科隆国际博览会已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


      2010年即将举办的德国第四十四届“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将展示来自180家国际画廊的作品,题材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录像艺术、摄影、纸上艺术、出版物、多媒体等,大部分作品都来自已成名的大家。展览中心11大厅1层展示的是现代艺术和战后艺术,2层将展示当代画廊,同时也有开放空间和新当代等活动。


      德国卡尔斯鲁厄国际艺术博览会


      时间:2010年3月4日~ 3月7日


      地点:德国卡尔斯鲁厄市


      网站:http://www.art-karlsruhe.de/


      德国卡尔斯鲁厄国际艺术博览会创办于2004年,由卡尔斯鲁厄展览公司(Messe Karlsruhe)举办,该公司每年举办30场博览会,有5000多个参展商和近70万观众。博览会在近年里取得了迅猛强劲的发展:展览的总占地面积、交易额、博览会内容均明显增长。2008年参加该博览会的有来自世界13个国家的183家画廊,这些参展商为展会的高水准提供了保证。这次展会中,有44家新画廊参展,他们是从300位申请者中被选出的,国内的BB画廊成为目前为止唯一参展的中国画廊。筹建完备的“博物馆街”设在dm-arena中,增加了23家参展商的限量作品,有摄影及静物。


      卡尔斯鲁厄是莱茵河上游文化区域的中心,Art Karlsruhe是德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国际性艺术盛会,有几十家非营利性艺术机构和媒体集团,它与巴塞尔、科隆、柏林和巴黎共同构建了欧洲大陆上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展示平台。画廊业主、收藏家及艺术爱好者都对Art Karlsruhe的策划方向赞不绝口,因为从博览会创立伊始,展览就囊括了经典的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因此,2010年Art Karlsruhe的举办也更加令人期待。

  • 城市失去艺术将走向荒芜

    2010-2-19

      被迁徙,也许是中国自由艺术家的宿命,他们只能向不断外延的城乡结合部寻找机会,或者形成新的艺术聚集区,或者就此终结自己的艺术生命。与之相伴的,则是城市文化生态的畸形与荒芜


      在2004年798面临拆与不拆的问题时,时任中央美院副院长的范迪安曾这样评价艺术区的功能:“城市需要艺术区提供的文化活力,这毫无疑问。国际上许多大都市在进入现代城市进程时,都有规划地把艺术聚落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养护。……我们也可以说,艺术区就像城市肌体中的线粒体——为肌体提供遗传信息和能量动力的重要细胞。”


      但在中国,构筑这些线粒体的自由艺术家们却无法摆稳自己身前的画架,他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将身在何处。虽然放眼窗外,总是不变的低矮村舍,但于城市的纬度中,他们被越推越远。


      始于圆明园的被逐之路


      所谓体制外职业画家的兴聚,以圆明园“画家村”为初期代表,至今二十年,这些艺术家们始终逃不脱被迁徙的命运。


      画家方力钧对曾经的圆明园“画家村”有过如此回忆:“落日辉映着稻田和芦苇,常有北大清华的学生在这儿读书、跑步,环境既田园,又充满历史感。”就是在这个环境下,方力钧创造出了代表作“光头泼皮”系列。


      艺术批评家杨卫1991年听说圆明园“画家村”后,来到村里居住和创作,他们在警察眼中都是一些爱惹麻烦的三无人员。


      “(警察)很不客气,总是突然闯入,那时候总是觉得提心吊胆。有时听到警察敲门,我们就翻到墙外去,躲到朋友家里,如果天气暖和,就到路灯下聊天。”杨卫说。


      圆明园艺术家们最终并非被拆迁所驱逐,而是因为一次酒后打架,引发了警方严管治安的高潮,全部画家被迫离开。


      此后的艺术家转向宋庄和798。与此同时,当代艺术受资本追捧,作品越卖越火,自由画家的身份也开始为人尊重,但即便如此,他们仍无法摆脱被逐的命运。


      798原本是几个用代号做厂名的国营电子老厂,后来产业更新换代,电子厂效益下滑,厂房租给了艺术家搞创作;但2004年时,老厂要搬走,是不是保留这些租给艺术家的旧厂房成了一个问题。


      “(2004年)已经没有人怀疑艺术区对城市的积极作用。反对798做艺术区的声音其实是因为艺术家创作了一些政治上有争议的作品。” 原北京市总规划师、北京市政协委员朱嘉广是当年努力为保留798而奔走的人之一。他认为798最后能够保留而不被拆掉,除了艺术区之外,还因为它的德国包豪斯风格建筑本身也是文物和艺术品,是中国工业史的一部分。


      宋庄艺术家的被逐危险则来自于农村土地出让者的背约。北京宋庄2000年以来出现多个艺术家聚落,有些村民看见地价高了,就想把便宜“卖”给艺术家的房子收回来,2007年就出现了著名的“李玉兰案”。


      此类“小产权案件”法院会判“合同无效”,因为作为居民的艺术家不能购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住房。但是法庭往往也支持艺术家的反诉:对房主要求的补偿金,因为改建、装修这些房子,他们付出了很高的成本。


      尽管2006年宋庄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但宋庄的很多艺术家租到的土地仍然是农村用地,理论上来说,使用这些土地来创作和开画廊仍然非法。


      艺术家已经改变了当地的生态,宋庄村民闲置的房产如今变成了货币,村民的孩子有几个考上了中央美院。


      但在城市的整体规划面前,宋庄仍然可能在某一天像今天的008、草场地、黑桥、环铁那样进入土地储备计划,只给艺术史上留下一个值得缅怀的地理名词。

      余下的与艺术无关


     

      2006年,中关村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和海淀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的 “艺术中关村国际博览会”上,专门留出了一个“圆明园画家村艺术回归区”,据海淀区政府的有些干部私下表示,当年没有留下画家村,“太可惜了”。


     

      海淀区拥有中国多所最好的高校,在其最繁华的中关村地区,有超过35%的居民受过大学教育,14%的人月收入过万元。但这里已与当代艺术无关,只在颐和园附近有一两个艺术创作聚落,而且规模极小。


     

      对此次朝阳区艺术区腾退,《城记》作者、作家王军希望最好能保留几个重要的艺术聚落,至少把草场地艺术区保留下来。他说:“美国《纽约客》杂志的发行人来到中国,就向我打听草场地在什么地方,她告诉我美国人认为草场地的艺术更前沿,在美国已经和798一样有名。”


     

      热心艺术的地产商人潘石屹曾经在2004年底向艺术家们发出过邀请:欢迎艺术家来建外SOHO做艺术活动。当时798是不是能保留还没有定论,但是拥有过大工作室的艺术家是不愿再回到公寓当中去的。


     

      “我们需要挑高更高的房子,创作巨幅的画或者大件的雕塑时有用。”艺术家刘小东说,“只有城乡结合部才有这样的房子。”


     

      798保留了下来,但原北京市总规划师、北京市政协委员朱嘉广对这次保住艺术区并不乐观,与798不同,“艺术家们租用的是农村土地,用作城市项目就是违法了。”


     

      无论798或者莫干山,免于拆迁厄运的艺术区同样也可能出现艺术家被驱逐的情况,年轻的艺术家逐渐负担不起愈趋昂贵的租金,他们只能向不断外延的城乡结合部寻找机会,形成新的艺术聚集区。


     

      美国纽约的艺术区搬迁同样也是越搬越远,从早期的格林威治村搬到苏荷区、东区,后来又搬到切尔西区、诺利塔都、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以及长岛。搬迁有的是因为租金太贵,有的是逃避商业化了的艺术区,但美国不存在城市—农村的二元土地制度,租约成立就合法,而北京城地价低廉的地区,几乎全部是农村土地。


     

      保留地,一种融合可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北京市人大代表李象群是2004年极力保住798的学者之一。他认为艺术家的宿命就是被驱逐,但这种驱逐中会有更新鲜、更前沿的艺术诞生,而昂贵的老艺术区则会成为艺术界对观光客和大众的展示窗口。


     

      “被驱逐,也许是艺术家的宿命。国外也是一样,比如纽约的苏荷、东村,艺术带来了地产升值,艺术家租不起了,只好再走到更偏远的地方去。草场地、008、环铁和黑桥这些周边的艺术区,他们可能正在进行着前沿性的创作,去那里参观的往往是真正关心当代艺术的人,而不像798观光客居多。”李象群评价说。


     

      李象群有一个建议:在朝阳区的东北部能够划出一块地,建一些合适工作室的房子,让这些艺术家来租,以便把艺术的种子保留下来。选那里,是因为“交通便利、离机场近、离使馆区近、守着中央美院。这意味着人脉、机会”。


     

      另一个向艺术家们伸出橄榄枝的,是北京西南的石景山区,首钢搬迁之后,曾经计划把旧厂区变成798那样的艺术区,为此还邀请过李象群过去考察。朝阳区南部的王四营乡对艺术家也很热情,当地有一个观音堂文化大道,那里有不少画廊。


     

      “着意打造的艺术区不如自发形成的效果好。”艺术批评家杨卫说,“深圳市也打造艺术区,也邀请画家们过去,但是大家多数不愿意,这几年深圳的文化业确实进步很大,但是搞当代艺术,大家还是觉得要在北京。”


     

      另一个问题是,再热爱艺术的乡镇政府也无权决定土地的用途——只有北京市积极地关注城市里的艺术聚落并积极抢救其中有价值的部分,给予他们合法身份,他们才是安全的。

  • 老虎-民间艺术

    2010-2-12

    虎年大吉
  • 双面BOSS,快意收藏

    2010-2-01

      上海苍梧路上白色的两层洋房,阳光透过宽大的落地窗照射到室内的地板上。来自台湾的设计师王镇华就坐在这缕阳光里,静静地端详着挂在墙上的油画作品。

      前一天晚上,这里高朋满座,来自画廊、拍卖行和收藏界的行家们围聚在此,就为了一睹王镇华珍藏的艺术品。这些作品中有油画、雕塑和动物模型,其中一些作品的作者在当代艺术界叱咤风云,而有的作品是年轻艺术家的即兴之作。

      “有些东西就是凭感觉,看眼缘,不—定非要坚定一种特定的风格。”收藏家王镇华,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十多年来对当代艺术品收藏不辍。在他的感染之下,他的两位设计公司合伙人也开始购买和收藏艺术品。现在,从他们三人的藏品中拿出一小部分,就足以开办一个小型艺术展览。他说:“去年,我们选了一部分作品,办了一个名叫‘表情’的展览。今年,展览的主题是‘冲突与对立’。今后,我们打算每年都办一个有特别主题的艺术展。”

      有故事的作品让人百看不厌

      能入王镇华法眼的当代艺术品,简单归纳,不外乎两种。“有的作品,虽然肤浅,但带给人愉悦感,这样的作品我也藏几件,但绝不是我收藏中的主流。”最近在艺术品市场上被藏家炒得热火朝天的卡通风格艺术品,也引起过王镇华的兴趣。“不过,实话实说,这种作品的艺术含量不高。”

      真正能触及他内心柔软部分的,是那些充满故事和爆发力的作品。画家傅庆豊的画布油彩《餐桌》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创作的过程我很清楚,我完全知道作品创作的动机和心态。”《餐桌》创作于1991年,时隔多年,王镇华对画作背后的来龙去脉记忆犹新。

      “牛头人形,代表的是艺术家本人,左边隐约是一个女人的形体,代表的是艺术家的妻子。”1988年,台湾画家傅庆豊带着他的妻子,去法国生活。两人最初定居在巴黎近郊的圣德尼市,生活条件清苦,更让傅庆豊感到内心压抑的,是他本人的事业发展并不顺利。“东方人突然来到了西方社会,最初几年的文化休克无法避免。”在那个时期,他内心深藏着矛盾、冲突和混乱。直到一天晚上,一个同乡的艺术家来到画室看望他。“他乡遇故知,酒逢知己千杯少。”那夜,艺术家积聚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化成创作的冲动,于是他连夜拿起了画笔,将自己在法国3年的酸甜苦辣化作各类视觉符号,这才有了这幅《餐桌》。

      “经过创痛,经过凄美的过程,才成就了创作的爆发力,这幅作品对艺术家本身来说很有纪念意义。”王镇华说,傅庆豊本人原本并不打算割爱,但王镇华的执着和对画作内涵的欣赏与理解,终于让固执的艺术家松了口。“十年多前的艺术家,在创作上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不管是自己经历的遭遇,或是对看到的社会人生百态,都会在作品中做一些探讨,让人从中可获得一些启发。这样有故事的作品,作为收藏很有意义。”至今,王镇华对《餐桌》仍然百看不厌。

      站在离艺术最近的地方

      如果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至少可以成为一个收藏家。在王镇华的人生中,艺术犹如在水一方的伊人。

      受其叔叔的影响,王镇华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在周末逛画廊、看专业艺术期刊,在画室里临摹艺术家的作品。“20多年前,台湾大学联考,我差点就填报美术系。”彼时,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艺术家并不能算一个职业。“我父亲当时经营着一家公司,是一个很务实的人,劝我不要太浪漫。”看着当初与他志趣相仿的人纷纷考取了美术专业,王镇华只得把艺术家的梦想埋藏在心底,不过他对艺术的追求却并未停止。

      “后来我做了设计公司的董事长,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就开始搜集一些藏品。”此时,艺术女神格外垂青这位不懈的追求者,王镇华遇到了他生命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台湾艺术拍卖界大名鼎鼎的郭倩茹。这位在法国卢浮宫里学习了两年的女拍卖官,对艺术收藏的游戏规则了如指掌。出于对艺术的共同爱好,王镇华与郭倩茹一拍即合,共同创建了一家拍卖公司。由此,王镇华成了一个“双面BOSS”。“加入拍卖行业,对我的收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有了高人指点,收藏的信息逐渐变得灵通起来了,知道从哪些渠道能收到心仪的作品。”

      现在的王镇华,已经不再操心从哪里得到自己想要的艺术品,他的拍卖行员工有时候甚至还会来“敲边鼓”,让他拿出一些作品来拍卖。“我很少考虑艺术品增值这件事情,如果我得到了同一个艺术家另一幅更优秀的作品,那我才考虑转让出他的其他作品。”所以,这些来“敲边鼓”的人,常常得到王镇华的一句“自己努力去找”,无功而返。
  • 《重返中国》丛书约稿

    2010-2-01

    《重返中国》丛书约稿书

     

    二十多年前,有一套《走向未来》丛书,对当时中国知识界发生很大影响。这套共出了70多种的丛书,相当一部分是译著和编著。虽名曰“走向未来”,其总体基调却是走向西方,神往西方。当其时,中国知识界澎湃着一股“文化热”,或曰“文化启蒙”。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三段式:近代中国尝试器物现代化失败了(洋务运动),制度现代化也失败了(戊戌变法),只有根本从“文化心理结构”上去实行“文化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在当时中国文化人心目中,西方正代表了人类的“现代文化”,中国则还处于尚未启蒙的“前现代”。西方的今日,必然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走向“未来”与走向“现代”一样,都是走向西方。一部同样反映中国知识界“八十年代”普遍心态的电视专题片《河殇》,也是夸夸其谈,呼吁走向西方,走向所谓“蔚蓝色文明”……

    二十多年已逝矣。尽管今日中国知识界相当一部分人依然没有走出这种“八十年代”思维模式,但已经有人数可观的中国知识界人士,开始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对当时这种走向西方的“西化热”进行反省。当初的中国知识人是多么浪漫,多么飘离自己脚下的大地,对蔚蓝色西方一往情深。可以理解。因为当时人们都是从书本上去想象憧憬西方之今日—中国之未来。而如今,每年国人出国数以千万计。西方社会不再像当年那样神秘。尤其几乎被奉为“西方”化身的美国,日益露出其强横霸权的面目,每每给那些心醉神迷西方的热昏脑袋,泼去大盆大盆的冰水。于是,有当年激情的“西化热”信徒,幡然转变为中国文化价值的辩护者,或变为捍卫中国国家利益的“民族主义者”。

    尤其可喜的是,中国知识界开始反省和批判西方“进步论”(社会进化论)。百年中国深受进步论的贻害。这种实质上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学说,以物质经济生产力为标准,裁定西方文化社会形态最“先进”,最“现代”,其他非西方国家的文化社会形态则蒙昧落后。进步论造成了百年中国知识人深重的文化自卑感,甚至文化自虐:痛骂自己祖宗,痛恨自己的文化。一说起中国,就是封建、专制、吃人、小脚、辫子、贞节牌坊、姨太太……中国一无是处,无一处是!

    西历1990年底完稿的拙著《现代与后现代——西方艺术文化小史》(西历1994年初版)曾已申明:进步论造成的中国人的文化自卑感,“是当今中国的头号大患”。必须清算进步论,才能为中国文化正名。“提倡一种文化的民族主义,当是今天中国最迫切的头等大事。”人微言轻,天地茫茫。

    如今,随着对进步论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批判,中国知识界开始思考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追问中国自己的文化个性或文化特殊性。尤其,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人开始重新检视被五四文化激进派打翻在地的孔子儒学。新一轮国学热和儒学热正在神州大地悄然兴起,并有日趋扩展之势。尽管步履蹒跚,中国人开始渐渐恢复丧失已久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这是多么令人快慰欣喜的景象!

     

    近日承蒙错爱,我被首都师范大学聘为特聘教授,并拨给一笔研究经费。于是我想出版一套丛书,反当年《走向未来》丛书其道而行,名曰《重返中国》。这笔钱,足以出版第一系列的10-12本书。

    丛书主旨一句话:为中国文化正名。

    百年中国文化人,始终文化自卑,口中念念“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神往西方,魂迷西方。今天,该是魂兮归来,重返中国!

    中国文化,本是一个早熟的文化。智慧,丰厚,中庸(不走极端),圆融,灿烂,并历久不绝。中国的历史,大体上可以说是一部相当文明的历史。而长期如马赛克拼图那样分裂的欧洲,倒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充满战争杀戮的历史(美国学者亨廷顿有言:整部欧洲历史“战争是常态,和平是非常态”)。

    中国的“为民”政治思想,是人类政治文化中的奇葩,为中国文化所独有(拙著《民主的乌托邦》有论述),于今依然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现实。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就完成的行政中央集权(郡县制),是非常先进的社会管理形式,西方只是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才告完成。中国选贤与能的科举制,也是西方现代公务员制度的模仿原型。中国传统的社会形态,曾经是西方1718世纪众多哲人们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楷模。(1)孔夫子(Confucius)的名字响彻当时欧洲的知识界。孔子的画像,法国启蒙大哲伏尔泰悬于书房,持礼供奉。

    论哲人思辨——诸子百家,儒道释三脉,智慧辉耀千古。论诗文——诗经屈骚唐诗宋词,其多情其音韵,无与伦比。论绘画——宋元山水,其静观其远离尘俗,西方风景画不可同日而语。论音乐——古琴琵琶洞箫二胡等,与西方音乐各有千秋。论戏曲——京剧越剧秦腔豫剧黄梅戏苏州评弹等,无不声腔优美动人心腑,足与西方戏剧等量齐观……

    但在百年中国文化人心目中,中国历史只是专制残暴,而西方历史则代表了一部“文明正史。”

    事实是,西方自古罗马毁于蛮族入侵,之后长期处于真正的黑暗之中。文明断绝,暗无天日。古代典籍除了流落拜占庭帝国一部分,主要幸亏了阿拉伯世界的大规模翻译才得以留存。后来的欧洲人主要是通过阿拉伯译本才了解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和科学知识。就是说,西方“人本主义文明”,是到阿拉伯文化那里拐了一个大弯,才得以延续。只是今天西方主流学界羞于多提。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所谓“中世纪”, 西方强盗横行,民不聊生,瘟疫蔓延。那一轮又一轮的十字军“东征”,其实是打着宗教旗号,一次又一次西方的“倭寇”到东方来烧杀抢掠,到处屠城。那些个国王,如英伦查理狮心王等人,不过是一些“倭寇”强盗头目而已。(西历17世纪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还跟海盗合伙做生意,人称“海盗女王”)农民们只好依附有城堡保护的贵族领主当农奴。绝望之下,宗教兴盛。所以当时欧洲人到处都拼命垒石块,建造向上天飞升的哥特式教堂。当时的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远比西方更文明。

    西方文明史,其实被中断了一千年!

    直到500多年前,也就是中国明朝中叶,西方人才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那里,惊奇地了解到自己的远祖原来很“以人为本”。于是乎才发起一个“古代重生”(Renaissance),所谓“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这是一场“复古”运动,或借“复古”来要求“以人为本”。正因为西方人长期受教权和君权的压迫,中世纪封建制下的农民是一种真正的农奴或奴隶制,被压太甚的西方人才奋起呼号要“人权”要“自由”。通常情况是,哪里呐喊呼求什么,正是那里太缺这东西。

    可以说,西方开始“文明”的历史,不过500年。但总体而言,西方这500年历史,依然充满了残暴杀戮。当年鲁迅不知西方历史。不然,他也会看完这部西方历史后怒道:只读出“吃人”二字!西方国家向全世界扩张的殖民史,本是一部血腥掠夺史。西、葡、法、英殖民美洲大陆,屠杀了至少5000万印第安人!几乎把北美土著印第安人赶尽杀绝。西方殖民者从非洲贩卖黑奴,造成数以亿计的非洲黑人死亡,并大规模毁灭了非洲和美洲的土著文化。后来晚到的美国,也没多干好事,驱杀印第安人,蚕食墨西哥,侵占菲律宾,今日又打伊拉克占阿富汗。无怪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乔姆斯基直称“美国以战争作外交政策”,(2)统计出从西历18462004年间160年,美国46次出兵干涉别国或直接交战,平均4年干一仗!正如林文铮先生所说,西方历史是“武化”横行的历史(至今依然),中国才是“文化”的历史。

    西方“文明”的一面大家都看得到,也应当看到,但同时也要看到其煌煌表象背后的野蛮。对于中国几代崇拜西方的知识人来说,了解西方“不文明”的一面,弄清今日西方“民主”表象下财阀统治之真相,无疑更为需要。

    但当今世界的主要媒体完全掌控在一小部分犹太—盎格鲁财阀手里,长期给全世界的芸芸众生洗脑。他们操纵了世界舆论,过滤、虚化、封锁甚至立法禁止他们不欲大众知道的信息,同时大肆传播他们想要大众接受的信息,比如今天的甲流疫情、碳排放概念等。今天世界的“主流信息”中充满着谎言和偏见。凭空虚构事实和新闻也是他们惯用的手法(读读乔姆斯基的书)。

    因此,深受西方“主流信息”洗脑的中国知识界,有多少人知道希特勒是美国犹太财团扶植起来的?有多少人知道盟军轰炸德累斯顿炸死13万平民、美军故意用燃烧弹轰炸东京烧死8万日本平民,以至战后审判时“轰炸平民死亡”竟不算战争罪?有多少人知道美国本来可以不必投原子弹,因为日本在西历1944年就已通过外交渠道向盟军要求协商投降?有多少人知道抗战初期美国向日本大量出口钢铁和航空汽油,日本飞机轰炸上海、南京用的汽油竟是美国提供?纳粹集中营人人皆知,但有谁知道现代集中营原是美国侵略菲律宾为镇压菲律宾人民而发明?高尚的大兵瑞安人人皆知,但又有谁知道美国大兵二战后期在英法德到处强奸民女和女童,英国2420人法国3620人德国11040人?(3)红色高棉的恐怖人人皆知,但有多少人知道红色高棉相当时间内也得到美国的重大支持?(4)(“暴君”萨达姆、“恐怖主义”塔利班也都是美国扶植起来)。又有谁知道当年美国参议员麦卡锡在长达5年的长时间里迫害美国各界人士,从政府官员到老百姓,到处揪共产分子,搞“忠诚调查”,共有2000多万美国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其恐怖程度不亚于中国“知识分子”总挂在嘴上的反右文革?都说西方学术中立,有谁知道美国私人财团基金会拿出数亿美元资助包养了大批学者和大学教授,最多一人领到包养费280万美元,让他们制造对自己有利的“学术”?(5都说西方言论自由,有谁知道德国摇滚歌手雷格纳(Michael Regener),美国大兵哈尔(Marc A. Hall)只是因为唱了几首“政治不正确”的歌而判刑入狱?尤其,当今西方有众多“修正主义”学者教授,如法国教授福里松(Robert Faurisson)、英国历史学家戴维·伊尔温(David Irving)等人,因质疑毒气室和大屠杀便犯了法,前者被判刑后者坐大牢,不亦当代文字狱乎?德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恩斯特·诺尔特(Ernst Nolte),也因为主张不应当用法律来禁止质疑大屠杀,而应该用事实来论证,(6)结果也受到人身威胁,小汽车被人焚毁。言论自由么?……

     

    所以西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并非如中国“知识分子”们想象的那样完美,那样“文明”。

    事实上,人类各文化各有其特性,各有其利弊长短。一种完美的文化或历史是不存在的。过去不存在,将来恐怕也不会存在。中国的文化历史毫无疑问有很多问题,正如西方的文化历史也有很多弊端。但问题和弊端不能遮盖中西文化的智慧成就。正因为此,人类文化才显得丰富多样,缤纷多彩。也因为此,我最推崇的西方当代学者是,倡扬“文化多样性”的法国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C. Levi-Strauss),和倡扬“文化个性”(cultural identity)的美国学者亨廷顿。

    五四以来,中国人自揭疮疤,自虐自贱,已经够了。中国文化人自绝于自己文化传统之惨烈,人类文化史上绝无仅有。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一个在文化上自侮的民族,是永远没有希望的,更遑论“复兴”?中国人再也不应该无知地轻贱自己文化,膜拜别人的文化。如果今天的中国人还不能真正反省百年中国的文化自卑文化自虐,反省百年中国在文化精神上丧魂落魄西向而跪,那将是我们的失责和罪过。

    新中国已过了60年一个甲子,激烈否定自己文化的五四运动也已过去90年,一个半甲子。应该有一个历史的转折了!

     

    我真诚地邀请国中各方有识才俊,来参与《重返中国》丛书的撰稿。丛书旨在全面肯定中国文化的正面价值,研究中国文化的个性和特殊性,揭示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比较其利弊,恢复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

    选题可涉及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哲学智慧、政治思想、法律制度、宗教伦理、历史社会经济形态、艺术价值观、人生观等等。丛书的原则:实事求是,对己不自卑,也不妄自尊大;对人肯定长处,也不盲目美化。

    书稿要求1015万字左右,不超过18万字。要求论述有据,观点明确,语言通畅有文采。那种欧化的翻译体或学院体文字,恕不接纳。书稿如被采用,拟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以后,付给稿酬2万元(税前)。如畅销,另加版税。希望在9月底之前,能约到10-12部书稿,争取年底前出书。

    投稿邮箱:linanheqing@163.com

     

    另,我还计划在首都师范大学建立一个“正名艺术文化研究中心”,将聘请国内同道出任中心研究员,不定期出版一本《正名》刊物(以书代刊),出版主旨与《重返中国》丛书一样,欢迎大家投稿。希望该中心及其《正名》刊物能成为一个为中国文化正名的学术平台,同道们齐心协力,共襄中华文化复兴之大业!

    中国被西方教化日久,重归自己精神家园、重续自己文化根脉一定充满曲折。但重返故乡之路,必定亲切,充满了惊喜……

     

                     河清 己丑岁末于杭州西湖畔

    注:1Marc Crépon: L’Orient au miroir de la philosophie(《哲学镜像中的东方》, Pocket, 1993, Paris

    2Noam Chomsky : De la guerre comme politique étrangère des Etats-Unis(《战争作为美国的外交政策》), Agone, 2004, Paris

    3J. Robert Lilly : La face cachée des GI’S, Les viols commis par les soldats américains en France, en Engleterre et en Allemagne pendant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1942-1945)

    4William Blum: Rogue State(《流氓国家》), a guide to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ommon Courage Press, 2000. See “supporting Pol Pot”(支持波尔布特)

    5Susan George: La Pensée enchaînée (Culture in Chains)《带镣铐的思想》, Fayard, 2007, Paris, p.58。诸如Bradley, Olin, Smith-Richardson, Scaife四大基金会,人称“四姐妹”,撒大钱资助“学术”。还有Heritage Foundation,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Hoover Institution de Stanford, Manhattan Institute, Cato Institute, Hudson Institute,人称“六兄弟”。这十“兄妹”对美国知识界和学术界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6François Furet/ Ernst Nolte : Fascisme et communisme, Plon, 1998, Paris

我的最新图片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