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张文祺老师

2008-07-27 15:19:55 / 个人分类:文集


感恩张文祺老师
  

方世聪


  作为专业画家,我的艺术历程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也就是快到孔圣人所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候。当我回忆起自己的人生之路,或者确切地说我的绘画生涯艺术步履时,马上会想起母校大同中学尊敬的张文祺老师。


熔炉   摇篮

  我自幼喜欢美术,解放初画画还是比较奢侈的玩艺儿,当时上海有不少私人画室,可那不是我们穷学生进去的地方。 正当我升初二时,行知艺术师范毕业的张文祺老师风华正茂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从此学校变了样。 张老师是行知的高材生,他第一次给我们看他的素描作品,着实使大家吃了一惊。我们是 第一回看到了国内正规科班出身的石膏素描头像,结实而生动,它像磁铁般吸引着我们, 大家觉得张老师不但长得帅,正气,画也那么棒,同学们打心里崇拜他。
  张老师来校不久就创办了大同美工组,组员们白天各自在班里上文化课,下午四点半一散课就往美工室钻, 五六个人挤在十多平米的小屋画石膏像 , 经常画到深夜不归。 天冷了就找礼堂的旧幕布和画室衬布盖在身上。 那时张老师常会出现在我们热腾腾的画室里,碰巧还会带些包子来,我们十分感动。他精辟地分析我们作品的优劣,严格要求我们深入生活,主张多画速写,捕捉不同形象和特征。有时他亲自带我们到上海郊区和上钢三厂写生,规定每周至少画二十张速写。 码头、车站、茶馆和文化宫遍布我们的足迹,每学期我们都会积累厚厚的一叠速写,逐渐形成了美工组一种风气,难怪高考那年美院招生组看了我们的素描和速写都愣了眼 。
  伴随我们成长的另一阵地是学校 《旗手报》,张老师强调要多做公益事多参加社会活动, “美工组”顾名思义是美术工作组。 迎着校门一块十几米长的《旗手报》正是我们组员习艺的“基地”,每周一次,每人都能练一番身手。节庆来了,黑板报前热气腾腾,颇有赶庙会之势,十几个组员每人手中握着大把彩色粉笔, 一字长蛇阵蔚为壮观。那时还没有“粉丝”这词,但每次却有不少爱好者在旁观阵助威,赞美声阵阵传来,使大伙格外精神抖擞。
  公益活动中还有个重要环节是要求组员在十一、五一等节日前为学校绘制创作大幅宣传画 , “业余时间” 我们也回班级客串些小品。一个中学生动辄在几天内赶制出二米大的水粉画实在不易,渐渐地连学校演出的舞台布景也把我们拉上,甚至校外墙上表现人民公社、大跃进的巨幅壁画也全交给我们,大家非但从不拒绝,反而乐此不疲。久而久之练就了不怕苦,挑重担,敢于创作的本领。 这种青少年时代形成的习性和品格,慢慢溶入我们的血液,变成我们今后为人做事精神的一部分,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也许就是现在常谈的素质教育和基础训练吧,其实那个年代我的母校已经开始实践了。
  除了以上活动,张老师十分重视创作,他认为这有助于从根本上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他往往提出几个主题,要我们从生活中去感受提炼,吸取养分,进行构思。每年市、区青少年美术比赛,我们都会摩拳擦掌认真对待,组内集体开展讨论,个人执笔独立创作。据传大同美工组在全市中学里是获奖最多的,初三那年我在全市少年儿童美术创作比赛中也获得二等奖,画的是中国画 《小饲养员》——我在校园课外活动养猪体验的结果。高兴得我把大部分奖品送给张老师,自己留下了铅笔、毛笔和速写簿,一来感谢张老师,二来今后可以继续创作。
  美工组真可谓是个大熔炉,由于成绩骄人, 越来越吸引人,很多同学都想参加进来,但张老师定了个规矩,加 入美工组必须品学兼优成绩在四分以上。 一些喜欢绘画而成绩较差又调皮的同学,为了能被美工组接纳,便检点行为努力学习。这些新吸收的细胞一旦注入到熔炉里,经过若干年的锤炼,又蜕变为一只只美丽的彩蝶,纷纷飞向全国各地,继续年轻时的梦想,创造更为优异的成绩。
  1958年上海市青年宫成立的“青年美术兴趣小组”,基本是以大同学员为骨干组成的“市级单位”,由于大同的声名, 张老师是当然的导师,我也被推为组长, 这份光荣真不亚于五十年代市少年足球队设在大同。 美工组的伙伴那时不少被评上班级或学校的三好学生、优秀团员、文艺积极分子,甚至还有三级运动员。为了赢得全面发展的光荣称号,我使劲争取了个竞走三级运动员,乃至我今天走路的速度比旁人还快三分。这是一个优秀而温暖的集体,每个细胞都积极向上闪光发热,小小美工组正是抚育未来艺术家的摇篮,在我们这些学子蹒跚起步之前,张老师已经给大家输入了多种维生素和足够的营养 。


设计师     恩师

  每次我们大同美工组回顾座谈 ,都会扯到1959、1960年毕业升学的掌故趣事。当代人爱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但大同美工组员却说在那个年代里,命运掌握在张老师手中,他不但教育和辅导我们,还安排好我们的升学与前途。上世纪50年代末我们国家的人口还不多,画画的学生也昔非今比,考生和录取的比例虽然也会很高,但总人数少学校多,高考又分先后,因此考生仍有不少选择机会。1959年那年正值上海画院招收青年学员拜师,人物画大家陈慕康先生到大同来挑人,我有幸被选上了,但张老师却说:“我看你将来的发展放在油画上,画院暂时不要去了,明年毕业后去考中央美院。”当时我们都把张老师当作比生身父母还重要的人,十分信任他,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后来送了毛国伦,拜程十发先生为师,一直传为佳话。第二年中央美院、上海美专、浙江美院联合招生,我第一志愿报中央,上海第二,当时从没开后门风气,我被中央美院破格录取了。几天后上海美专招生组宁维新老师来做工作,说学校是解放后首届招生,专为上海培养人才,五年后毕业全分在本地。张老师立即做我工作:“你父亲不在了,靠母亲一人,将来分在上海对你母亲是个慰藉。中央美院虽好,但以后毕业分配不是北京就是全国各地,你要分在上海就可以照顾你妈妈了 。”于是我立即改志愿留了上海。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张培础、袁春荣、董绍茂包送考上了上海美专,范马弟进了上影厂动画专科,车永仁被中央美院附中看上,王存焕去了南艺,第二任组长周爱青考上了中央工艺美院,学校每年几乎都有学员考进艺术院校的,每次都由张老师精心策划安排。同学们都觉得张老师实在了不起,跟着他,我们都前途光明,他真是一个人材设计师,下棋高手, 他把我们放在那里,那盘棋便活起来,然后全盘皆胜。
  张老师不但教我们技艺和专业, 多方关心我们的生活,还特别注重培养我们的精神、意志和心灵。我父亲是地下党,在旧上海法租界做翻译,暗地为工人夜校上课,传播革命思想。我五岁那年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母亲是个北方女人,思想传统,与父亲感情极深,她发誓要对得起丈夫,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人上大学 ,这对于一个目不识丁丝毫没有社会背景的家庭妇女来说要有多大的勇气和能耐!母亲开始打工,变卖首饰家具,后来几年渐渐支持不下去。大同中学当时还是私立的,到我读到初三那年学费涨了一截,而家中的东西却变卖得差不多了,我记得最后的一件是妈妈极喜爱的红木梳妆台,上有三面大镜子,下有无数抽屉,其中一只大的专给我放画具。卖掉的那天我实在难受,学鲁迅为纪念革命烈士柔石的课文,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几字,旁边画上这柜子,立志一定要更刻苦学习努力画画。半年后家中实在没什么可卖,我忧心忡忡担心就此失学,下午图画课张老师看我情绪不对,便反复问我究竟甚事,我憋不住终于说了出来。次日张老师把我叫到他办公室,拿着一叠钱往我手里塞:“这个拿着,正好交学费。”如此我终于度过了几乎辍学的危机,回家后妈妈感动地再三叮嘱我:“等你毕业后,第一件事就记得把钱还给张老师,今后一定 要好好报答他 。” 八年后,我把工作后第一次薪金如数还给了张老师,而他笑笑说:“不用吧,我不记得了,但你一定要孝顺你妈妈。”我顿时颤抖起来,心想张老师啊,你太好了,我永远忘不了你。
  此事给了我一个很深的教育,我发誓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老师、母亲、学校和党。后来我们又知道大同王季娴校长是党员,以前也是地下党,她的思想水平和讲课风采都是全校一致称颂的,是她一直支持着张文祺老师关怀美工组,她慈爱的笑容和清秀的脸庞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清晰可见。 长久以来两位老师完美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就是学习的榜样与做人的准绳。
  张老师不但画得好 ,上课也充满了激情和魅力,听他讲课,仿佛是种享受,学生从不打瞌睡。我又想张老师这样有才华,他要是一直画下去早就是个大画家了,但他却把全部时间花在我们身上。平日里张老师讲得最多的是要我们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其次是教我们懂得审美,如何挖掘生活。因此从少年起我们目标就比较明确,决心要做一个为国争光的艺术家,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始终充满着一股子气。在我高中毕业时,许多同学在我日记簿上留言:希望将来做一个中国的列宾,一个人民艺术家,这些都成为我艺术人生中的巨大动力和排除万难的勇气。
  五年的美工组生活锤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也养成了我们用速写感受记录生活的习惯,直至今天对激发我们创作灵感,捕捉对象的内在美都十分有益。即便我在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任教抑或旅法考察创作期间也从不间断。我经常问自己或问我的好友,我现在有进步吗?他们也会认真告诉我:是的,你还在进步。我很高兴我的艺术没有死亡,而这正是一个艺术家的生命所在。回忆起这一切,都跟张老师的榜样和孜孜不倦的教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在张老师执教大同的十几年中,培育出近百位显著成绩的艺术家、编导、编辑、设计师、教授,以及新型企业家,他们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由于这些成就,上海市教育局点名张老师为全市特级教师,并请他执笔主编上海市中小学美术统一教材,这在新中国尚属首次,五年中先后共编撰了十余册,影响巨大。当时我们已美院毕业参加工作,也都纷纷激情地接受张老师布置下的任务,画了不少素描和水粉作品,作为教材中的图录,实在令人鼓舞。
  现在这些都已成为过去,但历史却不会忘记,它作为一种沉淀,一种积累和财富,闪耀着光芒。 张老师的人格魅力、艺术思想直接影响了我们,塑造了我们,他编著的美术教材广为流传,早已被历史记载。我们美工组每次相聚,都会情不自禁地反复叙述张老师的功绩,回味那些精彩的故事,这篇文章和我们即将出版的美工组回忆录,就是对张老师从教五十年最真切的记录和对他教学成就的倾情歌颂。
  敬爱的张老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27. 2. 2008



分享 |

TAG: 方世聪 方世聪文集 张文祺

删除 Guest 发布于2009-07-23 03:46:31
方先生:你好! 我爸爸是邓祖仪, 我们也在找张文祺叔叔, 如果你有他的电话或地址请你给我发个.E-MAIL , 好吗? 我们非常想念他和他的家人.
xinzhideng@hotmail.com
非常感谢! 拜托了!
邓欣之
删除 Guest 发布于2009-03-21 15:51:45
文章太令人感动了.40多年没见张老师了,非常想念.衷心祝愿张文祺老师健康长寿.有知道张老师近况的校友,请能来电告知,谢谢.大同中学美工组67届学生娄仲浩电话021-58377463
我来说两句

-5 -3 -1 - +1 +3 +5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