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方世聪和他代表的心象派

2008-07-27 19:26:56 / 精华(1) / 置顶(2) / 个人分类:艺评与报道

解读方世聪和他代表的心象派



李鸣



  一个时期以来,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油画家方世聪及其所代表的心象派绘画,成了美术圈里的热谈话题。人们在对华人也能形成独立的画派感到惊叹之余,更多的是对心象派的艺术理念及其时代意义感到难以把握。其实,了解方世聪先生(甚至包括仅仅欣赏过其作品)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认定,即方先生是在以心作画!的确,在方先生的作品中,人们不仅能够看到来自画家“心灵的形象”,而且还能看到来自画面人物“形象的心灵”。这种“观其形而能悟其心”的艺术感染力,是古往今来所有艺术大师的共性。其中自然隐含着某种美学真谛!
  不错,“以心作画”是数十年来方世聪先生的作画原则,也是心象派绘画逐渐形成的原始动因。不过,真正促使心象派绘画能够独立于世界绘画艺术之林的决定因素,还在于中国几代艺术家长期观察、探索、实践,关照自我,从心所欲,从而归纳出了一套涵有本体论、认识论乃至方法论的全新哲学体系,以及由之而形成的美学理论。

一、对世界本体的重新参悟



  心象派画家们在对自然科学的诸多研究成果进行考察比较后认为,宇宙间所有的事物是在具体的时空中流转变化的。从绝对的立场来说,事物是不会往复变化的。即如古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此,经典的二元论哲学所揭示的“阴与阳”、“有与无”等彼此往复变化的定律,在现实中往往难以运用。事物的流转变化得到了科学理论的有力支持,例如,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心象派画家们正是由事物流转变化的共性,提出了包容以往一元论(描述事物空间关系的形式逻辑)和二元论(描述事物时间关系的辩证逻辑)在内的,具有本体意义的“三元流转变化观”。即一个事物,至少要通过另外两种形态,才能转变回原来的形态。


二、自然科学引发认识论和美学的修正



  美是什么?古今中外众多思想、艺术大师对之见解各异。不过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将美归为客观事物本身。如俄国著名思想家、美学家别林斯基就曾指出:“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事物里。”(《别林斯基论文学》)另一类则认为,美是人类的一种主观意识。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莫即认为:美只是某种形象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第三类则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持这种观点者指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第四类是强调,美属于社会实践的产物。如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美的研究与欣赏丛刊2》重庆出版社)
  心象派不仅承认美具有人的主观性,同时,也承认其需要客观存在的参与。但心象派摆脱了以往美学家们从观念到观念的研究模式,以“三元流转变化观”为指导,从生物学入手,对人类的神经系统及其基本运作方式加以考察,提出了视觉空间艺术的“三元心象传导说”(即画家心象→被画者心象(包括画内、画外)→观画者心象的彼此互动)。
  他们指出:人的五种感官(所谓第六感官尚不确切,故未列入)是在同一时空中工作的。当某些事物的出现同时刺激了两种以上的感官,如鞭炮突然在某人脚上爆炸,此人不仅听到了声音,还看到了火花,感到了疼痛,闻到了烟硝味,于是他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四种感觉神经便一起汇集于大脑神经系统,并建立了这四种感觉神经组织之间的原始通道。日后,这个人若再次听到类似鞭炮爆炸的声音,该感觉神经就会将这一刺激沿着那个神经组织间的原始通道唤醒其他感觉,如火花的形象、疼痛感乃至烟硝味。而此时那些被引发的感觉,其所显现的事物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一种“虚拟事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记忆或幻觉。这种“虚拟事物”在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中成立之后,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和其他感觉(包括真实的和虚拟的)反复重组,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客观世界的虚拟世界。人类的语言、文字以及电脑数码等系统,就是分别由音频、光波和数字符号等组织起来的虚拟世界。经过重组的虚拟事物,可以和客观存在的事物相类似,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真实再现”或“合逻辑性”;也可以和真实的事物完全不同(诸如人头与鱼尾结合、白兔与月亮结合之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幻想”、“想像”和“创造”。
  值得注意的是,虚拟事物对于人类神经系统的激发作用与真实事物的刺激作用具有某种等效性,因而其同样可以对人的生理、心理乃至情绪构成影响。《尸子·贵言》中有云:“心者,身之君也。” 《孟子·告子上》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心”不仅统帅全身,而且还是思维(虚拟世界运转)的核心。因而唐代的司马祯在其《坐忘论·收心》中说:“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在这里,心实际上包容着“思”,即大脑神经系统的“虚拟”行为。而心之“虚拟世界”的状况就是它的“象”。此即为什么方世聪先生会认为:只有“心象”这一概念,能够贴切地涵盖所有真实和非真实的虚拟事物乃至虚拟世界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自然界里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像关系,并非仅存在于人类神经系统和客观事物之间,磁场就可以使穿越它的电子改变轨迹,其效果与玻璃可以使穿越它的光线改变轨迹完全一样;甚至,两者的运算公式也是完全一致的。可见,人类的心象并不是仅仅滋生于人类大脑中就结束了,它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演义出来,比如通过绘画,将心象中的视觉形象转译为点线面和色彩等二维空间形象;通过音乐,将心中的形象转译为音频的高低、节奏和旋律。

三、哲学的成就推动艺术表现进入新时代



  据了解,在心象派看来,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其大脑神经系统中的虚拟世界,亦即其心象。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决定了他的思想本质,那么一个人的思想本质,也就等同于其所具有的心象。所以,心象派画家在绘制人物肖像时,不仅是在刻画自己的心迹,更重要的是努力刻画被画者的心象。他们认为,只要能刻画出自己心中所捕捉到的被画者的心象,采用任何表现手法都是合理的。这一点,在心象派画家方世聪的绘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我们不是在他个人的画展上,同时看到《玛丽亚》、《金发夹》、《小顽童》、《书法家》、《岛国阳光》和《圆觉菩萨》等风格、笔法乃至色彩关系完全不同的作品,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它们本出自一人之手!然而,所有这些画面人物都深刻地映现着他们被画家激活了的“心象”,以至于观者决不会将他们的身世、心念,甚至欲望混为一谈。心象派这种将作者的心象、模特(及画面角色)的心象和欣赏者的心象三位一体化,从而由本质上突破了前人提出的单纯属于画家主观意念的“意象”范畴。
  在心象派看来,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只是他们的生命形式不同而已。同样,一切事物都是具有心象的,只是它们构成心象的形式不同而已,即如染色体可以载有遗传密码、光碟可以用另一种排列方式纪录音乐和图像等。一个事物虽不能同时以另一种事物的形式存在,但却可以将自己转译成另一种事物,如光能可以转变成电能、胶片上的银粒可以感光记录形象一样。人类的心象虽不同于石头、草木、星系的心象(本质),但却可以通过感知等,参悟到与客观事物心象等效的形式。当我们面对艺术家笔下的《星辰》时,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正反两个变形的人体吗?不,如果这样理解那就太浅薄了。那是银河!人和生命体都是由无数原子、分子组成的。这些密集的原子、分子相对于其周边的空间,不就像银河相对于太空一样吗?而正反的人体图象,仿似阴阳日月遥相对映,不正是揭示了星系流转的心象吗?
  一切艺术品,都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情感来实现其存在价值的。不过心象派画家相信,艺术品是否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不仅画家要有这样的愿望,更取决于画家要有效地将自己捕捉到的客观事物或虚拟事物的心念,通过自己凝练的心象,以及眼睛、手、画笔、颜料等连续“转译”,注入于画面图象之中,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幅作品就一定会影响欣赏者的心理,进而对观众产生作用。即如河水不需要设定自己怎样去运载竹木,而只需要让自己永远随着低处向前奔流;竹木遇到奔流的河水,自然会被运载而去的。这样的见地,其美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方世聪及其同道们经过数十年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而逐渐形成的心象派,是中国的绘画史上近百年来徐悲鸿、吴大羽、林风眠、赵无极、靳尚谊等大师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从文化本质上融和民族精神,由意念到意象,以心揣摩、随心所欲的创作硕果。就世界绘画艺术而言,心象派在美学上所确立的强调内涵的中国元素,冲破了西方后印象派以来造型艺术惟变形化的轻薄局面,给绘画形式与内在精神的统一在理性和实践上赋予了现代价值。


[ 本帖最后由 fang 于 2008-7-27 19:25 编辑 ]

分享 |

TAG: 方世聪 心象派 相关艺术评论与报道 艺评与报道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