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觉》宣言:《新视觉》现有合作网媒∶ 7080艺术网、99艺术网、艺术批评网、中国雕塑网、中国当代艺术联盟、中国艺术博客、art ba ba网博客‘环球艺术网、江苏美术家网、艺术国际博客、卓克艺术网、雅昌艺术网博客、世纪在线艺术网博客、雅客艺术网博客、美术同盟网、北京文艺网博客、新浪博客、搜狐博客等,我们会在每一期出版发行后即日将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以经典回顾形式发布在上述网媒里,敬请关注。

于向溟——荒城:70后自我救赎的影像

2009-12-07 10:06:14 / 个人分类:艺术家

 

于向溟是近两年突然闯进北京当代艺术领域的一匹黑马,他的绘画作品“四重山”系列在今日美术馆的展览中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他和另一位艺术家张彪共同创作的“蠪螜”形象,既具踽踽独行的特质,也有展翼飞翔的神采,策展人顾振清认为,“它更像是一种征兆,一种信使,一种承载神启的异类生命,预示着人类世界濒临的巨大变局。”这种判断,既是对艺术家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以于向溟为代表的新近浮出水面的70后艺术家们创作状态的抽象表述。事实上,近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70后艺术家们在经历了踽踽独行的探索后,已进入到展翼飞翔的新阶段。

一般来说,艺术家们的突然崛起在更多的时候意味着双重的含义,一方面是艺术家长期的沉潜终于爆发,另一方面也表示艺术本身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动机。于向溟的崛起,正是这两重含义在一个新晋70后艺术家身上的最好诠释。

 

中国的大多数70后生人,既保留着对文革时代的清晰记忆,也亲历了改革带来的诸种变化,他们既享受了计划时代的国家免费教育,也成为国家进军市场的第一批试验品。因此,在这一代人身上,兼具了保守与开放、顽固与变通、土气与时尚等多种相互矛盾的特点。由于这些矛盾在个体价值观形成中的不断冲突,导致他们陷入无休止的困惑与思考,因而反映到行动上来,困惑与思考就成为行动的主题,并因此显得迟滞与缓慢。所以当60后功成名就,80后高调登场时,作为整体的70后生人还深陷在困惑的探索中不能自拔。作为一个艺术家,尽管在艺术的行动上,于向溟并没有任何迟滞与缓慢,但一代人对人生的困惑与思考始终影响着他艺术道路。

 

70后生人的第一批刚刚进入大学,’85新潮的参与者们已经带着戏谑和自我调笑投入到市场的博弈中,只把他们充满激情的艺术理想留在了饱受批评的学院里面。尚在懵懂中的70后,没有5、60年代生人的那种早熟,却有着比他们的前辈更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文化素养。这种背景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艺术,也促使他们比前辈更早地开始自我反省。很早的时候,当于向溟还是一个美术学院的学生时,他就充分展示了作为这一代艺术家的敏感和困惑。早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他就已经运用了在下个世纪初才成为时尚的把图像当作消解权力的工具的手法来进行创作,如1994年的《降旗》,无可避免地让人联想起诸如信仰、价值观念的崩溃和转变,而同年创作的《马伏里奥的微笑》,则以图像的方式宣告了一种体制的消亡与另一种体制的诞生。与后来的带有明显后殖民特征的国内当代艺术不同,这些既有政治波普的意味,也隐含了卡通与艳俗的风格元素的作品,在张扬中包含朴素,是充满真诚的批判而不是邀宠般的谩骂。可以想见,如果艺术家沿着这种思路继续创作,必然也会早早地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一面旗帜。但已经融入到70后生人血脉中的困惑与思考的惯性,促使于向溟日益趋向于哲学化的思辨,于是,在此后的数年里,他选择了在艺术之外不断体验而不是继续艺术创作。这种情形恰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家内在情感对立后的必然冲动,也造成了于向溟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现在与未来之间、激情冲突和理性思辨之间的情感紧张状态,为了调和这种状态,艺术家只能是重返艺术的途径。

 

游离于艺术之外的生活体验,最终却拯救了于向溟的艺术,这不能说不是70后人艺术状态的一个具有普遍真实性的个案。转而回归艺术的于向溟,超越了国家与民族主义的范畴,他首先将自己的思考集中在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和普遍人性的塑造上,并将长期思考积蓄的对人类生存现状不满的冲动在“四重山”系列中得到了激烈的宣泄。在这个系列作品中,于向溟以烈焰般的工业浓烟(《焚天》组画)、血腥的爆炸(《新城童谣》组画)和凄清冷艳的天鹅与死鱼(《焚心》组画)为线索,表达了他对变革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中人与人的不平等,环境污染,道德沦丧,以及社会体制和文化的缺失等四个突出问题的感受,展示了70后生人对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带来的危机日益迫近的焦虑不安。固然,如果忽略了个人情感表达而一味进行宏大主题宣扬的创作,难以避免空洞与虚伪的嫌疑,但当艺术家将自己普遍性的思考与极端个人化的情感波动融合在一起时,宏大的社会体验便会以个体的形式充分表述出来。《新城童谣》组画中进退失据、茫然若失的人物形象,正是这种在大时代面前脆弱的个体精神的自我诠释。

 

事实上,70后生人的困惑与思考不仅体现在社会与群体、群体与个人的关系失序上,也突出地体现在个体的内心焦虑与情感失落上。于向溟在2009年开始创作的《荒城》系列,几乎完全脱离了对社会现实的宏观描述而专注于叙述比较个人化的感受。尽管画家自己认为“荒城就是人心的荒芜”,似乎仍然带有宏大主题的意味,但由于年近不惑的成熟心态和叙述的个人化体验,使得暗淡、忧伤的画面色调笼罩着一层理性的光辉,这里的烟囱与火焰不再是通常意义的污染或危险,而是画家理智与情感的双重代表,画面的主体也不再是工厂与人物,而是迷失的小鸟和空空的病床,从而使绘画的主题由极具魅惑的社会拯救转变为极具人性力量的自我救赎。



分享 |

TAG: 艺术家

我来说两句

-5 -3 -1 - +1 +3 +5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