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最新日志

  • 心象随感

    2009-4-16

    心 象 随 感

                                        胡家康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读艺时,无处不在的物质匮乏时时揪紧着太多人的心,但却没能阻碍人们的心灵追求。无论你的坐标定在何处,或工作、或学习,大家都在忙碌着,仿佛一切都是那么充实。多少年过去,如今的社会是物欲横流。中国已属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不知何故,人的精神却似乎有点困顿和茫然。迈步在漫无边际的油画艺术天地里,在画画的工作间隙,我时常会冥思遐想在艺术探索中所遇到的种种疑问,从而有了些许个人的艺术感悟,在此与各位画家同仁共享。

    “心象派”绘画,缘起于一群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画家们。其标杆人物——方世聪大师对“心象”一词是这样阐释的:“象由心生,物象传心,身随心动,象随心变。”大师的言语表明,心象艺术是用情感去把握世界,是艺术家心灵律动和心路历程的描绘。平时我们画画,完全是自发的、直觉的、感性的;面对自然物象,触景生情,会产生一种形式美感,有时会萌生一种激情或创作的冲动。这种力量的显现就成为艺术作品的内在灵魂,会引发一种很强的精神感染力。画家作画时往往很兴奋,物我两忘;状态很投入、很贯注、很虔诚、很痴狂;有时亦会很迷茫,很痛苦。所有这一切,其实是画家工作时的感情流露,是一种真实的状态。相反,画家创作中若无动于衷,感情又不冲动、不投入,心理无律动感,那作品亦不会感染人,不会成功。像巴尔蒂斯、塔马约、维亚尔、毕加索、弗洛伊德等画家作品之所以有这样的辉煌和艺术感染力,与他们绘画中审美情感的内在力量起着一定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正如心象派画家卢象太教授所说:“客观物象是物质,而主观心象则是作者面对物象自作多情的一种审美心理活动所表现的情感产物。”

    “心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画家艺术创作时应有的状态。它不抽象,不虚空,只要你心有所思,情有所动,将自身、对象与画面融为一体,“心象”自然会在你的作品中产生的。这里不妨追寻祖上的中国绘画,其作品无不遵循讲“神韵”,重“意象精神”的艺术原则。王维在《山水论》一文中这样写道:“凡画山水,意在笔先。”郑板桥有言:“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倪云林亦云:“译笔草草,聊写胸中意气。”张躁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凡此种种理论,表明中国绘画是心物感应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强调绘画创作要参照自然物象,亦肯定“心源”在创作时所起的能动作用。这种“物我相融”、“主客统一”正是我们画家创作中的最高境界。绘画要主观亦要客观,可抽象可具象,物我合一。创造的作品是心物感应的综合体,此即心象派创导的艺术精神和本质。画家卢象太教授有一句话让我一直铭记在心:“绘画要寻求单纯的图式,单纯往往最具力量,用写实手法表达具象中的抽象因素,争取获得精神力度和视觉强度。” 是的,在我的油画创作中正慢慢地受到卢老师的这一理论带给我的思想启迪。

    心象艺术需要用心体验。我曾在方世聪老师的家里观其画画。他在画布上从容挥洒时的那种豪情,不由得激起我当面请教尊师作画技巧的欲望。方老师对我的提问坦然一笑道:“作画无需技巧,需要的是思想。”当时我哑然失语,随后的日子在与方老师的接触中我开始慢慢觉醒……。方老师启发式的教育方式让我联想到了庄子。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的庄子是位大智者。智者不教小技巧,要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我乐意这样静观式的体验老师的用意,体会道家思想在高旷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及逍遥境界。

    在我的记忆里,有位当代文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当我们融入生活,脱离庸俗,有一丝追求,自我潇洒;留一份心中的美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及人生厉炼和情感涂抹在画布上,创造出平凡而富有心象意味的精神绘画。世界的美术之林会有我们心象派画家们展演的精彩舞台。

     

                                 二零零九年春笔于康康画室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