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 上海的泰康路与莫干山路(一)

字体:        | 上一篇 下一篇 | 打印

尔冬强和他的艺术中心

拍案而去的学长,留给我两本十多年前的画报:香港的《良友》画报。说是他的老朋友尔冬强赠阅的。
尔冬强先生可能是我这位‘学长’的一位‘良友’,凭他十多年中能精心留下这两本画报,就可证明。偶也体会到这当中,含有把我这个小师弟当作他的‘良友’意思。我收下了。

十多年前,尔冬强是上海滩著名的摄影家。也是当时《上海画报》和香港的《良友》画报的编辑兼摄影。在那个年代,凭他们那个团队的努力,《上海画报》居然把大牌的《人画》《军画》远远甩到后头。使《上海画报》高居国内同行的首位。实属不易。向上的朝气,浪漫的情调,浓烈的生活气息,象苏州河的蜿蜒,如黄浦江的奔流,吸引着她的读者,陶醉着她的观众。
偶这位师兄,曾带着尔冬强到所在的这个新崛起的CBD中几个高楼,拍下这个新区的许多精美照片。有的,也正出现在这些《上海画报》上。
后来,《上海画报》可能被看作是一种不可容忍的‘僣越’行为。它受到了制裁:版面大小要安守本份,就是要要比《人画》《军画》小一号。口气,腔调,色彩等等都不能过分‘嚣张’。那以后,编辑部好想也改组了:编辑和摄影中,都不见尔冬强的名字了。
后来,申城开始了南北高架建设。成都路延安路两边许多经典的古建筑要成批成片地夷为平地!这时听到了尔冬强的传闻:尔冬强要用照相机留下成都路,延安路两边即将逝去的面貌。要用照相机留下各种历史风貌的小楼和洋房。他想在了我们的政府,我们所有靠皇粮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前面。用自己的相机,用自己的胶卷,拍下这消失的上海,拍下成百上千不再出现的历史建筑。记下了历史曾经的辉煌。
看着被撕开的个历史建筑,尔冬强想到了一件该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从拆房队的民工手下抢救出历史文物。----文物主管部门对此是蚩之以鼻的:大理石花冈岩断片,残缺的扶梯或阳台扶手栏杆,油漆斑驳的雕刻品,那既不是马列领袖的用品,也不是千年古墓的陪葬物,也能算文物?尔冬强出资从民工手中买下了这大批‘破烂’。在松江乡下购民房居住,并存放了大批的‘破烂’。他整理,归类,把这民房改成了私人博物馆!啊,这些,不是垃圾,而是财富,一笔巨大的财富!
后来,他到上海旅游重镇朱家角租房,办成开放的博物馆。朱家角镇政府扬言,要用一切把‘尔冬强博物馆’留在朱家角。

最终,这个上海最大的私人艺术馆----尔冬强艺术中心,在上海著名的 SOHO 落户了。那是一个原来‘公私合营’的铁制品厂的车间:铁衍架支撑着屋顶,顶上开着许多采光通气用的‘老虎窗’。铁梁上还留存着吊车胡芦和钢丝绳。成排三叶大吊扇和车间照明灯就象原来模样悬挂着。尔冬强的各摄像艺术品在四面的墙上布设。在或强,或弱,各种不同角度的灯光下,艺术品似乎在自我介绍。

这个上海的 SOHO ,就在这个泰康路上。这是市中心一段429米长的老街。街道两边中西合壁,在相邻的闹区的鞅衬下,显得不止是一丝的破败。但却极具老上上海的风貌。民居与一片片的‘弄堂工厂’犬牙交错。由于工业格局转型和城市环保的要求,老厂房问题困扰业主已久,许多老场已事实关门倒闭。
这些厂房和场地被艺术家们看中了。他们租用了这些场地厂房,按艺术家们独特的眼光和风格进行了改造。建起了工作室,艺术馆和展览馆。由于他们出乎一般人的审美观,这儿,目前已打造成上海的一个既实用经济,又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天地。
这里,聚集着著名的陈逸飞画室,经营镂青竹刻的上海自在工艺公司,美国人吉米的陶艺中心和‘乐天陶社’等等162家企业和公司。就业人数达近800人。
这就是上海的一个 SOHO 区。是上海个人艺术创新的一条艺术街。尔冬强艺术中心就坐落在其中。




查看全部评论(1) 最新评论

  • 删除 Guest (2007-10-27 23:36:51, 评 0 分)

    尔冬强艺术中心好像不太好找,好像不够近人

查看全部评论(1)我来说两句

-5 -3 -1 - +1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