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漂”——一种人群的存在

字体:        | 上一篇 下一篇 | 打印

黄漂”话题的缘起

  在四川美术学院旁边有一个名叫“老巢”的书吧,同时也经营酒吧,在它的招牌栏中的一句宣传语这样写道“人在江湖漂,哪有不爱巢”。这是一句很好的宣传标语,至少说是在四川美术学院的周遭的环境中,和一些正在黄桷坪“漂”的人的心坎中,无论它的标语中所出现“漂”是不是有意与我们在这里的要说的“黄漂”在字眼上的重合,但从其对人产生的心理感受来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有相近的涵义。

  关于“黄漂”,这种说法不知道出自何人之口,起于何时,甚至也没有人十分清楚它到底指哪一部分人,但的确在是在黄桷坪这一小块地方被人们不断地谈起。关于“黄漂”,这让我们想起了“北漂”,想起了“海漂”,但与之不同的是“黄漂”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虽然借鉴了“北漂”的说法,但并没有像对待“北漂”那样,对“黄漂”的这个人群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笔者在最近与一些(朋友其中也包括一些我所认为的“黄漂”朋友)聊天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黄漂”,但他们似乎都是把它作为一个笑料。而在谈笑的背后,又似乎隐藏着一种比较沉重的东西,于是笔者就对“黄漂”产生了兴趣,并在四川美术学院周围作了一些民间调查。本文就是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总结。

  “黄漂”的形成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全球化的趋势体系,就是这种机制下,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竞争机制,竞争也就意味着有成有败,造成分化。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也出现了生机,尤其是在85’、89’两个时间点,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形式及观念大量涌入中国。当艺术思想得到相应的解放的时候,竞争也同样存在,当时的艺术是关乎名儿部关乎利。艺术最初表现出来的是群体学习试验状态,然后导致思想的分化,但他们都表现为一种具有启蒙意识。当时的艺术家多读西方的哲学,关心人的自我意识,同时也在艺术语言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因此,艺术的几乎是在学术层面进行的,与市场之间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用他们的话讲就是艺术很纯粹。这个时期的艺术家大多比较穷,但为什么艺术的创作又是比较纯粹的呢?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家都经历中国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高度发达”的时期,他们业经历了这种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给这个社会给个人带来的灾难,所以,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西方及世界其它地区的思想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艺术家的主体意识觉醒。他们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加上惯性的集体主义观念,使他们特别关注思想启蒙和个性解放,艺术家着重表达思想,而不顾及市场(甚至当时中国还不存在真正的艺术市场);第二,从事艺术创作人比较少,而且当时的人的整体素质偏低,所以造成艺术作品与大众产生很远的距离;第三,与国家大学毕业生(中专生)统一分配制度有着密切联系,这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兴起很多地方画派,尤以四川画派(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主)最为突出。四川画派在当时兴起,不仅与当时的大的社会背景有关,还与四川地区四川美术学院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地区性格等方面有关。在四川画派中的艺术家中几乎个个是精英。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发展改变了之前的绘画潮流,又进入了一种新的发展倾向,这种转变背后是一种指导思想的改变,即,由现代主义转换成了一种虚假的后现代主义,还将艺术引入市场,并导向流行文化,四川美术学院在这个时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出现了一部分局有影响力的年轻艺术家,更加奠定了四川美术学院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领先地位,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四川美术学院实现艺术家的梦想。到了90年代末,中国的教育制度与分配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即大学扩招和取消统一分配制度,实行竞争就业。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大学生的大分化,并且出现专业人才暂时相对饱和,竞争力弱的人就面临着巨大就业的压力。这些情况在四川美术学院也同样存在。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像其他艺术院校一样,迅速扩大办学规模,招生学生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也难免会忽视对水平差的学生专业培养,当然也不可能全面培养,加上近年来电玩游戏,网络游戏的兴盛,从而造成专业的分化。再者,由于扩招,使大学生的年龄较之以前普遍偏低,在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在心理方面不是很成熟,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缺乏抗打击能力。

  在“市场经济”(艺术学术与市场的结合)今天,艺术的竞争已经表现出了竞争出场,多极分化的情景,从而也产生了多种“艺术”人群的出现。例如“北漂”和“海漂”。前面也讲到,四川美术学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甚至进入新世纪倒现在都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军人”。当“领军人”现状与学生分化现状结合,使四川美术学院周围出现了一种群体,他们很多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大都是年轻,几乎没有固定工作,固定收入,他们还坚持“搞艺术”,他们都很矛盾……他们几乎都在“漂流”,有人称他们为“黄漂”。

  “黄漂”人员构成

  “黄漂”这个群体,大都是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也有部分外来的人员,但非常少,在黄桷坪,对于外面的“漂”来说,只有四川美院才对他们有用,他们缺乏对黄桷坪的生活体验和结构分析。就川美毕业的人来说,也是层次复杂的,有20世纪80年代毕业的“老漂”,有90年代的“中漂”,也有近几年的甚至是刚刚毕业的“新漂”,并以“新漂”居多。在这些人中,有的是已经在外面滚打多年了,或画画,或作广告,或做生意,或找了固定工作等等,但是最后他们又回到了黄桷坪。在“黄漂”中,有一部分已小有名气,有一部分在做一些活动,有些人正在挣扎,有些人干脆就成了“职业的大众艺术家”。

  “黄漂”的存在状态

  在“黄漂”这个人群中,缺乏像“北漂”的那种对艺术的试验的魄力,他们都没有被所谓“艺术圈”所接受,多是自己被自己“骗”了,而又被学校“骗”了,并且还想继续自己骗自己,他们几乎是处在艺术的边沿,他们都很相信,要艺术,首先要生存,要想画好,首先要过好,他们是“唯物主义者”,他们又有“崇高艺术信仰”(这是使它们成为黄漂的重要原因)他们是艺术的农民。

  一类“黄漂”:执着的艺术创作 从艺术学的发展角度来看,这是一类层次比较高的“黄漂”,他们目前能够忍耐“钱”这个最好“敌人朋友”的缺少。他们坚持创作,主动出击,寻找自己靠专业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相信自己的创作是有价值的。他们也可以再分成两种:一是在校其间已经小有名气,一是一直默默无闻地执着地搞自己的东西。

  二类“黄漂”:悬而未决的方向 这种情况多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专业在学校里的时候没有能够“出类拔萃”,本科想找比较好的工作太难;他们在艺术的天堂里自由惯了就是进单位他们有受不了制度的约束(这更多是自己找不到好工作的一个借口),他们是不愿或许是不敢离开四川美术学院这块宝地。他们在黄桷坪漂,为了生计,为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有时会接一些“业务”,或带美术培训班,有时就跟几个难兄难弟在一起聊天,谈心事,然后一起耍,喝酒,很是“逍遥”。他们平时很少画画,原因就是没有心力,为什么没心力呢?是因为,一,毕业了,不能向家里要钱了,自己要解决基本的经济问题;二,想考研,想继续“深造”,所以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英语上了;三,“思考”不成熟,没法下手做;四,生活的杂事多,没心情做。从这些不搞创作的原因来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存在的三个矛盾心理:一,先过好还是先专业;二,“考研”的自我逃避能不能实现自己的艺术梦;三,自己的专业还要不要做下去。

  三类“黄漂”:“职业大众艺术家” 这主要指的是已经毕业时间比较长,也包括一些刚毕业的年轻“艺术家”。艺术是一种技术吗?很多毕了业的人(非成功艺术家)最大的感触是没有“工厂”要这种艺术,他们到社会上就失业了,由于生计他们放弃了攀登“艺术天堂”,他们选择了人间的生活。他们就把原来在学院学的“技术”,变成了自己的手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点经济来源,他才觉得自己在人间还算是存在。正是这样的选择,他们才是实际为大众生产的个体户。就是这类“黄漂”,他们经常抱怨,自己是不被人理解的,但他们称他们是比较“自由”的,想画就画,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他们也似乎看破了美院的真实面貌:它就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言说艺术是多么的神圣美好,让你拿着大把大把的钞票为它投资,最后将你撂到残酷的社会中。

  就上面的三类“黄漂“来说,他们背后还都有许多故事,例如,家庭背景,个人感情等等。正是这一系列的故事,引发了他们的生活行为。(暂不多论)

  “黄漂”与黄桷坪

  “黄漂”的群体,不像“北漂”的涵盖的范围那么广泛,涉及的艺术门类比较多,在黄桷坪,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一个小角落,四川美术学院的所在地,聚集的都是从事视觉艺术的“漂”,是一些被所谓的主流所拒绝的而又不知所向的“漂”。这些“漂”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四川美术学院之名;四川美术师资,展览资源。四川美术学院多年来积累的艺术成果,奠定了其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地位。很多学生,从川美毕业之后,尽管在艺术上还不成功,但他们仍然留在黄桷坪,与美院保持一定联系,与以前的老师和朋友保持一定的联系,他们在期待这什么;对于有创作激情的人来说,美院的学术气氛、创作动向、展览信息等,都是很有利的资源。

  二、黄桷坪的人群和环境。重庆市虽然已经被国务院批准为直辖市,但其人群结构还表现出城乡结合的特征。而四川美术学院的所在地——黄桷坪只是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一个街道,其人口结构更是复杂。在这里,有白领,也有乞讨者;有最时尚的人,也有最“粗俗”的人;有工人,也有农民……。在黄桷坪及附近,有坦克从街上穿过,有灰烟从大烟囱(电厂)冒出,有火车长鸣,有船舶不断进出码头。这里还有网吧、酒吧、卡拉OK 厅,还有红灯区。这里有赌博的、吸毒的、抢劫的……最后不能忘掉的是这里有一群搞艺术的人。在这里,虽然层次复杂,但很平等。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一代有一代的艺术家,从川美出来的人都能感受这种环境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让处于弱势的群体容易平衡心态。这是让很多“黄漂”包括其他一些艺术家愿意留在川美这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方的原因。

  三、画商多,且画商的层次多。由于川美,不同层次的画商到这里来“买货”,这给“黄漂”这个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的条件,就是买菜画也能维持生活王下走。

  四、消费低,房租便宜。这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黄漂”来说,低消费可以减轻其经济负担。

  五、给家人、朋友和自己一种安慰。很多“黄漂”(多为毕业的人)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毕了业,不“衣锦还乡”边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而到其它地方又很难发展,所以留在黄桷坪至少还能让自己心理平衡一点,也给不知道内情的父母和朋友一种安慰。

  “黄漂”的总结

  从以上的几个方面才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黄漂”大致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它的形成,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制度改革以及大学生统一分配工作的改革等方面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当然,这里也有艺术发生发展的自律性,以及四川美院在近20年中国艺术发展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也是形成目前“黄漂”这个群体的重要原因。为什么这个群体不是非常受一般人的关注,为什么艺术的“精英”不存在这个群体,甚至有些人就直接排斥“黄漂”这个概念呢?就是因为这个体里面缺乏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好作品”,况且他们其中有些就是没有多高水平的“职业大众艺术家”。的确,在我所理解的“黄漂”人群中,有很多人,可以说大部分人都不认为自己是“黄漂”,甚至他们没有听说过“黄漂”这个概念。目前,这个人群还是一种自发的状态,还只是作为口头禅在“民间”流传,从我个人的初步了解来看,这个群体应该被关注,即使不从纯学术的角度来思考,也可以从一个艺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考察,进一步了解在贫富分化问题是怎么在艺术现象中体现的,进一步了解从事于艺术职业的人之间以及他们与其它职业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讨论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来保障艺术更好的发展。

  最后,我们可以跟以上的分析,对“黄漂”作一个初步的定义。“黄漂”,是引用“北漂”的说法来概括在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四川美术学院周遭的一些毕了业的,从事与艺术有关的事的,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固定的置身地,且在艺术“创作”方面具有很强的矛盾性,甚至站在艺术边缘的人;“黄漂”还指一种感觉,一种状态,即,“漂”的感觉,“漂”的状态;“黄漂”不仅是实体的不固定,还是“思想的游离”。





查看全部评论(0)我来说两句

-5 -3 -1 - +1 +3 +5